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药
概述:使药(envoydrug)是指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调和药
概述:调和药(harmonizingdrug)为方剂学名词。是指使方剂中药性不同的药物趋于协同作用的使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佐药
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
-
反佐药
概述:反佐药(contrarydrug)是指在病重症危出现拒药时,方剂中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佐药。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的阴盛阳衰证,用大量辛热的附子、干姜回阳救逆,但恐寒邪太甚拒药不纳,故加入少量苦寒的猪胆汁为反佐。桂枝是臣药,协助麻黄解表;
-
佐制药
概述:佐制药(supplementaryinhibitorymedicines)是指方剂中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佐药。君是指方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主辅佐使
主辅佐使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参见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是指方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
-
方剂配伍
概述:方剂配伍为方剂学术语。而配伍的宜忌,则有相须、相使、相反、相畏四种情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臣药:臣药为方剂配偶中协助君药(主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使药:使药为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分调和药、引经药等。如乌头反半夏。
-
臣药
概述:臣药(ministerdrug)又称辅药。是指方剂中辅助君药(或加强君药功效)治疗主证的药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中药电熨疗法
操作名称:中药电熨疗法适应证:中药电熨疗法适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纤维织炎、骨性关节病、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没有微波炉时,可采用隔水蒸热法,用水将中药袋浸湿(新药袋用水浸湿)后放在蒸锅内蒸屉上,屉下有水,但药袋不得与水直接接触。
-
牛黄金虎丹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牛黄金虎丹:处方:天雄(炮.用牛胆和作饼.功能主治:治急中风,身背强直,口噤失音,筋脉拘急,鼻干面黑,遍身壮热,汗出如油,目瞪唇青,心神迷闷,形体如醉,痰涎壅塞,胸膈、喉中如拽锯声。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新汲水化灌之,扶坐,使药行化,良久续以薄荷自然汁更研化1丸灌之。
-
主药
2.处方中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机及其主要证候,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三阴疟
《张氏医通·寒热门》:“三日疟,初起发于夏秋者,宜用二陈去橘皮,加生术、槟榔、常山,逐去痰癖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经络;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医贯》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
-
后饭
后饭治疗学术语。指服药后再吃饭,即饭前服药。《素问·病能论》:“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王冰注:“饭后药先,谓之后饭。”高世栻云:“后饭,谓使药下行,而以饭压之。”也有认为是先吃饭后服药的,如马莳云“后饭者,药在饭后也。”
-
郭玉
郭玉为东汉时期针灸学家。善诊脉与针灸。认为给贵族治病难愈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人不听医嘱,自作主张,好逸恶劳,不知调养,筋骨柔弱和不能用药。郭玉少时从师程高,为涪翁再传弟子。和帝时(公元89-105年)任太医丞。提出贵人疗疾有“四难”,即自作主张,不服从医嘱;筋骨不强壮,不能使药;
-
风火眼药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enghuoYanyao标准编号:WS3-B-0514-91处方:炉甘石(煅)800g黄连40g硼砂(煅)16g琥珀30g珍珠3g牛黄3g冰片300g熊胆3g麝香2g制法:以上九味,炉甘石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黄连等八味分别粉碎成极细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退翳明目。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许胤宗
