-
无名指
无名指即手第四指,又名小指次指。
-
手掌深部间隙感染
局部早期处理同脓性指头炎。⑴示指化脓性腱鞘炎与鱼际间隙感染切口⑵手指化脓性腱鞘炎,尺侧滑囊炎与桡侧滑囊炎切口⑶掌中间隙感染与鱼际间隙感染切口图1手屈指肌腱鞘炎、滑囊炎、手掌深部间隙感染的手术切口病因学:掌中间隙感染多是中指和无名指的腱鞘炎蔓延而引起,鱼际间隙感染而因示指腱鞘感染后引起。
-
手少阳经络现象
典型手少阳经络现象:崔某男43岁1983年初诊右三焦经疣状痣自幼发病,疣状增生性皮损,沿右侧三焦经排列,从右手4指背至肘。抽搐系突然发生,以后经常发作,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不等,每次持续2~4.对36名健康人和15名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针刺三焦经的肩髎和支沟穴约50秒后,感传即可到达无名指端。3秒后扩张5~
-
尺神经麻痹
尺神经麻痹的典型表现是爪形手畸形,因手部小肌肉萎缩而手掌凹陷,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因食指、中指的蚓状肌受正中神经支配,故手指屈曲畸形以无名指、小指为著,拇指常处于外展状态,手指分开、合并动作受限制,小指动作丧失。感觉丧失区主要在手背尺侧,小鱼际、小指和无名指的尺侧一半。
-
颈部外科检查
方法:被检者取坐位。甲状腺肿大分为3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工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气管检查:检查者站立于被检者前面,将食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食指与无名指之间,若两侧距离不等则提示有气管移位,根据气管的偏移方向判定病变的位置。
-
捻转压入式进针法
捻转压入式进针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亦称捻压式进针法。指将拇指指端较食指指端突前0.4寸左右挟持针柄,中指抵住针体下端,无名指与小指下缘及腕部、手掌的尺侧缘紧贴于皮肤上,将针尖对准穴位,拇指迅速将针柄向后捻转,同时小指与无名指向下按压,并以腕力协助将针刺入皮下的针刺进针手法。
-
宽喉法
宽喉法为推拿方法名。又称“喉科擎拿法”。擒拿是使咽喉肿胀疼痛剧烈的病人可以进食的一种推拿手法。食、中、无名指紧按病人虚口处(相当于合谷穴);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前胸紧贴于患者的背部,然后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两肘臂和胸部把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
-
推扳疗法
推扳疗法是在体表压痛点上作与肌纤维成直角方向的推扳手法,以治疗软组织损伤等病症的一种推拿疗法。此法结合肌肉的解剖生理等特点,应用手法使肌肉纤维受到牵伸,疼痛得以减缓,粘连得以松解,软组织活动恢复正常。
-
心胞
心胞为推拿穴位名。见《厘正按摩要术》。即胞经。胞络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耳背高突
耳背高突推拿穴位名。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肝穴
肝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无名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之中央点。左右计2穴。主治头痛、胸痛、胆道蛔虫症。一般针0.3~0.5寸。年老体弱、孕妇、心功能代偿不全者禁针。
-
肺穴
肺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无名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咳喘、肺心病、慢性鼻炎、呕吐、荨麻疹。一般直刺0.1~0.2寸。年老体弱、孕妇、心功能不全者禁针。
-
指压进针法
指压进针法为进针法之一。即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根部,以中指或无名指直抵穴位,针身紧靠指旁,然后运用拇、食指的压力,将针迅速刺入穴位。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指压进针法
-
循摄法
循摄法为行气法之一。《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指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通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的行气法。
-
腰部八穴
腰部八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最新灸疗宝典》。位于腰骶部。令患者食、中和无名指并拢,以三指中节宽度为一边,作成等边三角形纸片五块,然后于命门穴下1寸处划一横线,将三块纸片平排于此横线下,三角形的二角在上,顶角向下,中间一块三角形的顶点对准脊柱中线,其上缘共得4点,即是4个穴位;主治虚劳羸瘦、身体衰弱。
-
五指
手指·五指:五指指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足趾·五指:五指指足趾。《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
-
手少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即手少阳经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针灸甲乙经》卷二第六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同,《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作“颌”,《类经》卷七第四谓当作“额”),结于角。”经筋从无名指端起始,结于腕背,沿臂上行,结于肘尖部位,经上臂外侧,上肩,走颈,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
-
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耳背高骨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耳背高骨
耳背高骨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
冲甘恰
冲甘恰为藏医的诊脉部位,从患者腕部第一条横纹向肘窝部量1寸,医者食指所按的部位就是“冲”部,离冲部约一青稞粒的宽度,按下医者的中指,这就是“甘”部,再隔一粒青稞的宽度,布下医者的无名指,这就是“恰”部。
-
收诊法
概述:收诊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诸症推毕,以此法收之,久病更宜用此。”《幼科铁镜·卓溪家传口诀》:“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气血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保赤推拿法》:“不拘何症,推拿各穴毕,掐此(肩井)能周通一身之血。”
-
单侧擒拿法
另一手拇指按住患者同侧锁骨上缘肩关节处(肩髃穴),食、中、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以治疗急性咽喉疾病咽喉肿胀、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噤难开等病症的治法。单侧擒拿法的操作方法:一手紧按患者鱼际背部(合谷穴),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患者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
