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是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其《本经》药物365种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并朱书其文。本书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还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
白胶香
1.治跌打损伤,衄血,吐血,胃痛。治痈疽,疮疥,瘾疹,瘰疬,金疮,齿痛,吐血,衄血。"③《本草求原》:"治中风,腰痛,行痹,痿厥,脚气。(《江西草药》)⑿治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啮:草乌头、五灵脂各一斤,木鳖子四两,白胶香半斤,地龙四两(去土,炒),细墨一两,乳香一两,当归二两(焙),没药二两,麝香一钱。
-
贝齿
《中医大辞典》·贝齿:贝齿为中药名,紫贝齿的简称。紫贝为中药名,出《新修本草》。)等的贝壳。性味归经:咸,平。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镇惊安神。主治热毒目翳,目赤肿痛,头晕头痛,惊惕不眠,热盛风动,四肢抽搐。《全国中草药汇编》·贝齿:拼音名:BèiChǐ来源:药材习分紫贝齿与白贝齿两类,入药以紫贝齿为多。
-
大青
具有明显的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鼠灌胃给药400mg/kg后3小时内排尿量为4.3 0.4ml/100g体重;"3.《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时行热毒,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
-
枫香脂
概述:枫香脂为中药名,出《新修本草》。枫香脂的功效与主治:枫香脂具有活血,止血,止痛,生肌,解毒的功效:枫香脂治跌打损伤,衄血,吐血,胃痛:研末服,1.5~鉴别:(1)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烧,有多烟火焰,具特异香气。(3)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静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
北鹤虱
概述:北鹤虱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鹤虱之处方名。胚薄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含细小的草酸钙结晶。性味:苦、辛,平,有小毒。主治蛔虫、钩虫、绦虫、蛲虫病及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天名精100%煎剂对皮肤有一定的消毒和抑菌作用。
-
黑芝
出处:本品以“黑芝”之名始载于《本经》。2.乌芝菌盖肾形,具侧生柄,有时圆形而具中生柄。菌管长2-6mm,色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伤后立即变为血红色,圆形,平均每毫米间6个。(2)乌芝菌盖直径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细微绒毛或光滑,有同心环纹及不明显的放射状皱纹。性味:淡;
-
甲香
《中医大辞典》·甲香:甲香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2.治头疮,甲疽,痔瘘,疥癣,毒虫咬伤。一面降起,表面淡白色、浅棕色或浅绿色,有颗粒状突起,且有螺旋状的降起。2.《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煿干任用。
-
姜石
出处: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 生土石间,状如姜。拼音名:JiānɡShí别名:沙姜石、礓砾、裂姜石来源:药材基源:为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粘土矿物有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伊利石或蒙脱石(性状分别参见“白石脂”、“黄石脂”、“甘土”条)。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
-
孔公孽
出处:孔公孽始载于《本经》,列于中品。性味:甘;乳汁不通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打碎先煎;注意:阴虚火旺,肺热盛者及孕妇禁服。附方:李时珍云:“孔窍空通,附垂于石,如木之芽蘖,故曰孔空蘖,而俗讹为孔公尔。”各家论述:1.《蜀本草》:“凡钟乳之类有五种,一钟乳,二殷孽,三孔公孽,四石床,五石花。
-
木天蓼
主治血虚风湿痛,腰腿冷痛,癥瘕积聚,风劳虚冷,气痢久不止。《*辞典》·木天蓼:出处:《唐本草》拼音名:MùTiānLiǎo别名:天蓼(《药性论》),藤天蓼(《本草拾遗》),天蓼木(《圣惠方》),含水藤(《中国树木分类学》),葛枣、葛枣猕猴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马枣子(《东北药植志》)。雌雄异株;
-
毗黎勒
出处:《新修本草》云:"树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叶片阔卵形或倒卵形,纸质,长18-26cm,宽6-12cm,全缘,边缘微波状,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渐狭或钝圆,两面无毛,较疏生白色细瘤点,具光泽,侧脉5-8对,背面网脉细密,瘤点较少。花盘仅出现在两性花上,10裂,被红褐色髯毛;(检查鞣质)性味:味苦;
-
乳花
拼音名:RǔHuā别名:石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钟乳液滴石上散溅如花者。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钏乳石系含碳酸钙的水溶液,经石灰岩裂隙,从溶洞顶滴下,因水分蒸发,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钙淀积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渐增长,倒垂于洞顶。性味:甘;寇宗奭所说乃是海中石梅、石柏之类,亦名石花,不入药用,非本草石花。
