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涌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针刺涌泉穴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
地冲
概述:地冲为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足心
概述:足心:1.人体部位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三才
概述:三才:1.指三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对肾脏的抗利尿作用:将速尿静脉注射于深度麻醉的狗,则引起持续而强的利尿,针刺一侧“涌泉”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作用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反应。
-
足少阴肾经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2)足少阴肾经部分:由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别支者入跟中大钟穴,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小腿内筑宾穴,出腘内廉阴谷穴,上股内后廉横骨穴,内贯脊属肾络膀胱。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门、步廊、神封、灵虚、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根而终。
-
十二井穴
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井穴,五行属金。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足:足部;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地卫
地卫为涌泉之别名。地冲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仰卧取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阴中之少阴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2)足少阴肾经部分:由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别支者入跟中大钟穴,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小腿内筑宾穴,出腘内廉阴谷穴,上股内后廉横骨穴,内贯脊属肾络膀胱。其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经气于此处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
松静功
松静功是一种静功功法,主要是要求放松和入静。3个循环,每次放松后意守大敦或涌泉穴,守3~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痛经、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矽肺、肺结核、美尼尔氏综合征、青光眼、盆腔炎、前列腺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2.排除杂念,全身放松,不用不适之体位。
-
鹤翔庄功
合翅与后推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捧气意念劳宫,贯顶意入百会穴。夹头下俯及第一次通地合阴意守劳宫穴并入地,第二、三次则l由涌泉入地。2.引颈以颈为轴,下颏似鹤嘴,向斜下45度方向点出,画弧后收,百会向上,两腿微蹲,如此重复3次,腿下蹲3次,但不超过脚尖,前点时意念承浆,后收在大椎穴。意守劳宫、右涌泉穴。
-
手足烦热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肺炎
西医:肺炎(pneumonia)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烧伤后通气过度,作气近内插管、气管切开均损伤粘膜纤毛系统;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左右结构: 法施术于背部膀胱经,重点在肺俞、脾俞、大肠俞穴操作,以酸胀感为度,再以掌根按揉膀胱经的上述穴位,操作5分钟。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自发“五禽戏"动功
练功者通过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的活动,促使全身肌肉放松,进而“入静”,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特殊保护性抑制状态。4.两眼内视自己脚底的“涌泉”穴。内视时,要意想气血好象都注于该穴一样,并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11.收功法。倘若气冲太猛,则可先有意地坐下来,再作降气的意念活动。
-
大周天
吸气,收小腹,舌舔上牙龈,自涌泉提气,沿两腿上,气会肛门,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脊椎和颈项,到头,顺两耳分下,会于舌尖,与呼气时的气相接。第三件精气兼运,即大周天运先天金火。”
-
鼻衄·阴虚火旺证
定义:鼻衄·阴虚火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又称虚火鼻衄,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鼻衄,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艾灸涌泉、隐白。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
-
晕厥
晕厥的分类:晕厥有如下类型:①心原性晕厥。应了解发作时的体位和头位,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多发生于头位突然转动时。晕厥的治疗:刺灸法:治则苏厥醒神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方义水沟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虚证可灸。
-
内劲一指禅
(2)功式:双手中指相对向胸前慢慢揽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平行,相距约10cm,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曲池”穴,左手“外劳宫”对准右臂“少海”穴。6.力劈华山(1)起式: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cm处,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
-
太极内功
太极内功为气功功法。意守有意守会阴法、涌泉法、命门法、关元法、印堂法、命门涌泉连线法、解溪法。呼吸有自然呼吸法、导引运气法、抓闭呼吸法、喉头呼吸法、内转呼吸法、沉气呼吸法。一般认为,本功法具有却病、保健、强身和增强技击能力等功效,对慢性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阳痿、早泄、遗精等有一定的疗效。
-
三才穴
三才穴指百会、璇玑、涌泉三穴。见《标幽赋》:“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为气功功法。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载,其功法为:呼气时,舌守下腭,口微开,气贯丹田,鼓小腹,沉气会阴,分两支沿两腿下,直至脚心(涌泉)。吸气,收小腹,舌舔上牙龈,自涌泉提气,沿两腿上,气会肛门,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脊椎和颈项,到头,顺两耳分下,会于舌尖,与呼气时的气相接。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丹疽
即涌泉疽。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
-
鼻衄·肝肾阴虚证
