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科汇纂
《伤科汇纂》为伤科著作。清·胡廷光撰于1817年。本书系汇集清以前有关伤科文献资料编成。卷3治伤手法及工具;卷4伤科内证;8列伤科方剂;12为其他金刃器物损伤,虫兽啮伤及补遗。内容资料较多,并附医案,可供伤科临床参考。原书为抄本,建国后出版排印本。
-
出髎
出髎为病名。又名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按脱出程度可分为全脱、半脱;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七厘散,外敷乌头膏或栀乳散;中、后期宜和营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壮筋养血汤、小活络丸,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浸洗。病理性脱臼除手法或手术矫正;
-
竹节骨
竹节骨为骨名。即指骨。指骨为骨名。解剖学同名骨。《伤科汇纂》:“两手十指骨,又名竹节骨,共二十八节。”
-
下棱骨
下棱骨为骨骼名,相当于肩胛骨的脊柱缘。《伤科汇纂》:“肩胛骨……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
下巴脱落
见《伤科汇纂》。颊车蹉即下颌关节脱臼。又名颊车骨脱臼、下颏脱落、脱颏、落下颏、牙关骨打落、颌颏脱下、吊下巴、下巴脱落等。通常分单侧脱与双侧脱,前者下颌歪向健侧,后者下颌向前下脱垂,影响闭口、言语及咀嚼,并常流涎。肝肾气血虚损者可服十全大补汤,或六味地黄汤;外伤者可选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跌打丸等。
-
膝顶法
膝顶法正骨法之一。该法为肩关节脱臼的常用整复手法之一。《伤科汇纂》卷六:“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
-
腰脊痛
多因闪挫跌仆、或腰痛经久,瘀血凝积所致。治宜活血化瘀为主,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或桃仁承气汤、川芎肉桂汤(李东垣方:羌活、肉桂、川芎、柴胡、当归梢、苍术、炙甘草、神曲、独活、防己、防风、桃仁)等并可配合针灸、拔火罐治之。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可用羌活败毒散、独活秦艽汤、五加皮汤等方。又名腰脊痛。
-
足牮法
足牮法医疗技术名。肩、髋关节脱臼以足蹬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因肩、髋关节之不同,或左、右不同而有差异。以右肩关节脱臼为例:令患者仰卧,术者面对患者坐于伤侧,将右脚跟部放置于患侧之腋窝内,并用双手紧握患者右腕,配合足牮对抗拔伸牵引,使脱位之骨恢复原位。其他关节以此类推。
-
指骨
指骨解剖结构名。指解剖学上的同名骨。《伤科汇纂》:“两手十指骨,又名竹节骨,共二十八节。”
-
正骨
医学分科·正骨:正骨为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所以《世医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镞科”一栏。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见《伤科汇纂》。
-
枕矼法
枕矼(gōng)法医疗技术名。用于腰椎骨错位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系令腰椎骨错位的患者,俯卧于宽长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部与两腿部均以布带固定于板凳上,然后用手或木杠轻轻按压或滚动按压腰椎错位之凸起部位,促其渐渐平正恢复原位。今多不用。
-
脱髎
脱髎病名。指脱臼。见《伤科汇纂》卷三。详见脱臼条。
-
推膝盖骨归原法
推膝盖骨归原法正骨手法之一。该法可用于髌骨离位的整复。见《伤科汇纂》卷一。使病者患膝呈半屈曲位,医者用推挤手法先使患者离位之髌骨复归原位,再用正骨器械抱膝固定患处,以限制膝关节及髌骨的移动。
-
手拽法
手拽法为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髋关节脱臼整复手法已见于《理伤续断方》、《永类钤方》等书。令患者坐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由患者腋下绕至胸前抱着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腿膝用力拔伸,如感到髋关节滑动声,即已复位。
-
手托法
手托法为正骨手法。即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方法。该法在《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已早有记述。《伤科汇纂》卷五:“夫颌颏脱下,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脸百十遍,将患人口张开,医者以两手托住下颏,用左右大指,入患人口内,将大牙揿住,用力往下一揿,复往里送上,即入臼矣。随用绢带兜颏于顶上,半时许即愈。”