-
山胡椒
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果实·《中医大辞典》·山胡椒:山胡椒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治腹中冷痛,哮喘,虚寒泄泻。别名:山姜子、山胡椒、木樟子、木香子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木姜子LitseapungensHemsl.的果实。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腹冷痛,高血压病,外伤周身疼痛,痛经,淋病小便涩痛。
-
石床
拼音名:ShíChuánɡ别名:乳床、逆石、石笋来源:药材基源:为钟乳液滴下后凝积成笋状者。原形态: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钏乳石系含碳酸钙的水溶液,经石灰岩裂隙,从溶洞顶滴下,因水分蒸发,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钙淀积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渐增长,倒垂于洞顶。无毒功能主治:温肾壮骨。
-
石燕
《中医大辞典》·石燕:石燕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治热淋涩痛,石淋,尿血,赤白带下。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6.《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
松花
种鳞张开,易脱落,有微隆起的横脊,鳞脐平或微凸起,有短刺。(4)病虫害防治松苗猝倒病,苗床可用多菌灵消毒,或淋洒敌克松,出苗后每隔7-10天喷0.5%-1.0%等量式波尔多液或0.5%-1.5%硫酸亚铁溶液。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能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气之阴气也。
-
瓦韦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瓦韦:出处:出自《唐本草》拼音名:WǎWéi英文名:HerbofThunberg'sLepisorus,Thunberg'sLepisorus别名:剑丹、七星草、骨牌草、小叶骨牌草、七星剑、小舌头草、细骨牌草、大金刀、千只眼、泡泡草、小肺筋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瓦韦的全草。利尿通淋;痈肿疮疡;
-
五叶藤
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五叶藤:五叶藤为中药名,出自《履 岩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乌蔹莓之别名。性味归经:苦、酸,寒。1.治痈肿,疔疮,乳痈,痄腮,丹毒,蛇虫咬伤,跌打肿痛。旋花科五叶藤的叶、块根·五叶藤:别名:五爪金龙、五爪龙、五叶茄、五叶薯、五齿苓来源:旋花科五叶藤Ipomoeacairica(L.
-
羊角草
《中医大辞典》·羊角草:羊角草为中药名,出自《东北植物药图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角蒿之别名。3.治风湿痹痛。内服或煎汤熏洗。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窄叶母草的全草。③治跌打损伤:羊角桃根三至五钱,泡酒服;(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⑥治急性喉炎,扁桃体炎:鲜羊角草、积雪草各一两.水煎,酌加冰糖调服。
-
羊血
性味:咸,平。治吐血,衄血,肠风痔血,妇女崩漏,产后血晕,外伤出血,跌打损伤。①《唐本草》:主女人中风,血虚闷,产后血运、闷欲绝者,生饮一升。然后加入血余炭和黄芩细末,混匀。羊血的营养价值:1、主要成分除含有4/5的水分以外,则是多种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以及少量的纤维蛋白。
-
榆耳
拼音名:Yúěr别名:榆檽、榆磨、射脉菌来源:药材基源:为革菌科真菌粘韧革菌的子实体。菌盖肾形、耳状或扇形,直径可达15cm,厚约3cm,表面被覆松软而厚的绒毛层,灰白色中浅黄色,有的有环纹,边缘花瓣状,常反卷,下表面的子实层近浅赤褐色或琥珀褐色,具辐射状棱脉,其上有多数小疣。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痢。
-
詹糖香
拼音名:ZhānTánɡXiā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香叶子的树皮或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土坡、山谷、溪边、林下等处。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杀虫。疥癣各家论述:1.《本草经集注》:"此香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入药,惟疗恶核毒肿。"2.《新修本草》:"詹糖树似橘,煎枝为香,似砂糖而黑,出广交以南。
-
紫葛
出处:1.紫葛始载于《新修本草》,谓:“苗似葡萄,根紫色,大者径二三寸,苗长丈许。”4.《本草图经》曰:“紫葛,旧不载所出州土,云生山谷,今惟江宁府台州有之,春生冬枯,似葡萄而紫色,长丈许,大者径二三寸,叶似蘡薁,根皮俱紫色,三月八月采根皮日干。”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异叶蛇葡萄的根皮。
-
紫芋
出处:《新修本草》载:“芋有6种 白芋、真芋、禅芋、紫芋,并毒少,正可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秋后采挖块茎,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基部雌花序长3-4.5cm,粗1.2cm,子房绿色,稍侧向压扁,柱头脐状凸出,黄绿色,4-5浅裂,l室,子房之间杂以棒状不育中性花,黄色,截头;
-
本草
