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命
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哲学范畴。《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处性指个人情志、个性,命指天命。其后道教养生家以性命指人的生命。命指物质形体方面的气、元气。宋元以来的内丹书中,性命实际上是元神元气的代称。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元明以来的内丹家还取理学之说,谓性即是理。
-
性功
性功气功内丹术术语。又称性学。即修性之功,指修炼心神的功夫。参见“性命”、“性命双修”诸条。
-
命功
命功气功内丹术术语。即修命之功,指养身炼气的功夫。《丘祖全书》:“有为功夫命功也,无为妙道性学也。”参见“性命”、“性命双修”诸条。
-
神仙
神仙①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久视、神通广大的异人。②古代书目分类名称之一。西汉时将方技书《医药卫生一类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神仙类主要是讲求长生之道的书籍,计10家二百零五卷。《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惕怵于胸中。
-
命
命①生命,性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灵枢·禁服》:“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④天赋,禀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
-
精神
精神①指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②指精气和神志。《上古天真论》:“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固于性命者也。”
-
戒怒歌
戒怒歌养生歌括。《类修要诀》:“君不见,大怒冲天贯斗牛,擎拳嚼齿怒双眸。兵戈水火亦不畏,暗伤性命君知否?又不见,楚霸王、周公瑾,匹马乌江空自刎,只因一气殒天年,空使英雄千载忿!对时人,须戒性,纵使闹中还取静。假若一怒不老躯,亦至血衰生百病。耳欲聋,又伤眼,谁知怒气伤肝胆。
-
产后大便秘涩
病因病机及治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四:“产后大便秘涩者何?若过五六日腹中闷胀者,此有燥粪在脏腑,以其干涩未能出耳,宜服麻仁圆以津润之。若误以为有热而投之以寒药,则阳消阴长变动百出,性命危矣。”《妇人良方大全》:“产后大便秘涩,因肠胃虚弱,津液不足也,若腹闷胀,宜服《洁古家珍》麻仁丸润之。
-
伯高
伯高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
减黄丹
处方:白茯苓5钱,山药5钱,人参3分,白术1钱,芡实5钱,薏仁5钱,菟丝子3钱,车前子1钱,生枣仁1钱。主女劳疸。其症因女色而成,肾气虚损,四肢酸痛,夜梦惊恐,精神困倦,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时有余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用法用量:水煎服。
-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
方
方通常指方剂。《隋书·经籍志》:“医方者,所以除疾疚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
针灸指南
《针灸指南》为书名。书分歌诀总要、穴法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内容多选自《针灸大成》,加以审订校考而成。本书卷一-三针灸指南说,泛论有关性命,摄养等内容;卷四载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这种分法与前人略有不同。
-
治虚三本
治虚三本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个重要脏器。《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
-
豆豉汤
处方:好豆豉1碗。功能主治:春夏月树木墙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着者,则放小毛入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入骨,其初则皮肉微痒,以渐生痛,经十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用手抓搔,或痛或痒,必致骨肉皆烂,有性命之忧,此名中射,诸药不能治之者。煎香白芷汤洗痛处;如肉已烂,用海螵蛸为末敷之愈。
-
血气精神
血气精神指人的生命起源于精,维持于气血,表现为神。血气精是神的物质基础。血气精虚少则神耗,人易衰老。它们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
赵献可
概述:赵献可为明末医学家。学术贡献:赵献可好学博览,曾游学陕西、山西等地,精医理,推崇薛己,谓“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重于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性命之本。于古方六味丸、八味丸运用颇有心得。著有《医贯》六卷(1617年),《邯郸遗稿》、《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
-
医医医
《医医医》医论著作。清·孟今氏撰于1902年。作者分别指出历代统治者不重视医药,使生民涂炭;有些患者骄奢淫逸,重财轻命自食恶果;有的医生不学无术,误人性命,皆各为一弊。而作者只能医治后者。现有宣统年间铅印《三三医书》本。
-
补血救亡汤
处方:玄参2两,生地4两,黄耆4两,当归2两,地榆4钱,荆芥(炒黑)5钱,木耳2两,败龟版2个。功能主治:杀伤危亡诸证。用法用量:水20碗,煎汁5-6碗,恣其酣饮。盖刀刃之伤,必大流血,无不渴者,饮水有立刻亡者,若饮此汤则渴止而疮口亦闭,又无性命之忧。摘录:《洞天奥旨》卷十六
-
朱犀散
《得效》卷十:别名:朱砂散组成:犀角半两(镑屑,研末),生麝香1分,大朱砂1分。主治:中恶,中忤,鬼气,其证暮夜或登厕,或出效野,或游空冷屋室,或人所不至之地,忽然眼见鬼物,鼻口吸着恶气,蓦倒地,四肢厥冷,两手握拳,鼻口出清血,性命逡巡须臾不救。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此证与尸厥同,但腹不鸣,心胁俱暖。
-
性命兼修
性命兼修气功内丹术术语。《还乡集》:“后学不知性命兼修,往往独悟性功,到老无成。”即性命双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