许胤宗(约540~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批判那种“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的医生。据载陈国柳太后病风不语,口噤不能下药,名医皆不能治。他用熏蒸疗法,以黄芪防风汤数十剂,置于床下,使药气如烟雾,令人腠理,达到治疗的效果。
-
鹅掌风药水
处方:土荆皮250g,蛇床子125g,大风子仁125g,百部125g,防风50g,当归100g,凤仙透骨草125g,侧柏叶100g,吴茱萸50g,花椒125g,蝉蜕75g,斑蝥3g。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主鹅掌风,灰指甲,湿癣,脚癣。灰指甲应先除去空松部分,使药易渗入。注意:外用药切忌入口,严防触及眼、鼻、口腔等粘膜处。
-
矾名白术散
处方:矾石2分,白术2分,空青2分,当归2分,细辛1两,猥皮1分,斑蝥1分,枸杞1分,地胆1分,干乌脑3大豆许。病在上侧 卧,在下高枕卧,使药流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矾石专除气分之垢腻,佐以白术专理气分之津液,余皆散坚利窍之品,惟干乌脑专于截风,然其病得之喜怒哭泣,则肝与肺未必无预,则不独在心矣。
-
清宫汤
处方: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磨,冲)6克连心麦冬9克功能主治:清心解毒,养阴生津。治温病,邪陷心包,发热,神昏谵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备注:本方所治属太阴温病。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养阴之功。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
银杏无忧散
别名:银杏散(《嵩崖尊生》卷十三)。处方:水银(铅制)杏仁(去皮,捣膏)轻粉雄黄狼毒芦荟各3克麝香0.3克功能主治:杀虫解毒。治肝肾气浊生热,淫欲失洗,阴部生虱瘙痒,抓搔成疮。先用土菖蒲煎汤洗之,用针挑去虱孔,随用津唾调擦,使药气入内。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牛、犬、鳖肉。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
玉抱肚
《普济方》卷二五○引《德生堂方》:组成:川乌半两,川椒半两,小茴香半两,破故纸半两,葫芦巴半两,官桂半两,良姜半两,马楝花半两,白芷半两,甘松半两,干姜半两,吴茱萸半两,川楝子半两,海藻半两,青木香半两,乳香半两,没药半两,好艾4两(碾末,先铺在裹肚上,后用药末)。主治:停寒滴冷,心腹刺痛。
-
松香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松香膏组成:松香500g,乳香62g,没药62g,黄丹62g,葱白根(捣汁过滤)2kg,凡士林适量。主治:疖肿,化脓性皮肤病。内服犀黄丸。主治:黄水疮,臁疮。制备方法:将松香、潮脑、硇砂放入瓷罐内,熟化成膏,候温再兑冰片粉,和匀。
-
千捶纸
概述:千捶纸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十三方考》方。方名:千捶纸组成:白砒1.5g,雄黄3g。制备方法:为细末,取好皮纸一张,将药末撒纸上,摺为十数折,以木槌在纸上捶之,约千余下,使药吸入纸层,至转黄色时为度。功在化腐生肌,敛口干脓。主治杨梅疮肿起及已溃者。若遇杨梅疮肿起者,以此纸贴之最佳,其他溃后化腐亦妙。
-
起死回生丹
寒气逆上,身凉,痘色灰白塌陷,不食腹胀,呕吐,泄泻清水,肚腹疼痛,手足俱冷。《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起死回生丹组成:活雄地鳖虫(身小而带长者为雄,洗净,焙干)5钱,上血竭2钱,当门子3分,自然铜3钱(煅红,醋淬7次,研),上辰砂2钱,滴乳香2钱(去油,每两用灯草2钱5分同炒枯),净巴豆霜2钱。
-
摩头散
《千金》卷十三:方名:摩头散别名:摩顶散组成:(艹闾)茹6分,半夏6分,蜀椒6分,乌头8分,莽草4分,桂心7分,附子1两,细辛1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艹闾)茹治大风恶毒,半夏逐湿开痰,蜀椒治寒热痹痛,乌头治寒湿痹,桂心利关节结气,莽草治头风痈肿,附子治寒湿拘挛,细辛治头痛脑痛,百节拘挛。
-
葱尖簿荷汤
处方:葱尖7茎,薄荷5分,菊花5分。功能主治:目伤风赤肿。用法用量:煎薄荷、菊花熟,泡葱碗内,乘热熏目,须用中幅罨其前,使药气萃于目,少顷,目间有汗,乃徐徐饮之。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熨法
或以棉布浸渍药汁后趁热熨之,借药性及温暖作用,产生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及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熨法适用于虚证、寒证、经气壅滞等。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一般阳证肿疡禁用。