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帝王本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本草记载的药物有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其中以草类为最多,所以名为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图经》等。
-
土荜拨
概述:土荜拨为中药名,出自《食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蒟酱之别名。别名:土荜拨、青蒟、青蒌、芦子来源及产地:胡椒科植物蒟酱PiperbetleL.的果穗。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散结,消痰。1.治脘腹冷痛,吐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2.研末掺治牙痛。
-
大翘子
概述:大翘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肺、心、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热病心烦、口渴,斑疹,热淋,痈疽肿毒,瘰疬,丹毒,煎服:9~连翘茎叶:煎服治心肺积热。药理作用:本品水煎液可抗肝损伤,并有解热作用。注射剂对动物有降压、利尿及抗炎作用。
-
小扣子兰
概述:小扣子兰为中药名,出自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新修本草》记载的麦斛之别名。别名:果上叶、七仙桃、石豆、青兰、小扣子兰、石仙桃来源及产地:兰科植物麦斛BulbophylluminconspicuumMaxim.的全草。性味归经:甘、辛,凉。入肺、胃经。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滋阴养胃,活血止痛。
-
马蒁
别名:马蒁、玉金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S.LeeetC.F.Liang或姜黄C.longaL.、郁金C.aromaticaSalisb.、莪术C.aeruginosaRoxb.的块根。还含蓬莪术呋喃烯酮(Curzerenone)、莪术二酮(Curdione)等以及微量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去二甲氧基姜黄素。
-
马莲子
概述:马莲子为中药名,出自《河北中药手册》,即《新修本草》记载的马蔺子。别名:蠡实、马楝子、马莲子来源及产地:鸢尾科植物马蔺IrispallasiiFisch.var.chinensisFisch.的种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解毒。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泻痢,小便不利,疝痛,吐血,衄血,血崩,风湿痹痛,急性咽炎,痈肿。
-
天瓜
概述:天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之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性味:甘,寒。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果实含葫芦苦素D,可致人呕吐腹泻。
-
瓦花
概述:瓦花为中药名,出自《摘元方》,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瓦松之别名。别名:瓦花、瓦塔、向天草、昨叶何草来源及产地: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fimbriatus(Turcz.)Berg.性味归经:酸,平。1.治鼻衄,吐血,便血,血痢,肝炎,淋浊。化学成分:瓦松全草含槲皮素,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柰酚,草酸,景天庚酮糖苷等。
-
瓦塔
概述:瓦塔为中药,出自《河北药材》,为《新修本草》瓦松之别名。别名:瓦花、瓦塔、向天草、昨叶何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酸,平。入肝、肺经。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利湿,敛疮。1.治鼻衄,吐血,便血,血痢,肝炎,淋浊。化学成分:瓦松全草含槲皮素,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柰酚,草酸,景天庚酮糖苷等。
-
毛姜黄
概述:毛姜黄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即《新修本草》记载的姜黄的别名。性味归经:辛、苦,温。入心、脾、肝经。治血瘀气滞,胸腹胀痛,胁肋刺痛,风痹臂痛,痛经,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痈肿。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姜黄酮,去氢姜黄酮、姜烯、还含水芹烯、桉叶素、龙脑及姜黄素等。
-
水萍
概述:水萍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浮萍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寒。功能主治:发汗,祛风,行水,凉血解毒。化学成分:紫背浮萍主含荭草素,牡荆素,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还含1-阿魏酰葡萄糖、叶黄素、新黄质、亮氨酸等。另含鞣质,类脂化合物以及醋酸钾、氯化钾、碘、溴等。
-
水镜草
概述:水镜草为中药名,出自《土宿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莕菜之别名。别名:荇丝菜、藕蔬菜、靥子菜、水镜草、马脚莲。功能主治:发汗,透疹,清热,利尿,消肿解毒。1.治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烦热,消渴,热淋,小便不利,小儿便秘。2.治丹毒,痈肿。还含熊果酸、β-香树脂醇、齐墩果酸等。
-
甘瓠
概述:甘瓠为中药名,出自《诗经》,即《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的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功能主治:利水退肿,消热止渴。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可致人呕吐腹泻。
