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复
概述:食复(recurrencecausedbydietaryirregularity)为病机。辨证论治:《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其症仍发热头痛,烦闷不纳。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山楂肉、麦芽、连翘、莱菔子等凉疏之;腹痛不大便者,加生锦纹。”
-
柴胡百合汤
《伤寒六书》卷三:柴胡百合汤:处方: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知母、百合、生地黄、陈皮。用法用量:水2钟,加大枣1枚,生姜3片,槌法醋煮鳖甲煎之,温服如圣饮。呕吐,入姜汁炒半夏;食复者,加枳实、黄连;愈后干呕,错语失神,呻吟,睡不安,加黄连、犀角;虚汗,加黄耆;劳复时热不除,加葶苈、乌梅、生艾叶。
-
劳复
房劳复:房劳复为劳复证之一。辨证论治:《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阴虚劳复者,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症仍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者,此真阴虚劳复也,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葱白之类,滋养阴液以汗之;
-
虚冷腹痛
虚冷腹痛病证名。体虚受寒所致的腹痛。《千金要方·心脏》:“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胪胀,当归汤方。”如身体素弱,而复冷痛者,以人参养胃汤加肉桂、木香、吴茱萸,或理中汤加良姜、吴茱萸等。参见腹痛、寒气腹痛条。
-
溯源散
《医学正传》卷二:方名:溯源散别名:除原散、除源散组成:原食物(烧灰存性)1两,生韭菜(连根)1握。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者。用法用量:原食物(或糍粽,或肉食)烧灰存性,细研为末,韭菜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证治准绳》为《伤寒准绳》的别名。《证治准绳》组成部分。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自复
自复指疫病后期,不因劳复、食复等因素,而由于病邪未尽而复发者,称“自复”。见《温疫论》下卷:“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撤其余邪,自然获愈。”
-
伤寒准绳
《伤寒准绳》为伤寒著作。《证治准绳》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为伤寒著作。简称《伤寒标本》。旧题金·刘完素撰。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后编入《医统正脉》中。现存明清刻本,1949年后出排印本。
-
小柴胡六君子汤
《济众新编》卷一引《医林撮要》:方名:小柴胡六君子汤组成:柴胡2钱,黄芩1钱5分,陈皮1钱5分,半夏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枳壳1钱,人参8分,甘草3分,姜3片。主治:伤寒发热已解,平复后劳役食复作大热。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加减:头痛,加川芎;口渴,加干葛1钱。
-
伤寒标本
伤寒标本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的先后情况。明·陶华《伤寒家秘的本》卷二:“…参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为书名。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
-
遗热
指热病余邪未尽,因过劳或不慎于口腹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气血沸腾,而邪热遂还于经络而发热也,谓之遗热。”参见劳复、食复条。
-
病愈五戒
病愈五戒养生名词。指病者初愈后应节戒的五种行为,以防止病患复发。《养生医药浅说》:“一戒过于勤劳,恐劳复;二戒饮食无节,恐食复;三戒内寒,恐重感;四戒色欲,恐色劳复或阴阳易;五戒愤怒,恐气复。”
-
枳朴大黄丸
《育婴秘诀》卷三:方名:枳朴大黄丸组成:枳实、厚朴、大黄(酒煨)各等分。主治:小儿伤食,腹满烦热,及伤寒后食复。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大栀子1个(擘破),淡豆豉3粒,水煎浓汁化下。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芡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