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门补要
《医门补要》综合性医书。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为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为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赵氏在治法上敢于创新,对外科杂证的手术治疗、外治和民间效方都比较重视。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阴湿鼓胀
概述:阴湿鼓胀为病证名。因寒湿留着中焦所致的鼓胀证。症状及治疗:《医门补要》卷中:“阴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宜通阳汤。”
-
注痰块
注痰块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证见患处起有大小不一,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数块。治宜审慎辨证,若形体壮实者,宜以芫花末、大枣去核为丸内服以补中祛痰;外治,可考虑以针烙法治之。
-
(皮达)皮疮
(皮达)皮疮病名。指发生于皮肤之一种湿性疮疡。见《医门补要》上卷。该病由于湿热郁于肌肤所致。症见初起患处皮肤红亮焮肿,继起细小黄水泡,痒痛相兼,甚者破后可延及全身各处。治疗宜清热利湿,可用草薢渗湿汤加减。外用黄柏、大黄、生石膏、青黛、芙蓉叶各等分研末,白蜜、米醋调和外敷,两日一换。
-
肾脏风
肾脏风病名。见《医门补要》卷中。即湿脚气。详见湿脚气条。
-
破皮疮
破皮疮病名。即皮肤慢性溃疡之一。见《医门补要》卷上。症见患处皮破肉烂,疮疡部位色黑下陷,滋水淋漓不断,不易生肌收口,常缠绵日久难愈。该病多因患者素体虚弱或病后脾虚,湿邪浸淫肌表所致。治宜健脾渗湿为主。可内服除湿胃苓汤,外搽生肌散。
-
鸡胸痰
鸡胸痰病名。见《医门补要》卷中。病因与流痰同,多发于儿童。证见:胸前部逐渐高突,皮色如常,质较硬,其状如鸡胸者,故名。患儿多伴有咳嗽,痰吐,潮热盗汗,消瘦气喘。日久则肿块变软,内已成脓,破溃则有稀脓流出,难能愈合,易成瘘管,缠绵不止。治宜温经补益之剂,方选补肺养阴汤加味,证治参见流痰条。
-
喉声
喉声病证名。系指急性咽喉阻塞所引起的喉头喘鸣声。如《医门补要》载:“喉声如雷及呛食者,死。”
-
龟头皮裹
龟头皮裹病证名。阴茎包皮过长之病证。系由先天因素所成,每因包皮包裹龟头,致小便淋涩,或因包皮所裹而藏污纳垢,引起感染而肿痛。《医门补要》卷中:“以骨针插孔(由包皮包裹所形成之外口)内,逐渐撑大,若皮口稍大,用剪刀将马口(即外尿道口)旁皮用钳子钳起,量意剪开,速止其血;
-
龟背痰
概述:龟背痰(tortoise-backphlegmthoracicspinetuberculosis)是指生于胸背部,易损伤脊骨而成龟背之状的流痰。龟背痰的治疗:龟背痰的治疗,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
-
复脉汤
处方:炙甘草西洋参火麻仁生地麦冬功能主治:益阴生脉。治气血虚亏,心悸,口干舌燥,脉结代。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决明消翳散
处方:荆荠、蝉衣、桑叶、蕤仁、木贼草、石决明、谷精草、白菊花、青葙子。功能主治:目生翳。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凉血清燥汤
处方:熟地、阿胶、白芍、川柏(炒)、当归、丹皮、茵陈、鹿衔草、元武版、女贞子。功能主治:干脚气。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羚羊片散
处方:羚羊角、夜明砂、草决明、木贼草、桑白皮、木通、丹皮、赤芍、归尾。功能主治:目生翳。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清肝化痰丸
处方:生地丹皮海藻贝母柴胡昆布海带夏枯草僵蚕当归连翘栀子功能主治:清肝化痰,软坚散结。治瘰疬。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白游风
白游风为病证名。赤白游风多为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腠理、风热壅滞,营卫失调所致。临症常突然发作,游走不定,皮肤光亮、浮肿,形如云片,触之坚实,自觉灼热,麻木及轻度微痒,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肩背等处。治宜散风清热利湿,佐以调和营卫,内服消风散化裁,外用玉露散或金黄散外敷。
