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士材
李士材即李中梓。李中梓为明代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生平著作较多,行世的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影响甚广。所著《铜人穴经》,惜已失传。
-
周南
周南清代医家。崇明(今属上海市)人。业儒,因母病而习医,博览旁搜,医术益精,能起沉疴。学宗李士材,取士材脉书作注,编成《脉要纂注》两卷(1736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日本天皇闻其名,邀请赴日,所疗皆奏效,留居日本五年,传授医术。在日期间,刊有《其慎集》五卷(1725年),录其验案。
-
诊家索隐
《诊家索隐》脉学著作。罗氏参阅《脉经》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种,其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取其精华,参附自己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书中以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为主体,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大纲,对诸脉的脉象、考证、主病及参变等方面给予简要的论述。
-
伤中汤
《千金翼》卷十五:组成:生地黄半斤(切),桑根白皮3升(切),生姜5累,白胶5挺,麻子仁1升,芎窮1升,紫菀3两,麦种1升,饴糖1升,桂心2尺,人参1两,甘草(炙)1两。主治:伤中,肺气不足,胁下痛,上气,咳唾脓血,不欲食,恶风,目视(目巟)(目巟),足胫肿。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桑根白皮,取7升,去滓;
-
士材三书
《士材三书》为书名。明代李中梓(士材)撰。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种。后附尤乘的《寿世青编》。《病机沙篆》对50多种常见内科杂病之病因脉证诊断和治疗加以论述。尤乘乃李士材学生,深得李氏精髓,知此三书可代表李氏之学术思想,故予以汇刻。卷五、六有针灸疗法。
-
济阴近编
《济阴近编》妇科著作。清·陈治撰。17世纪末刊行。前四卷论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卷一卷辑李士材《女科纂》,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并附录杨子建的《十产论》。全书内容简要,辨证明晰,方药实用。现存《证治大还》本。
-
脉象
晋·王叔和《脉经》根据这些征象总结出24种脉象,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30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27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28种脉。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
程履新
程履新明末清初医家。休宁(今属安徽)人。师从名医李士材,得其传,复博览群书,游学于江苏等地,颇有医名。尝取常见病症及有效验方,参以前贤论说,撰《程氏易简方论》六卷(1683年),或作《程氏医方简编》、《易简方论》,甚便于患者捡用。另撰有《山居本草》一书,已佚。
-
徐彬
徐彬清代医学家。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师从李士材、喻嘉言,尊《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中之“六经”,编撰有《伤寒方论》一卷(一作《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1667年),以析仲景立方深义。其余尚有《金匮要略论注》二十五卷(1671年)、《伤寒图说》、《注许氏伤寒百证歌》等。
-
三形
概述:三形指肥、膏、肉三种体形肥壮的人。《黄帝内经素问·卫气失常》:“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其肩肘髀膝高起处的肌肉坚实,皮肤丰满。后世一般将身体肥胖者称为肥人,并认为“肥人多湿痰”(《张氏医通》引李士材语)。肉人·三形: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