-
手提法
手提法为正骨手法。即整复脊椎错位之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手法复位之步骤方法:患者立于桌前,助手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
手两边拉法
手两边拉法为正骨手法。肩关节脱臼之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令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从患者两腋下绕胸前抱紧不动;另一助手握健侧腕部固定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配合健侧助手用力相对牵引,如觉到滑动感,即已复位。
-
手翻托法
手翻托法为正骨手法名。整复肘关节脱臼的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医者一手把定患肘,另一手牵拉其前臂,然后向上翻折以使肘关节复位。亦可用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整复。
-
上棱骨
上棱骨为人体结构中,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即指肱骨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向之上棱骨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
上横骨
上横骨为解剖名,指胸骨柄。《伤科汇纂》:“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
-
闪挫腰痛
注解:闪挫腰痛为病证名。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舒筋散加牛膝、桃仁、续断。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岐骨
概述:岐骨为人体部位名:1.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岐骨:岐骨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伤科汇纂》:“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正骨手法之一。踝关节脱臼的整复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方法步骤为:以脚内翻、外踝凸出的脱臼为例:医者环握足部并向远端牵引,同时以两拇指压腓骨下端,余指外翻足部以复其位,再使关节屈伸活动数次即可。
-
捏腕骨入髎法
捏腕骨入髎法伤科正骨手法之一。适用于腕关节脱臼的整复。腕骨中月骨易脱位,且以月骨向掌侧(即前方)脱位最为常见。见《伤科汇纂》卷一。施术时医者可握患者的手指(前脱手心向上,后脱手心向下)向远端牵引,同时另一手拇指下压尺桡骨下端或突出的腕骨,即可使患关节复位。
-
脑杓
脑杓头的后部,又名脑后骨,俗称后脑杓。以其形如杓,故名。《伤科汇纂》:“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
睛明骨
睛明骨骨名。指构成眼眶的诸骨。《伤科汇纂》:“两眼眶骨,即左右睛明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睛明者,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
-
筋镞伤
筋镞伤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九。证治同金创。详见该条。
-
金疡
《周礼·天官》分疡医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者。见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肺经燥热证:金疳·肺经燥热证(metalganwithpatternofdryness-hea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燥热,以自觉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泡样颗粒隆起,其周赤脉粗大,全身伴有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金疳证候。
-
解处
解处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二。即关节。详见该条。
-
节髎
节髎为人体部位名。《伤科汇纂》卷一:“节者,骨之节髎也。”关节为解剖部位名。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接骨手法
接骨手法骨伤科治法之一。指医者用手之动作,使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复原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即正骨手法。详见该条。
-
肩头掮法
