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苏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瘟疫、伤寒。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合而成为理气解表之剂。《胎产心法》卷上方之香苏散:方名:香苏散组成:香附(炒)2钱,紫苏2钱,陈皮1钱,藿香叶5分,缩砂5分,炙草5分。每服2钱,以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
三合汤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七方之三合汤:处方:麻黄、陈皮、乌药、川芎、僵蚕、白芷、桔梗、枳壳、甘草、干姜、茯苓、半夏、香附、苏叶、苍术、羌活。备注:原书云:"此即乌药顺气散、二陈汤、香苏散,三方合而成剂,故名’三合’。故用二陈、四物、四君子三合煎汤而探吐之,所以升提其气,上窍通而下窍自利也。
-
芎芷香苏散
伤风咳嗽声重,鼻流清涕,腰背拘急。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外科十法》之芎芷香苏散:别名:芎芷香苏灵散组成:川芎1钱,白芷1钱,紫苏叶1钱,赤芍1钱,陈皮1钱,甘草1钱,荆芥1钱5分,香附1钱5分,秦艽1钱5分,连须葱白2寸。若内热极盛,加连翘、牛蒡子。
-
苏积散
《得效》卷九:组成:香苏散、五积散。主治:脚气,因风寒暑湿之气相感阴经而成,其病寒热或头痛,忽然脚弱,有筋一条自脚胫骨至臀及腰面起作痛。用法用量:上合和。每4钱加槟榔1个切片、木瓜2片、生姜3片、葱白2根,水2盏煎,不拘时候热服。加减:未效,加金铃子、木香。
-
增加败毒散
方出《朱氏集验方》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二:方名:增加败毒散组成:败毒散1帖加大黄半钱,荆芥穗半钱。主治:脚气。用法用量:上为散,重拌和。分作2服,依法水煎服。以大便利为度。过秋则以香苏散间服,亦加前二项药,虚弱人略加些小。
-
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潮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潮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为治法。是指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证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藿香、防风、荆芥等。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君子香苏散
处方:香苏散加三棱、莪术、丁香、使君子、苦楝根皮。功能主治:小儿虫气痛。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九
-
五圣散
处方:大黄(量病加减)生姜甘草各15克瓜蒌2个(去皮)皂角针30克功能主治:治诸般恶疮。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朱氏集验方》卷一:方名:五圣散组成:沉香流气饮、人参败毒散、小续命汤除去附子、三和散、香苏散。用好酒2升,同煎至8分,去滓服,不拘时候。附注:五圣汤(《医学入门》卷八)。
-
三合散
概述:三合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证治准绳·女科》卷五方之三合散:处方:白术、当归、芍药、川芎、黄芪、茯苓、熟地黄一两,柴胡、人参各一两半。《古今医鉴》卷十方之三合散:方名:三合散组成:乌药顺气散、二陈汤、香苏散加苍术、羌活。附注: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引作“三合汤”。
-
伤蟹
伤蟹为病证名。《证治要诀·伤食泻》:“食蟹太过致伤,一味丁香足以治之。”《世医得效方》卷四:“鱼蟹积,香苏散多加生姜陈皮煎。”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
-
番沙
痧证之一。《张氏医通》卷九:“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俗名番沙。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者;初觉先将纸捻点焠头额,即以荞麦焙燥、去壳,取末三钱,温汤调服。治宜清热解毒,理气疏表。用香苏散加荆芥、薄荷,或栀子豉汤加牛蒡子、生甘草;热甚者,可选用黄芩汤、白虎汤、凉膈散、三黄汤等方。
-
产后伤风
概述:产后伤风为病证名。指产后气血两虚,风邪外乘而言。症状:症见鼻塞声重,流清涕,自汗,恶风等。辨证论治:若恶露未尽,而小腹痛者宜行血理气,用《金匮要略方论》旋覆花汤。头重者,治宜解表除湿,方用香苏散加减。若风寒并伤,遍体痛无汗,宜败毒散。虚甚者不可发散,宜逍遥散去术加桂枝。
-
小儿表热
小儿表热小儿诸热之一。指小儿由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发热,病位在表,并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或咳嗽等表证。一般分风寒、风热两类。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香苏散或参苏饮加减。风热发热,症见汗出,身热面赤,目涩多肿,恶风气喘,喜凉吮乳时口中气热。治宜辛凉解表,可选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