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肝虚证
肝虚证证名。《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诘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悒悒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本草经疏》载肝虚十证: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目翳,属肝热,兼肾水不足;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肥气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
-
虚者补其母
虚者补其母为治则。出《难经·六十九难》。指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如脾为肺之母,肺虚的病人不但补肺,还要补脾,即所谓培土生金。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水穴阴谷,或本经水穴曲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