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门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风门穴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
-
行针指要歌
《行针指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
头风眩晕
指眩运因风痰结聚胸中,壅遏清阳所致者。《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儒门事亲·风门》;“凡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发痛,心腹满闷,按如水声,可用独圣散吐之。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
-
脾虚生风
脾虚生风为病机。指脾虚气弱,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虚风内动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伴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昏睡露睛等症。《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温补脾胃为主,用归脾汤加钩藤、羌活或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蝎尾等。
-
厥阴痉
厥阴痉病名。指厥阴病过程中出现痉证。多有筋脉拘急、项强、头摇口噤、手足厥逆、多汗等症(见《张氏医通·诸风门》);亦可见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等症(见《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以芪附汤加当归、肉桂主治。
-
风痰头痛
风痰头痛为病证名。指风邪挟痰上扰清窍所致的头痛。见《圣济总录·诸风门》。《兰室秘藏·头痛门》:“发时两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壶丸治之。”并可选用甘菊荆芥汤、半夏白术汤等方。
-
祛风散寒
祛风散寒为祛风法之一。是一种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方法。临床表现为恶寒较重、发热较轻、头身关节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针灸常选风池、风门、合谷、外关、列缺等穴。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
风顶
别名:大风门处方:羌活5钱,独活5钱,秦艽3钱,僵蚕5钱,全蝎3钱,苍术7钱,白芷3钱,甲片5钱,川蜈蚣12条(炙),川乌(姜制)1两,草乌(姜制)5钱,当归1两,桂枝8钱,麻黄8钱,虎吃不完的狗骨头2两(煅)。功能主治:麻风,痛风,跌打损伤,狗咬。用法用量:量人虚实,酒送下。
-
青为风
青为风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病之一。青色属肝、属木,为风之色,故主惊风和抽搐。《望诊遵经》:“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色青者,风病变搐也;乍赤乍青者,瘈疭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
-
古方新解
《古方新解》为方剂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名《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书中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风门、痹历节门、痿门等40类,共900余方。徐氏在各类方剂之首统论病源,并于各方之下另写简注以阐明己见。陆氏更增补明、清医家的方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