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虚证
概述:阳虚证(yangdeficiencysyndrome)为证候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又称“虚寒证”。症状:《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蜷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
冯栋年
学医时间:1952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王清任、陈可冀。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冯栋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级科研课题“阳虚证患者遗传学特征研究”,作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指导者及实施者完成了省级课题“舒糖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
中医辨证与体内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
资料表明,近几年在这个领域中对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肺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虚等证,对慢性肝病、内分泌疾病、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疾病,进行血清、全血以及头发中的Zn、Cu、Fe、Mn、Cr、P等进行测定,研究结果目前不完全一致。
-
附子泻心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泻心汤:处方:大黄、黄连、黄芩,各二钱。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白喉全生集》《伤寒论》:别名:泻心汤组成: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2.《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
-
阳虚模型
阳虚模型是模拟和复制中医阳虚证的临床证候和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本模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表现为形寒肢冷,皮温下降,急性及亚急性腹泻,一般全身及消化道虚弱症状。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用体重22~本模型主要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萎靡,蜷缩,活动迟缓,怕冷畏寒,皮温降低,17羟、17酮、DNA合成率降低。
-
温补脾胃
温补脾胃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补脾健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治法。
-
虚寒证
虚寒证为证候名。又称阳虚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痧痨
痧痨病证名。出《幼科金针》。麻疹后久咳不止,肌肉消瘦,热留不退,发枯毛竖;如病情迁延不愈,则见睡时露睛,口鼻气冷,气足厥逆等阳虚证候。多由病儿胎禀不足,麻毒深重,热久伤津所致。治宜先清热活血,如柴胡四物汤;热退后,宜生津养液,如养胃汤;阳虚者,宜温中回阳,如参附汤之类。
-
里虚证
里虚证为证候名。《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里证分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
-
补阳
补阳为治法。补法之一。症见形寒怯冷、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小便频数、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者,宜用此法。用左归饮、附桂八味丸、菟丝子丸等。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锁阳、肉苁蓉、补骨脂等。针灸常选肾俞、命门、大椎、关元、气海、太溪等穴,针补宜灸。
-
补阳剂
补阳剂(yang-supplementingformula)是指以补阳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阳虚证的补益剂。
-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补阳气、祛散寒邪作用的方药,治疗寒凝阳虚证、阳虚内寒证的治法。
-
温中散寒
温中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补脾胃阳气、散寒和中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治法。
-
温经
温经(warmingwombandchannels)是指用具有温热扶阳作用的药物,治疗寒滞胞宫、寒凝经脉或阳虚证的治法。
-
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陷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下陷,一是指脉象沉下。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虚血滞,宜用灸法以温经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