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灸
刺灸为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连称。参见针艾:针艾即针灸。《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针艾
概述:针艾:1.针灸;《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刺灸治疗的主要工具和材料·针艾:针艾是指刺灸治疗的主要工具和材料。《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鑱石针艾治其外。”针用于刺,艾用于灸。针艾是从用具而言,刺灸是从应用言。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当乳
概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乳中…属足阳明胃经。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乳首
概述:乳首为乳中的别名,见《普济方》。《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reionacu-moxibustionpreion)是指运用针灸进行预防治疗疾病时所确立的具体方案,包括施术穴位、施术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加以配伍组合而成。
-
乳头
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两乳头之间作8寸。《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仰卧位,当乳头正中取穴。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故本穴能治目病也。《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乳中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九宫尻神
九宫尻神古代针灸宜忌学说之一。见《针经指南》。系以九宫八卦为依据,按病人年龄来推算人神所在部位,从而避忌刺灸。一岁起坤宫,避忌外踝;二岁当震宫,避忌齿、指、腨;三岁当巽宫,避忌头、口、乳;六岁当兑官,避忌膊、手;七岁当艮宫,避忌项、腰;此为行年尻神所在部位,不宜刺灸。
-
针灸学
概述: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为书名。王雪苔主编。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书按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刺麻醉学和针灸歌赋顺序排列,共750条。涉及针灸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医针灸特色。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筩(走斥)(tǒng-shuò)
筩(走斥)(tǒng-shuò)医疗技术名。出《五十二病方》,阴囊积水等病证以穿刺放水手术名筩(走斥)。《灵枢·四时气》:“徒(疒水)…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是用铍针刺过后,再用中空之筩针刺以泄水。《医学纲目》之“刺灸水肿有五法”中原注有“筩针,针中有空窍,如筩出水也。”
-
阿是穴
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孙思邈就给他服药、扎针,但治了将近半个月,病却不见好转,他想,除了针十四经穴,是不是可以另寻新穴呢?
-
医学纲目
概述:《医学纲目》为中医综合性医书。明·楼英撰。四十卷。刊于1565年。主要内容:《医学纲目》全书共分十部。其中第一部载刺灸,对针灸有所发挥。
-
小儿疳痢
概述:小儿疳痢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刺灸:一般艾炷灸3~沿皮刺0.5~或艾条灸5~
-
《中医学》
《中医学》综合性医书。下篇针灸和新医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新医疗法、常见疾病治疗、针刺麻醉等。全书临床部分采用现代医学病名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治法包括验方、草药,内容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和祖国医学遗产的发掘进展情况,197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伤寒论章句方解
《伤寒论章句方解》为伤寒著作。清·陈恭溥编撰。故于《伤寒论》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伤寒论直解》(张锡驹撰)和颇能阐发精义的《伤寒论集注》(张隐庵编)为基础,予以分章节、句读,逐一注释,阐以己见,内容比较简明。后有伤寒方剂汇解,不以六经分类,恐读者泥于六经,使《伤寒论》方用之不广。末附伤寒刺灸心法。
-
天应穴
天应穴穴位分类名,即阿是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凡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这个穴位则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
-
皇甫谧
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皇甫谧215-282年。
-
毫针
古代九针之一。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毫针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
大虎口
大虎口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拇、食指之间,当指蹼缘有脉处。主治食指拇指不用、痢疾等。一般向上斜刺0.5~0.8寸。
-
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背俞穴:背俞穴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黄帝内经灵枢·背腧》)。
-
订正伤寒论注
概述:《订正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主要内容: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正当穴
正当穴指凡有固定名称、位置、主治、刺灸方法的穴位可日正当穴,即经穴。《针灸聚英》:“骑竹马法……依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也。”