-
石黄
概述:石黄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雄黄的别名。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解毒,杀虫。疥癣,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黄水疮,研末调涂。2.治惊痫,疟疾,虫积腹痛。《抱朴子·金丹》:“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使用注意:本品内服宜水飞,不可火制。
-
田萍
概述:田萍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浮萍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寒。功能主治:发汗,祛风,行水,凉血解毒。化学成分:紫背浮萍主含荭草素,牡荆素,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还含1-阿魏酰葡萄糖、叶黄素、新黄质、亮氨酸等。另含鞣质,类脂化合物以及醋酸钾、氯化钾、碘、溴等。
-
白云香
概述:白云香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白胶香之别名。别名:枫香脂、白云香。来源及产地:金缕梅科植物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的树脂。性味:辛、苦,平。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止痛,生肌,解毒。1.治跌打损伤,衄血,吐血,胃痛。骨折,痈疽,瘰疬,熬膏敷贴;创伤出血,癣疮,研末敷。
-
白杨皮
概述:白杨皮为中药名,出自《梅师集验方》,即《新修本草》记载的白杨树皮的别名。来源及产地:杨柳科植物山杨PopulusdavidianaDode的树皮。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地区。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祛风,行瘀,消痰,杀虫。1.治肺热咳嗽,风痹,脚气,高血压病,妊娠下痢,仆损瘀血,痰癖,蛔虫腹痛。
-
瓜瓣
概述:瓜瓣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为《新修本草》记载的冬瓜子之别名。别名:白瓜子、瓜瓣。Cogn.的种子。性味归经:甘,凉。入肺、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利湿,排脓。1.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2.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脂肪、瓜氨酸、蛋白质等。
-
老母猪藤
概述:老母猪藤为中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新修本草》记载的乌蔹莓之别名。别名:五爪龙草、五叶藤、五龙草、老鸦眼睛藤、老母猪藤。入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尿。1.治痈肿,疔疮,乳痈,痄腮,丹毒,蛇虫咬伤,跌打肿痛。2.治咽喉肿痛,黄疸,痢疾,咯血,尿血,淋证,白浊,风湿性关节炎。
-
地麦草
概述:地麦草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地肤苗之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1.治痢疾、泄泻,小便不利,淋病。2.煎水洗浴,治皮肤风热丹肿;洗目,治眼热昏暗、涩痛雀盲。化学成分:幼嫩茎叶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碱(Harmine)、胆碱、微量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2、C。
-
向天草
概述:向天草为中药名,出自《庚辛玉册》,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瓦松之别名。别名:瓦花、瓦塔、向天草、昨叶何草。性味归经:酸,平。入肝、肺经。功能主治:功在凉血,止血,利湿,敛疮。1.治鼻衄,吐血,便血,血痢,肝炎,淋浊。化学成分:瓦松全草含槲皮素,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柰酚,草酸,景天庚酮糖苷等。
-
羊角蒿
概述:羊角蒿为中药名,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角蒿之别名。别名:羊角草、羊角蒿、大一枝蒿。来源及产地:紫葳科植物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Lam.的全草。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风祛湿。1.治口疮,齿龈腐烂,耳疮,烧灰研末撒;蛇咬伤,捣烂敷。3.治风湿痹痛。
-
于志宁
于志宁唐代官吏(558-665年)。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太宗时中书侍郎,高宗显庆时任尚书右仆射。显庆二年(657)奉敕与李勣苏敬等同修《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修成,卒年七十八岁。
-
(口父)咀
(口父)咀中药学术语。最早是指用牙直接将药物咬碎成粗粒入方剂。(口父)咀,用嘴咀嚼。随着炮制技术的发展。后世改为用捣或刀切将药物粉碎,但习惯上仍称(口父)咀。《新修本草》卷一:“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口父)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口父)咀者。”
-
韩保昇
韩保昇五代时后蜀药学家。蜀(今四川)人。曾任翰林学士。精于医,并深知药性,因而施药辄有效。曾奉蜀主孟昶敕与蜀诸医工,取《新修本草》并《图经》相与校正,稍增注释,撰成《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即《蜀本草》。原书已佚,《嘉祐本草》之“蜀本云”和《证类本草》之“唐本余”为该书佚文。书中所增内容亦多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