肩头掮法医疗技术名。肩关节脱臼整复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令患者立于低处,术者双手紧握患肢手腕上部,将肩头置于患侧之腋下,用力徐徐背起,并缓缓向前弯腰,利用肩头的力量促成肱骨头复归原位,如感觉有滑动感者,即为复位之兆。
-
肩头骨
肩头骨见《伤科汇纂》。肩解的俗称。详肩解条。
-
横髃骨
横髃骨骨名。见《伤科汇纂》。即肩胛骨。详该条。
-
颔颏脱下
颔颏脱下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见《伤科汇纂》卷五。详见颊车蹉条。
-
关窍
关窍为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关节。关节(joint)为骨与骨相接之处。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盖骨
盖骨骨名。见《伤科汇纂》。即下横骨。详该条。
-
方骨
方骨为解剖结构名。为骨名,即骶骨。《伤科汇纂》卷二:“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即方骨也,……方骨一节,在尾蛆骨之上。”
-
布巾兜提法
布巾兜提法为伤科治疗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适用于颈椎半脱位的整复。令患者正坐于桌旁低凳上,头与桌面平,医者坐于桌上,双脚踏患者两肩,并用布巾下兜患者下颌及枕骨后部作结,交于左右耳部,并系于医者项部,双手上提,双脚下踏,借以徐徐拔伸使颈椎复原。
-
髀骨
概述:髀骨:1.膝上之长骨;6.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沿身骨脉论》:“横髃骨之前者为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锁骨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尻骨空在髀骨之后。”
-
臂骨折断
臂骨折断病名。指前臂骨因外伤而致损断者。见《伤科汇纂》卷六。即前臂尺、桡骨骨折。详见臂骨伤条。
-
板子伤
刑具宽大而长,主要用于刑讯拷打其臀部软组织,旧式教育老师体罚学生,多用窄小而短者,打击手掌或臀部者。其打击重者多能引致严重之创伤。《伤科汇纂》卷十:“板子伤,竹片笞杖之刑,所伤臀部也。”其证:轻者肿胀,疼痛刺痒。重者皮开肉绽,血肉模糊,肿痛剧烈,或伴全身寒热,烦躁不安。证治参见跌打损伤条。
-
补肉膏
别名:理伤膏(《伤科汇纂》卷七)。处方:黄蜡猪油各120克乳香没药各30克松香麻油各500克制法:上以折伤木皮30克捣碎,入油内煎数沸,滤去滓,煎至滴水成珠,却入密陀僧、黄丹,慢火熬成膏,次入松香、黄蜡熔化,后入乳、没,再加自然铜末。功能主治:主刀斧伤,肉破骨碎者。
-
金枪药
处方:乳香(去油)2钱,没药(去油)2钱,血竭2钱,儿茶2钱,龙骨2钱(煅),象皮2钱(土炒成珠),轻粉3钱,三七2钱。制法:上为末,再以陈年石灰1斤,大黄2两,白芷1两,3味同炒成粉红色,研细,加入前药和匀,贮瓷瓶内。功能主治:金刃伤。摘录:《伤科汇纂》卷七
-
苣子膏
处方:莴苣菜子4两,桑白皮4两,榆白皮4两。制法:上各焙,为末,用香油4两熬滚,先入苣子末,次桑,次榆,熬至老嫩合适。功能主治:接骨。主用法用量:摊贴患处。候1炷香长时,即揭去药,则复原矣。摘录:《伤科汇纂》卷七引张日新方
-
理伤膏
别名:补肉膏处方:陀僧4两,黄丹4两,自然铜4两,黄蜡4两,猪油4两,乳香1两,没药1两,松香1斤,麻油1斤。功能主治:打扑伤损,折骨出臼,刀斧跌磕。制备方法:以折伤木皮1两铡碎,入油煎数沸,滤去滓,入陀僧、黄丹慢火熬成膏,次入松、蜡熔化,再熬,滴水成珠为度,却入乳香、没药、自然铜末和匀摊贴。
-
麻药
《喉科紫珍集》卷下:麻药:处方:川乌15克白芷9克川椒21粒草乌15克半夏9克胆南星4.5克全蝎9克细辛4.5克炒盐1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医学入门》卷八:方名:麻药组成:牙皂5两,木鳖5两,紫金皮5两,白芷5两,半夏5两,乌药5两,土当归5两,川芎5两,川乌5两,草乌1两,小茴香1两,坐拿草(酒煮熟)1两,木香3钱。
-
消肿膏
处方:芙蓉叶紫荆皮各150克白芷当归骨碎补独活何首乌南星各90克橙橘叶赤芍药各60克石菖蒲肉桂各15克制法:共为末。治胸胁跌伤肿痛,或伤筋折骨者。用法用量:以姜汁热酒调,乘热涂肿处。摘录:《伤科汇纂》卷七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方名:消肿膏组成:鸡子1枚,新出狗屎如鸡子大。
-
应痛丸
处方:破故纸骨碎补(去毛)苍术(生用)草乌各250克穿山甲(去膜,桑柴灰炒,起泡为度,砂炒亦可)舶上茴香(炒)各180克制法:草乌用生姜500克捣烂淹两宿,焙干,与众药共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养老奉亲》:方名:应痛丸组成:乳香1两,五灵脂1两,没药1两,川乌头2两(去皮脐)。用药禁忌:忌热物。
-
玉红膏
《伤科补要》卷三:玉红膏:处方:紫草60克当归60克生地120克象皮60克乳香60克没药30克甘草15克合欢皮60克功能主治:止痛生肌。《疡科选粹》卷三:组成:松香(同好醋、加葱头打碎,或取汁同煮)1片,飞丹6两,枯矾6两,川椒2两(另研末),轻粉1两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