-
外三里穴
外三里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穿鼻(犊鼻)下,其法令病人以手腕横纹按膝盖下缘,下垂中指,近胫中骨边处。主治风气。直刺0.5~1.0寸;灸5~7壮。
-
耳角穴
耳角穴为经穴别名。即角孙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
-
压敏点
压敏点即压痛点。针灸取穴,往往以压痛反应作为定穴的重要依据。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刺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
压痛点
压痛点指按压体表时所发现的疼痛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后世亦称不定穴、天应穴等。
-
压痛点选穴
概述:压痛点选穴即以痛为输。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穴位压痛选穴:穴位压痛选穴指选取有压痛的经穴、奇穴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四肢部的腧穴等。参见阿是穴: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
-
伏虎穴
伏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大腿内侧中线,与风市穴同高处。主治风气、寒湿。刺0.5~0.8寸。
-
合掌穴
合掌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两手拇指背侧,以两手掌相合,大拇指相并,当两指甲桡侧角之间处。与十三鬼穴中的鬼哭穴同。主治癫狂、梦魇等。艾灸5~7壮。
-
交正
交正为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如寒热、头痛、目眩、项强、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等。配神门治神志病;—般直刺0.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正常人支正穴可显著提高背部皮肤痛阈。
-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为书名。靳瑞编。1982年由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乡村医生考核自学丛书之一。内容包括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治疗学等。书末并附复习思考题。
-
针灸禁忌
针灸禁忌指进行针灸操作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禁忌证。包括施术部位、患者体质、病情性质、刺灸时间等禁忌。
-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为书名。蔡文编著。该书从大量古今医籍中选辑比较实用和常用的针灸歌诀、歌赋259首,分为经脉篇、腧穴篇、刺灸篇、诊疗篇和流注八法篇分类介绍,并加以注释。另设附篇介绍有关古代体表部位名词、骨度分寸、人体各部位腧穴排列顺序、十二经总穴名、经外奇穴、治病要穴等针灸基础及临床的内容。
-
非穴位压痛选穴
非穴位压痛选穴是指选取阿是穴来治疗疾病。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刺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
明堂虾蟆图
《明堂虾蟆图》为书名。参见《黄帝针灸虾蟆忌》:《黄帝针灸虾蟆忌》为书名。见《隋书·经籍志》。现存有《黄帝虾蟆经》轴子一卷,似即此书。主要内容是按月的盈亏定出刺灸禁忌的部位。书中插图甚丰。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皇甫士安
皇甫士安即皇甫谧。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
皇甫静
皇甫静即皇甫谧。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
鬼路穴
鬼路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两旁各开2.5寸处。主治劳瘵。针0.3~0.5寸;灸5~7壮。
-
黄帝针灸虾蟆忌
《黄帝针灸虾蟆忌》为书名。又名《明堂虾蟆图》。见《隋书·经籍志》。现存有《黄帝虾蟆经》轴子一卷,似即此书。主要内容是按月的盈亏定出刺灸禁忌的部位。书中插图甚丰。
-
虚阳穴
虚阳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外三里穴下1寸。主治阴痿。刺0.5~1.0寸;灸5~7壮。
-
𠋩山
^^山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俯卧取穴。有舒筋活络、通畅理气的作用。如腰脊痛、膝下肿、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胀、大便难、泄泻、脱肛、痔疾、便血、癫疾、瘈疭、小儿惊痫等。现代多用以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0~
-
朝天穴
朝天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下唇中点,当红唇与皮肤相接处。主治口眼喁斜。向下斜刺0.2~0.3寸。
-
腰柱穴
腰柱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十一肋端与髂骨垂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劳瘵、气块等。一般直刺0.3~0.5寸;灸3~5壮。
-
腧穴学
2.书名、杨甲三主编;针灸学科之一·腧穴学: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应用及其原理的一门针灸学科。腧穴学研究腧穴的历史源流、名称定位、特点类属、刺灸方法、主治及其作用机理。本书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针灸专业用。罗永芬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供针灸类专业用。
-
腿缝穴
腿缝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大腿缝(腹股沟)有脉处。主治下肢拘挛、肾气不足、背腰疼痛等。刺0.3~0.5寸,避开动脉。
-
新编人体部位骨度针灸经穴研考集
《新编人体部位骨度针灸经穴研考集》为书名。陆善仲编。刊于1953年。主要介绍经脉循行、穴位位置和刺灸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