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蚘厥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伤寒绪论》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热乍凉,面上作赤作白,脉倏乱倏静,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参见厥证、蛔厥条。
-
大山玄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山玄参:别名:川玄参、土玄参、元参、安东玄参来源:玄参科大山玄参Scrophulariakakudensis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四川。性味:苦、咸,凉。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主治热病烦渴,发斑,骨蒸痨热,夜寝不安,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津伤便秘。4钱,水煎服。注意:反藜芦。
-
陈茗粥
处方:陈茶叶5-10g,粳米30-60g。功能主治:消食化痰,清热止痢,除烦止渴,兴奋提神。主食积不消,过食油腻,饮酒过量,口干烦渴,多睡不醒,赤白痢疾。用法用量:先用茶叶煮汁,去滓,加粳米同煮为稀粥。上、下午分2次温服。注意:临睡前不宜吃。摘录:《药粥疗法》引《食疗本草》
-
三物解毒汤
《济阴纲目》卷八:方名:三物解毒汤别名:解毒汤组成:甘草、黑豆、淡竹叶各等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中毒损胎,致胎动不安,胸中微烦,黑豆补肾养胎以解毒,甘草缓中除烦以解毒,淡竹叶清膈热以利小便,使余毒尽从小便下泄。以水煎服,俾毒气解散,则血气无伤,而胎得所养,何胎动之不宁哉!
-
儿童多动综合征·痰火扰神证
儿童多动综合征·痰火扰神证(children’shyperkinesissyndromewithphlegm-firedisturbingspirit)是指湿热内蕴,聚湿成痰,痰火乱心,以多动多语,烦急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控,注意力不集中,胸中烦热,痰多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或黄厚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儿童多动综合征证候。
-
面筋
出处:宁原《食鉴本草》拼音名:Mi nJīn来源:为小麦面和麸皮入水揉洗后所获得的胶粘状物质。性味:甘,凉。③《医林纂要》:咸,寒。功能主治:和中,解热,止烦渴。①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②《纲目》: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④《随息居饮食谱》:解热,止渴,消烦。
-
草花汤
处方:甘草2钱,赤石脂2钱,糯米1提。功能主治:冬月伤寒8-9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腹痛除,2剂而喉痛止,3剂而利亦愈,烦自安。各家论述:方用甘草以和缓之,则少阴之火不上炎;况有糯米之甘以益中气,补虚则中气不下坠,而滑脱无源而自止。摘录:《辨证录》卷一
-
慈竹
拼音名:C Zh 别名: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来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affinis(Rendle)McClure,以竹芯、竹叶、竹根(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功能主治:竹芯、竹叶:清热除烦。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口舌生疮。主治消渴,小便热痛。竹根:通乳。主治乳汁不通。
-
枳椇粥
《老老恒言》卷五:方名:枳椇粥组成:枳椇子。功效:除烦清热,解酒毒,解烦渴。主治:醉酒,烦热,口渴。用法用量:煮粥,醉后次早空腹食之。附注:枳椇子10~60g,先将枳椇子煎取浓汁,去滓,入粳米煮为稀粥。
-
制忡汤
《辨证录》卷四:方名:制忡汤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白芍1两,当归1两,生枣仁1两,北五味1钱,麦冬5钱,贝母5分,竹沥10匙。心肝两虚,心弱不能制肺,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怔忡少定,2剂更安,10剂全愈。
-
前胡细辛散
《鸡峰》卷十六:方名:前胡细辛散组成:前胡2两,细辛2两,茯苓2两,厚朴2两,芎2两,人参2两,半夏2两,甘草2两。主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嘈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目眩重,四肢百节疼烦,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体瘦。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肝善
肝善(favorableconditionofliver)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等预后良好的征象。为五善之一。患者身体轻便,心静不烦,指甲红活,起坐安宁。《外科正宗》卷一:“肝善身轻便,因烦自不烦,指头红活色,坐起觉平安。”
-
烤麸
概述烤麸由生面筋经保温发酵后高温蒸制而成,色橙黄,松软而富弹性,有很多气孔,如海绵状。烤麸的食用量每次约50-100克烤麸的营养价值烤麸蛋白质含量丰富,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热量食物。烤麸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体虚劳倦、内热烦渴时食用。有和中、解热、益气、养血、止烦渴等功效。
-
调中白术散
处方:白术半两,茯苓(去皮)半两,人参半两,藿香半两,炙甘草1两5钱,木香1钱,葛根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大病后,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及酒毒呕哕。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下。烦渴,加滑石2两,甚者加姜汁。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
