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郁香连丸
处方:川黄连4两,香附子4两(制)。制法:上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久郁,心胸不快或塞痞疼痛。用法用量:每服70丸,白汤送下。摘录:《活人心统》卷下
-
热痰证
热痰证为证候名。指痰浊与热邪互结,以咳吐黄痰,气喘,心胸烦热闷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脏躁·痰火交炽证
脏躁·痰火交炽证(hysteriawithsyndromeofblazingofphlegm-fire)是指痰火交炽,上扰清窍,蒙蔽心神,以心胸烦闷,思想纷纭,甚至神志错乱,语无伦次,殴打怒骂,不避亲疏,舌苔黄厚或腻,脉弦数或滑数为常见症的脏躁证候。
-
心痛·痰浊闭阻证
心痛·痰浊闭阻证(heartpain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聚,闭阻心胸,以胸闷重而心痛轻,遇阴天易作,咳唾痰涎,痰黏,苔白腻或白滑,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
-
痧烦痧睡
痧烦痧睡病证名。痧证之一。又名心烦嗜睡痧。《痧胀玉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为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用刮痧、放痧法。
-
壮气四物汤
《妇科玉尺》卷二:组成:四物汤加木香、青皮、陈皮、枳壳、甘草。主治:妊娠临期腹胁胀满,心胸刺痛。
-
心忪
心忪为症状名。《伤寒明理论》卷二:“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俗名心跳。”
-
心烦嗜睡痧
心烦嗜睡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见《痧胀燃犀照》。《痧胀玉衡·痧烦痧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故并录之以示戒。”治用刮痧、放痧法。
-
胎气上逆
胎气上逆病证名。多因平素肾阴虚损,肝气偏盛,胎气随肝气上逆,上冲心胸,而症见烦躁不安,甚则胁痛,喘急。参见子悬条。
-
瞑眩
瞑眩指头目昏花,心胸烦闷的症状。《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孔颖达疏:“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
闷瞀
闷瞀证名。心胸闷乱,眼目昏花之证。属热证、实证。《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高士宗注:“闷,郁也;瞀,目不明也。”
-
烦惋
烦惋证名。指心胸烦闷。烦悗的别称。《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莳注:“惋宜作悗,《灵枢经》俱用此悗字。”
-
烦悗
烦悗证名。心胸烦闷,亦指四肢困闷不舒之感。亦称烦惋。出《灵枢·热病》等篇。《灵枢·胀论》:“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
病饥
病饥如饥饿样自觉心胸发空的症状。《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机。”
-
懊憹
懊憹证名。指心胸烦热,闷乱不宁之状。《素问·六元政纪大论》:“火郁之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又名心中懊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