定义:鼻衄·肝肾阴虚证(nosebleedingwithliver-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鼻衄色红,量不多,时作时止,鼻黏膜色淡红而干嫩,伴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艾灸涌泉、隐白。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
-
药物发泡灸
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古称天灸。常用的药物发泡灸有毛莨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扁桃体炎,敷贴合谷、鱼际;临床常用毛茛叶贴敷于寸口部位或内关、大椎穴治疗疟疾,用斑蝥贴敷患部治疗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用白芥子研末醋调贴敷背部穴位治疗冷哮,用大蒜泥贴敷涌泉治疗咳血、衄血等。
-
鼻衄·肝火上炎证
定义:鼻衄·肝火上炎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flaringupliverfire)是指肝火上炎,迫血妄行,以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艾灸涌泉、隐白。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
-
涌泉疽
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生于尾骨下长强穴之痈:涌泉疽为病名。
-
紫宫
概述:紫宫为经穴名(ZǐgōngCV19,RN19)。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胸闷,呕吐,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烦心咳嗽,呕吐痰涎,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仰卧取穴。
-
足针法
概述:足针法,是用足部的腧穴针治各种疾病的针法。具有针感强,反应大,取穴少,透穴多,留针时间短,无副作用等优点。主治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15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不5分两旁的凹陷处,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18号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内前凹陷中。(4)左侧病取左侧穴,右侧病取右侧穴,两侧病取双侧穴;
-
天灸
概述: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贴在有关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内,上面再贴一胶布。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
-
鼻鼽·脾气虚证
定义:鼻鼽·脾气虚证(allergicrhiniti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鼻塞较重,喷嚏,流清涕量多,鼻黏膜苍白,肿胀较甚,伴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
-
鼻鼽·肺经伏热证
定义:鼻鼽·肺经伏热证(allergicrhinitiswithpatternoflatenthea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伏热,以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多在闷热天气发作,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伴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
鼻鼽·肾阳虚证
定义:鼻鼽·肾阳虚证(allergicrhinitiswith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肾阳亏虚,以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鼻鼽证候。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呈水肿样,鼻塞不遥,嗅觉暂时减退。
-
舌血
舌血为病证名。因心火上炎者,可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等。因肝火上扰者,多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2.衄血指鼻出血。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
-
灸感
灸感为灸法术语。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现的温热或麻木、虫行等感觉。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
对应取穴
对应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在与病痛部相对应的远部选取穴位,包括前后对应,上下对应,手足对应,左右对应等。它是经络整体联系的灵活运用。如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顶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等。
-
巅顶痛
概述:巅顶痛为症状名,是顶巅痛的别称。巅顶痛由肾虚、相火偏旺,循督脉上扰所致。巅顶痛的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巅顶痛者属厥阴经,加通天、前顶、太冲、涌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南黄散
处方:黄连(黄连叶可代)20克,大黄40克,南星30克,吴萸20克。功能主治:泄火解毒。主心脾积热。用法用量:将四药晒干研细末,用醋调,敷涌泉穴,用布包好,1日1换,一般2次即可。摘录:《四川中医》
-
穿板疽
穿板疽病名。指痈疽生于足心处者。出《外科真诠》卷上。即涌泉。详见该条。
-
三棱草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三棱草:三棱草为中药名,出自《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名医别录》记载的莎草之别名。别名:莎草、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茎叶。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1.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根茎短,横生。
-
移星换斗方
《痘疹会通》卷四:方名:移星换斗方组成:麦冬(去心)1两。主治:眼中痘疮。用法用量:贴脚心涌泉穴。如痘在左眼,包右脚心;痘在右眼,包左脚心。制备方法:上捣烂,以绢布包。
-
熏脐延龄种子方
《医学正印》卷上:方名:熏脐延龄种子方组成:五灵脂2钱,川续断2钱,两头尖2钱,乳香2钱,没药2钱,青盐2钱,麝香1分,红铅1分。功效:能令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主治:男子下元虚损,遗精腰软,阳事不举,中年无子者;女子月信不调,赤白带下,子宫寒冷,久不成胎者。不可令痛,痛则反泄真气。制备方法:上为末。
-
略血药物敷贴法
咯血药物敷贴法是将某些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上,以治疗咯血的一种方法。具体方法是:取新鲜大蒜10g去皮捣泥,硫磺末6g,冰片3g,混合调匀,分别涂于两块纱布上,敷两足涌泉穴,隔日换药。该法治疗反复小量咯血有效。
-
足厥阴经络现象
典型足厥阴经络现象:杜某男30岁1971年初诊左肝经扁平苔癣病期六年,表面光滑之红色扁平丘疹,沿肝经排成带状,从左内踝前方至股部。感传一般循本经上行,直抵期门穴,越横膈入肺,由神藏浅出,再沿足少阴经抵俞府穴,循足阳明经气舍、水突、人迎和大迎穴,交承浆至人中穴。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四根
四根为经络学名词。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四根三结即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