热夜啼
热夜啼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热啼、热烦啼。症见面红身热,小便赤涩,入夜即烦躁不安,仰目啼哭而多泪,见灯火则烦啼更甚。多因胎热、惊热、风热等内犯于心所致。治宜清热宁心,用导赤散加黄连。
-
大麦汤
《饮膳正要》卷一:大麦汤:处方:羊肉1脚子(卸成事件),草果5个,大麦仁2升(滚水淘洗净,微煮熟)。功能主治:温中下气,壮脾胃,止烦渴,破冷气,去腹胀。摘录:《饮膳正要》卷一《医方类聚》卷一二六引《必用全书》:方名:大麦汤组成:寒食残大麦2升,赤饧2合。主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转渴,舌卷干焦。
-
犀角人参散
处方:生犀(镑)二两,人参十五两,茯苓二十五两,甘草五两,桔梗、干葛,各二两半。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虚热,及吐泻烦渴不止,及疏转后,并宜服。用法用量:每服一大钱,水一中盏,入灯心五茎,同煎六分,放温服,不计时候。烦渴者,入新竹叶同煎。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油面筋
概述面筋是一种植物性蛋白质,有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组成。将面粉加入适量水、少许食盐,搅匀上劲,形成面团,稍后用清水反复搓洗,把面团中的活粉和其它杂质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面筋。油面筋的别名面筋泡、油炸生筋油面筋的食用量每次约50克油面筋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体虚劳倦、内热烦渴时食用。
-
小横纹
概述:小横纹为小儿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按摩经》:1.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横纹:小横纹指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能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与肾水穴、六腑穴结合使用,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肚腹膨胀等症。《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小横纹,掐之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
-
类中暑
类中暑病名。《六气感证要义·暑》:“有伤于劳役,以致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按之无力,此血虚发热,所谓类中暑也。东垣以当归补血汤治之。”参见中暑条。
-
驴头羹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驴头羹组成:乌驴头1只(燖洗净),胡椒2钱,草果2钱。主治:中风头眩,手足无力,筋骨烦痛,言语謇涩。用法用量:上件煮令烂熟,入豆豉汁中,五味调和,空腹食之。
-
味谏汤
《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吴氏集验方》:方名:味谏汤组成:川百药1两半,丁杏21粒(不见火),檀香1钱半(不见火)。功效:止烦渴,生津液。用法用量:沸汤少点1-2呷。制备方法:上为末。
-
泻肝利湿汤
《辨证录》卷七:方名:泻肝利湿汤组成:白芍1两,茯苓5钱,白术5钱,茵陈3钱,炒栀子3钱,木通1钱,远志1钱。主治:心疸,烦渴引饮。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千金竹茹汤
《女科指掌》卷五:方名:千金竹茹汤组成:竹茹、麦冬、小麦、甘草、干葛、大枣。主治:产后烦渴。用法用量:水煎服。
-
速验饮
《玉案》卷四:方名:速验饮组成:艾叶3钱,香薷4钱,藿香4钱,黄连2钱。主治:寒暑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用法用量:水煎服,不拘时候。
-
酸枣粥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酸枣粥组成:酸枣仁1碗。主治:虚劳心烦,不得睡卧。用法用量:上1味,用水绞取汁,下米3合煮粥,空腹食之。
-
门冬知母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名:门冬知母汤组成:门冬、知母。主治:燥火伤肺胃,喘逆呕吐,吐则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用法用量:水煎服。
-
藕汁蜜
《卫生总微》卷七:方名:藕汁蜜组成:生藕(捣取汁)半茶脚许,蜜1钱。主治:伤寒烦渴。用法用量:调匀服,不拘时候。
-
尿崩
尿崩(profuseurine、profuseurination、diabetesinsipidus)是指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
-
风温·邪热壅肺证
风温·邪热壅肺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icheatcongestinglung)是指风温化热入里,热壅肺经气分,以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春温·阳明腑实证
春温·阳明腑实证(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excessofYangmingfu-viscera)是指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赤,时烦渴甚等为常见症的春温证候。
-
湿温·阳湿伤表证
湿温·阳湿伤表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yangdampnessinjuringsuperficies)是指阳湿之邪,伤及卫表,以自汗,汗出不解身热,关节烦疼,微恶寒,身重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子淋·心火炽盛证