-
双侧擒拿法
是指用两手从背后经患者腋下,将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胸部贴紧患者背部后,两手沿锁骨用力向左右两侧肩胛拉开,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以治疗急性咽喉疾病咽喉肿胀、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噤难开等病症的治法。
-
心筋
心筋为推拿穴位名。即赤淡黄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处。掐之,即转热,使元气流通,除壅塞之患。
-
阴筋
概述:阴筋:1.推拿穴位名;2.睾丸的系带。为白筋的别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无名指处。性微凉,能退热。治胸膈胀满,头昏痰盛。《医门法律》:“凡治水肿病,痛引阴筋,卒然无救者…”
-
一夫法
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又称手夫、横指同身寸(4-finger-breadthmeasurement)。出《肘后方》。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称为一夫。《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指压进针
指压进针进针法之一。其法:右手持针,拇、食指捏住针根部,以中指或无名指直抵穴位,针身紧靠指旁,然后运用拇食指的压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可单手操作,不须左手按押。
-
双龙摆尾
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又名二龙摆尾。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以上二法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此法能治大小便秘结。
-
手夫
手夫即一夫法。手夫为针灸取穴比量法之一。《备急千金要方》:“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参见一夫法:一夫法指寸法之一,亦称手夫。使患者食、中、环(无名指)、小四指相并,以其中节横纹宽度作三寸,称为一夫。《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审机
审机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名称之一。系指手术前的准备和对病情审视。见《目经大成》卷二。其具体方法是:患者先以水洗眼,靠定头项坐稳安静。医师用左手大指、食指分开眼皮并以此二指捺住白睛,次用右手大指食物中指执针使其紧而直,无名指略按眼眶,使能动而察 、静而观廓。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鸣天鼓
概述:鸣天鼓为自我推拿方法名。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是指用两手掌按摩耳郭,再用双手掌心捂紧两耳,两手食、中、无名指、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叩声洪亮清晰,响如击鼓的防治耳鸣耳聋的方法。
-
二龙戏珠
二龙戏珠为小儿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1.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的拇、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无名指作屈伸摇摆活动(见《厘正按摩要术》)。2.揉捏或牵拉小儿两耳耳 (见《小儿按摩经》)。4.用食、中两指指端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交替向前按压,自总筋穴起直至肘横纹处(见《幼科推拿秘书》)。
-
二龙摆尾
二龙摆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双龙摆尾。操作方法有三种:1.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2.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3.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二龙摆尾能治大小便秘结。
-
赤淡黄筋
赤淡黄筋推拿穴位名。又称心筋、淡黄筋。出《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处。掐之,即转热,使元气流通,除壅塞之患。
-
持针法
持针法针刺时术者操持针具的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意谓针刺时拿针的方法应坚定有力。以毫针为例,一般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这样针刺时便不致弯曲,而直至腠理。亦即持针时要牢实,才能便于进针操作。
-
布指
布指为切脉指法。指诊脉时,医生根据病人的身高分布三个手指的安放位置。一般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先以中指端按定病人寸口脉的关部(以掌后高骨处为准),继以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根据患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距离,高大者,指距稍宽,矮小者,指距稍密。
-
小虎口
小虎口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手小指、无名指之间,当指蹼缘有脉处。主治风气、瘰疬等。向上斜刺0.5~0.8寸。
-
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小指(趾)次指(趾)
小指(趾)次指(趾)指无名指,即手第四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或指足第四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入小指(趾)次指(趾)之间。”
-
执笔式持针法
执笔式持针法为针刺时持针法之一。指操作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或以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抵住针身的单手持针法。
-
坐骨神经点
坐骨神经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无名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痛。一般紧靠骨膜直刺0.3~0.5寸。
-
小指次指
小指次指人体部位名。即手第四指。又称无名指、次小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
推中指法
推中指法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厘正按摩要术》。用左手拇指及无名指捏持小儿中指端,以中指和食指托住中指指背,用右大指外侧在中指指面推之。治寒热往来。
-
白筋
白筋为推拿穴位名。又名阴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无名指处。性微凉,能退热。治胸膈胀满,头昏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