-
益阴煎
处方:生地9克知母黄柏各6克龟版(醋炙)12克缩砂仁甘草(炙)各3克功能主治:滋阴凉血。治妇人七七后,月经已停,因阴虚血热又来者。主治:妇人49岁后,天癸不行,因血热复来者。《医门补要》卷中:方名:益阴煎组成:熟地、巴戟天、破故纸、淡苁蓉、杜仲、杞子、菟丝子、山萸、覆盆子、葡萄肉、鹿角霜。主治:龟背。
-
火烙疗法
概述:火烙疗法为治法。《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眼科亦用以“治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证治准绳·杂病》),或胬肉攀睛割治后,“头处用火烙之,使其不再生”(《银海精微》)。
-
肾囊肿亮
肾囊肿亮证名。见《医门补要》卷中。多因脾伤不能约水,下注于阴囊所致。证见阴囊肿胀,或水积于囊内,红活光亮。治宜健脾利湿,益气行水之剂,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泽泻、猪苓等补气利湿之品。
-
金水八物汤
处方:北沙参、玉竹、山药、白术、黄耆、百合、桂圆肉、燕窝。功能主治:喉哑,因伤气者。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平肝散
《医统》卷六十一:组成:川芎5分,当归5分,赤芍药5分,防风5分,荆芥5分,柴胡5分,羌活5分,蝉退5分,菊花5分,蔓荆子5分,白芷5分,生地黄8分,胆草8分,夏枯草1钱,甘草3分。主治:迎风冷泪。《医门补要》卷中:组成:当归、佩兰、郁金、桔梗、香附、玫瑰花、白芍、木香、陈皮、柴胡、枇杷叶(炙)。主治:怒伤胁痛。
-
养阴润燥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养阴润燥汤组成:钩藤、制首乌、阿胶、白菊花、当归、丹皮、生地、白芍、沙苑子、玄武版、女贞子、丝瓜络。主治:似痹非痹。
-
药粉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药粉组成:党参、山药、百合、茯苓、白术、生耆、玉竹、当归、莲子。主治:注痰,溃后不敛。用法用量:每早加洋糖调食。制备方法:将药晒脆,加炒熟粳米数斗,和药为末。
-
消坚散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消坚散组成:归尾、桃仁、厚朴、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玄胡索、地栗粉、水红子、蜣螂、建曲。主治:痞块。
-
消漏丸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消漏丸组成:生地、苦参、银花、地榆、槐米、胡黄连、川柏、龟版。主治:湿热盛,成痔漏。
-
益气固阴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益气固阴汤组成:党参、玉竹、白术、熟地、川续断、沙苑子、杞子、黄耆(炙)、当归、白芍。主治:小儿头软块。
-
通阳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通阳汤组成:茯苓、附子、干姜、草果、陈皮、厚朴、车前子、椒目。主治:寒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
-
推行散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推行散组成:茵陈、苦参(炒)、木通、川柏(炒)、当归、防己、丹皮、独活、车前子。主治:腿足湿热。
-
清热内消散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清热内消散组成:生地、银花、槐花、泽泻、胡黄连、地榆、苦参、川柏、丹皮。主治:痔疮初起。
-
清疳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清疳散组成:枳壳2钱,青皮3钱,广皮3钱,楂炭3钱,槟榔1钱半,白术1钱半,半夏1钱半,白芍1钱,厚朴1钱,茯苓1钱,大黄1钱,朱砂1钱,象牙3分,牛黄1分,胆星8分,珍珠3分,麝香2分,冰片3分。用药禁忌:忌腥辣及硬性食物。
-
猪心丸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猪心丸组成:猪心1个(男用牝猪心,女用雄者)。主治:阴癫阳痫,年远痰坚窍闭。次日服龙虎丸。制备方法:上用竹刀剖开,纳麝香3钱,外用黄泥封固,以丝绵裹之,文火煅成炭,去泥,为末。《医门补要》卷中:方名:猪心丸组成:猪心1个(不下水,切片,焙脆,研末),甘遂3钱,石菖蒲1钱半。
-
虚火牙衄