子淋·心火炽盛证(gestationalstranguriawithsyndromeofheartfirehyperactivity)是指心火偏旺,移热于小肠,热灼膀胱,水道不利,以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尿少色深黄,面赤心烦,口舌生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滑为常见症的子淋证候。
-
小儿紫癜·血热伤络证
小儿紫癜·血热伤络证(infantilepurpurawithsyndromeofblood-heat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内热炽盛,热伤血络,以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状或斑块,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可伴有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舌红绛,苔黄糙,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小儿紫癜证候。
-
蔷薇花茶
概述:蔷薇花茶以蔷薇花为主要原料,具有消暑,和胃,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胸闷欲呕者。原料:蔷薇花5克。用法:将蔷薇花洗净,放入茶杯,用开水冲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每日数次。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心胃火燔
心胃火燔为证候名。指心营热盛,心神不宁,胃火烁津,津伤液燥的病理变化。心营热盛,又兼胃火铄津所致。症见高热,烦渴,心神不安,舌绛而中心干燥等。《温热论》:“再舌绛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铄津液。”治宜清气凉营。
-
热晕
热晕病证名。由火热炎上所致的眩晕。主证头目眩晕,烦渴引饮。《东医宝鉴·外形篇》:“热晕,火热上攻,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盛,宜大黄散、荆黄汤。”参见火冲眩晕条。
-
蔺道者
蔺道者唐代医僧。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苦寒清气
苦寒清气治疗学术语。系清热法之一。指用苦寒药清气分热邪的方法。如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大烦渴,汗大出,脉洪大等,方用白虎汤。
-
矫氏
矫氏战国医生。据《列子·力命》载:季梁得疾,其子请三医,即矫氏、俞氏、卢氏。矫曰:乃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饿饱、色欲、精虑烦散所致,非天非鬼所致。具有唯物主义病因观。
-
火气不调
火气不调为病机。指火、气的偏盛偏衰。火气偏盛,阳热有余则身热烦渴;火气不足则形寒肢冷,倦怠短气。《备急千金要方》:“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火去则身冷。”
-
喉痧
喉痧病名。《重辑烂喉(疒丹)痧辑要》:“烂喉痧一证,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烦热烦渴,(疒丹)密桃红,宛如锦纹,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燃。”也即烂喉(疒丹)痧。详见该条。
-
谷劳病
谷劳病病名。食后手足重着,默默欲卧之证。因脾胃虚寒所致。证见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方用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肘后备急方》卷四)。
-
犯本
犯本指伤寒经证因误治而邪入本腑。例如太阳经发汗不解,误用利水药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为邪入膀胱,是为犯本。
-
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是指外邪致病,首先侵袭肌肤卫表,而后逐渐深入,内传入里的传变趋势。多因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所致。例如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小便黄赤,苔黄燥等,即为表邪入里。
-
变
变①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病成而变何谓?”《灵枢·癫狂》:“饥则烦,饱则善变。”②五不男之一。指两性畸形,影响生育能力。参五不男条。
-
短腺小米草
拼音名:DuǎnXi nXi oMǐCǎo来源:玄参科短腺小米草EuphrasiaregeliiWetts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北、西南地区。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主治热病口渴,头痛,小便不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藕蔤
出处:《纲目》拼音名:ǒuM 别名:蔤(《尔雅》),藕丝菜(《纲目》)。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细瘦根茎。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汪颖《食物本草》:解烦毒,下瘀血。摘录:《*辞典》
-
芡实茎
《*辞典》:芡实茎:出处:《纲目》拼音名:Qi nSh Jīnɡ别名:花耿(《本草图经》),鸡头菜(《纲目》)。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花茎。性味:《纲目》:咸甘,平,无毒。功能主治:《纲目》:止烦渴,除虚热,生熟皆宜。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木香五物汤
《保婴撮要》卷二十:组成:青木香4两,丁香1两,熏陆香1两,白矾1两,麝香1钱。主治:出痘烦痛。用法用量:每次5钱,水煎服。加减:热盛,加犀角1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