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病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风热咳嗽:咳痰粘稠,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宜重视化痰顺气,痰清气顺,肺气宣畅,则咳嗽易愈。10g,共煎取汁,日分三次饮用。趁热顿服,1日3次。因受凉后咳嗽,咽痒,吐清稀痰两天,兼有发热、恶寒、流涕,脉浮紧,苔薄白。
-
支嗽
概述:支嗽为病名,出自《不居集》卷十五。支饮·支嗽:支饮为病名,四饮之一。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指咳嗽兼见心下硬满引痛者。《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三曰支咳。
-
咳论经旨
咳论经旨咳病专论。清·凌嘉六辑。撰年不详。本书辑录《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中有关咳嗽病证的论述及历代诸家注释加以归纳整理,对咳嗽病证进行了系统论述。既有临床实用价值又有文献价值。现有《三三医书》本。
-
心下坚筑
心下坚筑为症状名。指脘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尤在泾注云:“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
-
胁下支满
胁下支满证名。胁下支撑胀满之证。由水饮或肝气郁结,滞于胁肋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
胁支满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参见胁满条。
-
胁下痛
胁下痛证名。季肋部疼痛。肝经气滞血瘀及痰饮内停皆可引致胁下痛。《灵枢·本脏》:“肝偏倾,则胁下痛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参见两胁痛、两胁下痛、留饮各条。
-
呷嗽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鬲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证见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治宜祛痰利膈以止咳,方用射干丸、款冬花散、华盖散等(《和剂局方》卷四)。
-
瘀血咳嗽
瘀血咳嗽病证名。即瘀血咳、瘀血嗽。《血证论·咳嗽》:“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
-
饮家
饮家指素患水饮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
燥热咳嗽
燥热咳嗽病证名。指燥热伤肺,肺津受灼,肺气失宣而致的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咯出不爽,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恶寒发热,或痰中有血丝,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略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等。参见咳嗽、伤燥咳嗽、肺燥咳嗽等条。
-
食积咳嗽
食积咳嗽病名。因食滞痰积所致的咳嗽。见《症因脉治》卷二。其证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脉洪大或沉滑。治宜和胃化痰,方用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石膏泻白散加枳、桔等。参见食咳、痰积嗽、食积嗽、食积痰嗽等条。
-
时气咳嗽
时气咳嗽病证名。《杂症会心录·时气咳嗽》:“今夫天之杂气有各种,人之感受有轻重,其来也无时,其著也无方。如秋冬之交,咳嗽一症,遍于四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此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咽干,鼻塞声重,头痛身痛,脉浮而数,或细而数。又称时行嗽,详见咳嗽、时行嗽条。
-
肾咳
肾咳为病名。①证见咳引腰背痛,甚则唾涎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参见肾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证见咳嗽、耳聋、咳引腰脐。《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
妊娠咳嗽
妊娠咳嗽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子嗽。详该条。
-
热伤风咳嗽
热伤风咳嗽病名。天时应寒反暖,人感而发为咳嗽。其证咳嗽头痛,喉肿咽干。《医学心悟·咳嗽兼症》:“俗称热伤风咳嗽者,何也?答曰:热伤风者,如冬温之候,天应寒而反温,自人受之,则为头痛、喉肿、咽干、咳嗽之属,与正风寒之咳稍异。”治用止嗽散、甘桔汤加味等。
-
癖饮
癖饮为病证名,一名饮癖,痰饮之一。《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胁下弦互起,按之则作水声。”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
脾咳
脾咳为病证名。多由脾虚土不生金或脾胃湿热逆熏于肺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参见脾经咳嗽、内伤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症见咳而涎出不止,咳引少腹。③五嗽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疲劳咳嗽
