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剂
《本草纲目·序例》:“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苦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十剂
概述: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涩可固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燥”。泄剂:泄剂或作泻剂。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
-
慎疾刍言
概述:《慎疾刍言》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7年。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现存版本: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改名《医砭》,编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虚疟
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盘珠集胎产证治
《盘珠集胎产证治》产科著作。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约成书于18世纪中期。卷中列产后共61证;卷下列胎产治疗方剂,包括补剂、散剂、攻剂、热剂、和剂及胎前、产后备用良方共253首。所收方剂亦切于实用,现有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通剂
通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通利作用的方剂。通剂为十剂之一,用通利药物组成,具有通行气血作用。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湿剂
湿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润燥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引刘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涩,必湿剂以润之。”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经来潮热气痛
经来潮热气痛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一半,遍身潮热,头痛,口渴,小腹作痛。此因伤食生冷,故血滞不行,内有余血,忌服补剂,宜服莪术汤(莪术、三棱、红花、苏木、牛膝)。”
-
滑剂
滑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通利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牛黄攻积丸
《医级》卷八:组成:白丑半两,黑丑两半,大黄3两,槟榔7钱半,木香7钱半,陈皮7钱半,茴香7钱半,山甲(炙)3钱,肉桂4钱,桃仁4钱,当归尾4钱,雷丸4钱,牙皂5钱(煎汤1盏,滤出滓,炒为末)。主治:积气肿胀,水病血积,虫痰食滞,一切壅滞实证。制备方法:上为末,以皂汤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起陷神丹
《洞天奥旨》卷五:方名:起陷神丹组成:人参1两,白芍5钱,当归1两,麦冬1两,白术1两,肉桂2钱,附子1钱,熟地2两,北五味3钱,山药5钱。主治:夏生背痈,疮口不起,脉大无力,发热作渴,自汗盗汗,用参耆补剂,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实,喘促呕吐,阴症似阳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移尸灭怪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移尸灭怪汤组成:人参1两,山茱萸1两,当归3钱,乳香末1钱,虻虫14个,水蛭(火煅死)14条,二蚕砂末3钱。各家论述:古人传祛逐痨虫之药,多至损伤脾胃,所以未能取效。复虑虫蚀补剂以散药味,更加二蚕砂者,乃虫之粪也,虫遇虫之粪,则弃而不食,而人参、归、萸得行其功,力助诸药以奏效也。
-
涩剂
涩剂为十剂之一,是指具有固涩作用的方剂。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补阵
补阵即补剂,八阵之一。八阵为方剂功能分类名,包括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8类。
-
寓攻于补
寓攻于补为虚实错杂病症的治疗法则之一。把攻之目的,寄托于补法。如产后胞衣不下属气虚者,常采用针补关元、三阴交、独阴等穴,以下胞衣。如胎死腹中属于气虚不足的患者,用黄芪合开骨散以下死胎。②在补剂中加入一、二攻邪之药。《温病条辨·中焦篇》:“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
重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滋石、铁粉之属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下剂之重者,兼用血分药。
-
燥剂
若病湿气,则陈皮、木香、白术、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补可去弱
补可去弱用补益药物可以治疗虚弱病证。《汤液本草》卷上:“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参见补剂、补法条。
-
干颓汤
概述:干颓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用法用量:先煎黄芪去渣,再入当归、枸杞子、山茱萸肉、乳香、没药,煎十余沸去渣,人鹿角胶烊化,分二次服。功能主治:主治肢体痿废,或偏枯,脉象极微细无力者。各家论述:方中重用黄耆以升补胸中大气,且能助气上升,上达脑中,而血液亦即可随气上注。
-
边头风
概述:边头风为病证名。《重楼玉钥》卷上:“此症一边头痛如破,或左右红肿如核(指乳蛾)…惟下元虚者,多致此疾。宜投补剂,以四物汤加白芷服之。”内科头痛之偏于一侧者·边头风:边头风指内科头痛之偏于一侧者。前者治疗类似于乳蛾治法;后者,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化丝汤
处方:熟地1两,麦冬5钱,贝母1钱,玄参5钱,茯苓3钱,苏子1钱,地骨皮3钱,沙参3钱,荆芥(炒黑)1钱。功能主治:肾中之火上冲咽喉,心火相刑肺金,痰中吐血如血丝,日间则少,夜间则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倘不用补剂,而唯事于去痰退火,吾恐痰愈多而血愈结也。2.《辨证奇闻评注》:久咳痰红,由肾水不足,虚火上炎。
-
胶红饮
处方:陈阿胶1两(米粉拌炒成珠),全当归1两,西红花8钱,冬瓜子5钱。功能主治:年迈妇人骤然血海大崩不止,亦名倒经。用法用量:以天泉水煎服2次,然后去滓。身发热,即以六安茶叶3钱煎服。临床应用:崩漏有少妇大崩不止,服大补剂不效,畅饮不下,昏晕几次,势在危笃,即此胶红饮减去红花一半,投之立效。
-
石斛地黄煎
《千金》卷三:组成:石斛4两,生地黄汁8升,桃仁半升,桂心2两,甘草4两,大黄8两,紫菀4两,麦门冬2升,茯苓1斤,淳酒8升(一方用人参3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虚羸短气,而用地黄、门冬,举世之通套;鹿角胶、醇酒、饴糖、白蜜等温养精血之味,咸得辛温敷布之力。附注:本方方名,《外台》引作 石斛生地黄煎。
-
全身汤
《辨证录》卷二:组成:人参2两,白术2两,茯苓1两,半夏3钱,附子3分,神曲1钱。主治:猝倒之后致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或疑偏枯之病,非急症可比,何必大用参、猝倒之后,非重用参、术,则元气不能骤复。与其日后而多用补剂,零星而期久,何若乘其将绝未绝之先,急为多用而救之也。
-
非处方中药
消化系统疾病;营养补剂,如维生素、某些中药补剂等。病患者只有就诊后医生开具处方才可以获得处方药,药品选择权在医生。二是在每一个零售或使用的药品基本单元包装中一定要附有标签和说明书,这其中包括生产厂商为适应非处方药市场的需要开发生产更小包容量的销售单元;
-
泄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阴虚发疟
概述:阴虚发疟为病证名。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又有入房感寒成疟者,昼则寒甚,夜则发热,服药不得汗者,用苍芎桃柳汤浸足至膝,内服补剂,其汗必行。又有虚极之人,疟发之时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精神恍惚,六脉豁大,此元气衰脱,将有大汗昏晕之虞,宜防之。”
-
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为药物学著作。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7,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9,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病用药。全书共收载药物436种,卷首附有药图,书中对于每种药物均以气味形质结合医方应用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建国后有排印本。
-
十八剂
指依方剂的作用和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即轻剂、淡剂、清剂、解剂、缓剂、火剂、暑剂、湿剂、寒剂、燥(一作涩)剂、甘剂、平剂、温剂、和剂、调剂、补剂、荣剂、夺剂,共十八剂(见元·李汤卿《心印绀珠经》)。
-
轻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