虚火牙衄病证名。指因虚火引起齿衄的病证。《医门补要》卷上:“病后中虚,使脾不统血,无根之火逼血上涌牙缝而出。脉虚弦,用六味汤加肉桂三分引火下降。误与苦寒制火,反大涌出,不治。若胃经实火,口臭脉数有力,宜投犀角地黄汤。”
-
上格
上格为病名。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指上不得入而呕吐,下则大小便秘结者。《医醇賸义·关格》:“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
-
盘舌痈
盘舌痈病名。系指舌体肿胀疼痛、饮食难咽、语言不利的疾病。属舌痈的一种。《医门补要》卷中:“满舌肿硬,难于语言进食为盘舌痈。”本病多因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盘肛痈
盘肛痈病名。指肛痈且患处有数处溃脓者。《医门补要》卷中:“肛门四周红肿作痛……每易成漏,有数处溃开者盘肛痈。”即肛门周围脓肿。证治参见肛痈条。
-
肌肉如铁
概述:肌肉如铁为症状名。病因病机:因血行不畅所致肌肉板滞之证。症状:《医门补要》卷中:“肌肉如铁,胸腹串痛,按之有跳跃之处,……针刺不得入。此真气已竭。血不流行,则肌肉呆板。”
-
肛门皮包
肛门皮包病名。婴儿先天性肛门外闭锁症。见《医门补要》卷上:“初生婴儿,肛门有薄皮包裹,无孔。用剪刀剪开薄皮,以药速止其血,则肛自通。”治宜外科手术修复。
-
暴哑
暴哑病证名。系指突然声哑的病证。《医门补要》附载:“暴哑声音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也即暴瘖,详见该条。
-
补肺养阴汤
处方:熟地、玉竹、百合、山药、贝母、阿胶、白芍、北沙参、沙苑子。功能主治:鸡胸。用法用量:梨肉为引。热甚,加麦冬,枇杷膏冲服。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补肺益脾饮
处方:党参、玉竹、山药、白术、百合、黄耆、淮牛膝、当归。功能主治:虚火鼻衄。用法用量:大枣为引。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葱白丸
《中国医学大辞典》:葱白丸:处方:阿胶2两,香附2两,川芎3两,当归3两,厚朴3两。制法:上研为末,将胶烊化,葱白、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受寒气郁,腹痛经闭。摘录:《中国医学大辞典》《医门补要》卷中:方名:葱白丸组成:归尾、枳壳、厚朴、青木香、三棱、苏梗、元胡索、香附、青皮、沉香。
-
六味加肉桂汤
处方:熟地、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萸肉、加肉桂少许,或加人中黄。功能主治:虚火牙疳。摘录:《医门补要》卷中
-
三白汤
处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3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治虚烦或泄、或渴。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医学人门》卷四《医门补要》卷中:方名:三白汤组成:杏仁、苡仁、通草、滑石、郁金、厚朴、半夏、豆豉。主治:湿温。《疝症积聚编》:方名:三白汤组成:白丑3分,桑皮5分,白术5分,木通5分,陈皮5分,茯苓5分,大枣1枚。
-
生麦益阴煎
《医门补要》卷中:组成:生地炭、麦门炭、北沙参、元参炭、元武版、人中黄、熟石膏、黑料豆。主治:虚火,口舌牙根破烂。
-
牛桔汤
《医门补要》卷中:组成:牛蒡子、桔梗、薄荷、葛根、象贝、柴胡、生甘草、枳壳。主治:鹅口疮。
-
仙遗粮散
《医门补要》卷中:组成:土茯苓、银花、灵仙、川柏、知母、白菊花、芦荟、胡黄连、羌活、独活、龙胆草、槐花。主治:杨梅疮。用法用量:陈酒为引,水煎服。加减:火毒重者,加芒消、大黄;虚者,加人参。
-
念水八物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念水八物汤组成:北沙参、玉竹、山药、白术、黄耆、百合、桂元肉、燕窝。主治:伤气喉哑。
-
宣肺扶土方
《医门补要》卷下:方名:宣肺扶土方组成:杏仁、南沙参、玉竹、太子参、茯苓、苏子、橘红、半夏。主治:劳嗽。用法用量:冰糖为引,水煎服。临床应用:劳嗽:一人体虚,劳动而哮作,脉细弱,以宣肺扶土方,即平。
-
柔肝宣肺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柔肝宣肺汤组成:石决明、羚羊角、丹皮、白菊花、白前、杏仁、苏子、桑叶、象贝、枇杷叶。主治:肝火冲肺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