疲劳咳嗽病名。证见咳而左胁痛引小腹膝腕。《医学入门·咳嗽》:“疲极伤肝,咳而左胁疼引小腹者,二陈汤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草龙胆、黄芩、竹茹,或黄芪建中汤。”《不居集·疲劳咳嗽》:“咳而左胁偏痛,引小腹兼膝腕疼。”参见咳嗽、劳咳条。
-
呕家
呕家指经常恶心、呕吐的病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
冒眩
冒眩证名。即眩晕。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医学入门》卷五:“头眩……或云眩晕,或云眩冒。眩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一也。”详眩冒条。
-
留饮咳
饮邪留肺所致的咳嗽。《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颈上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外台秘要》卷九治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用十枣汤。参见咳嗽、痰饮咳嗽等条。
-
咳家
咳家经常咳嗽的病人,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详咳嗽条。
-
厥阴咳
厥阴咳为病证名。十咳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其症“咳而引舌本是也”。治宜刺少陵。参见十咳条。
-
积热咳嗽
积热咳嗽病名。由饮食积热,胃火乘肺引起的咳嗽。见《症因脉治·积热咳嗽》。因膏粱积热,酒客豪饮,阳明受热,肺被火刑所致。其证面赤烦躁,嗽则多汗,夜卧不宁,清晨嗽多,小便赤涩。治用家秘清胃汤以清中焦;咳嗽不已,用家秘泻白散;热积大肠,用枳壳黄连汤等方。参见咳嗽、酒嗽、食积嗽条。
-
寒包热咳嗽
寒包热咳嗽病证名。指肺有郁热、复感外寒所致之咳嗽。一名寒喧。《类证治裁》卷二:“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参见寒喧条。
-
肺实咳嗽
肺实咳嗽病名。肺胀气逆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实咳嗽,肺胀者,肺统周身之气,因虚不能宣布于外,而反逆归本经,诸窍闭塞,不通而发胀,则中府、云门两胁间之经络,皆不能利,所以气高而似喘,实非喘症。其脉左则人迎弦急,右则气口弦紧而滑数,此为气实咳嗽,宜疏散。”参见咳嗽、肺胀嗽条。
-
肺咳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
房劳咳嗽
房劳咳嗽病名。房劳伤肾所致的虚咳。其证咳引腰背痛,咳而发作寒热,或见喘满。《医学入门·咳嗽》:“房劳伤肾,咳而腰背痛、寒热者,二陈芎归汤。”《不居集·咳嗽》:“房劳咳嗽。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大菟丝子丸主之。”参见咳嗽、肾经咳嗽条。
-
癫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医宗金鉴》卷二一:“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者,头也。文义相属,此传写之讹。”参见眩晕、头晕、头眩各条。
-
胆咳
胆咳为病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治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加芦根汁等。参见肝经咳嗽条。《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参见十咳、咳嗽条。
-
疮闭咳嗽
疮闭咳嗽病名。由疮疡蕴毒,内攻于肺所致的咳嗽。《杂症会心录》卷上:“疮闭咳嗽,皮毛之毒内攻肺脏,肺受毒害也。”证见外疮虽没,而内毒更烈,通身肌肉浮肿,咳嗽喘促,胸满壅塞,不能平卧,痰鸣鼻动,小便短少。急宜救肺,兼以解毒,加入鲜发之物托毒外出,用保金宣毒饮等。
-
暴感咳嗽
暴感咳嗽病名。指由猝感风寒而引起的咳嗽。《不居集·暴感咳嗽》:“暴感风寒,不恶寒发热,止是咳嗽,鼻塞声重。此感之轻者,宁嗽化痰汤。”参见风寒咳嗽、咳嗽条。
-
停饮
概述:停饮(stagnantfluidretention)是指饮邪停于心下或膈间,以心痛、胸满、气短、眩晕等为常见症的饮证。关于饮证:饮证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根据痰饮部位的不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
-
虚火咳嗽
虚火咳嗽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五:“虚火咳嗽,虚火者,非火不足也,因人元气亏损,三焦之火乘虚上炎,肺为火灼,则气逆而嗽。”证见痰涎清薄,嗽时面红气喘,咽干,喉癣喉痒,口臭,烦渴,饮食减少,脉虚弱或浮弦无力。治有滋补为主,用虚火咳嗽方等。参见气虚咳嗽、咳嗽条。
-
夏月咳嗽
夏月咳嗽病名。证见喘急而嗽,面赤潮热,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者,用栀子汤;咳唾有血者,用麦门冬汤。俱服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保肺金(《不居集》卷十五)。《温热经纬》:“夏咳嗽者,火气炎上,人气外泄,法当苦降,杏朴芩连汤主之。”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
-
腰疼
腰疼证名。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即腰痛。参见腰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