-
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
-
药引
概述:药引:1.随症加减或病人自备的药;引经药(channelusheringdrug)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即引经报使,某种药物对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咽喉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
阳燧锭灸
概述:阳燧锭灸为灸法之一。见《针灸逢源》。制作方法:《理瀹骈文》载阳燧锭的制法:用硫黄一两五钱,铜勺化开,照次序入川乌、草乌、蟾蜍、朱砂等细末各一钱,僵蚕一条(研细末),冰片、麝香二分,搅匀后倾入瓷盆内,荡转成片,剪成麦粒大小,用瓷瓶收贮。适应证: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等。
-
决明夜灵散
概述:决明夜灵散为方剂名,出自《原机启微》卷下方。处方:石决明粉、夜明砂粉各二钱,生猪肝一两。石决明(另研)夜明砂(另研)各6克猪肝30克(生用,不食猪者,以白羯羊肝代)功能主治:主治夜盲症。上二药和匀,以竹刀切猪肝作两片,将药末铺在一片肝上,以另一片合之,麻皮缠定,不使药末漏出。
-
癣湿药水(鹅掌风药水)
处方:土荆皮250g蛇床子125g大风子仁125g百部125g防风50g当归100g风仙透骨草125g侧柏叶100g吴茱萸50g花椒125g蝉蜕75g斑蝥3g性状:为暗黄绿色的澄清液体;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鹅掌风,灰指甲,湿癣,脚癣。治疗灰指甲应先除去空松部分,使药易渗入。注意:切忌入口,严防触及眼、鼻、口腔等黏膜处。
-
云南白药创可贴
云南白药创可贴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云南白药创可贴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用于小面积开放性外科创伤。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青附金丹
《重庆堂医学随笔》卷上引薛氏方:方名:青附金丹组成:青皮(切,用消石5钱化水浸)、香附(捶碎,童便浸)4两,郁金(敲碎,用生矾5钱化水浸)2两,丹参(切,姜汁浸)2两,人参1两,当归1两,川芎1两,白术2两,茯苓2两,制半夏2两,陈皮5钱,炙草5钱。再用后8味研细末,以米饮泛在光泽小丸上作外廓,晒干。
-
润肌皮肤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RunjiPifuGao标准编号:WS3-B-0817-91处方:大枫子仁160g红粉160g核桃仁160g蓖麻子160g樟脑160g松香10g蜂蜡70g制法:以上七味,大枫子仁、核桃仁蓖麻子分别研成细粉,混匀;功能与主治:消斑,燥湿,活血。用于皮肤疮癣,粉刺疙瘩,酒槽赤鼻,雀斑,汗斑,白癜风,湿毒脚气。
-
稀痘膏
方出《万氏女科》卷一,名见《仙拈集》卷三:方名:稀痘膏组成:大麻子(去壳,取肉,拣肥者)36粒,朱砂1钱(为极细末,须逗红劈砂为妙),麝香5厘。再次年端午遇时又搽1次,痘永不出。如未过周岁儿,于7月7日,9月9日亦依前法搽之更妙。制备方法:将朱砂、麝香2味共为细末,然后入大麻,3味共研一处极细成膏子。
-
熏蒸
熏蒸是中药外治方法的一种,指用药液趁热熏蒸肢体,治疗病邪在外的疾患,能使药气窜入肌腠筋骨,产生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方法。
-
引经药
引经药(channelusheringdrug)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又称药引。即引经报使,某种药物对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咽喉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
香格散
《鸡峰》卷十八:方名:香格散组成:消石1两。血淋、热淋者,并用冷水调下;气淋者,用木通汤放温调下;石淋者,将药末先入铫子内,用纸隔炒至纸焦为度,再研令极细,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煎汤调下。卒患诸淋,只用冷水调下,并空心先调,使药消散如水后即服之,更以汤使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铅丹膏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铅丹膏组成:铅丹10两,风化石灰1斤,猪脂1斤。主治:小儿口疮。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蜜2两熬成膏。制备方法:上药合和一处调匀,银器内煮,用槐枝搅,不得住手,看色紫即成。主治:暴赤眼疼痛。制备方法:以蜜3两,用文武火先煎蕤仁、盐,待匀沸,即下铅丹、黄连,煎如膏,瓷盒盛。
-
加味百花丸
处方:百合、款冬花、紫菀、百部、乌梅。七情内伤,酒色无节,虚热上炎,咳嗽喘急,口干声哑,痰中带血,阴虚肺伤,午后潮热。用法用量:本方原名“加味百花膏”,与剂型不符,据《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改。各家论述:《医林纂要》:百合甘苦涩,为敛肺主药;款冬花味辛以舒其敛闭之余邪,且能散肺热而除痰定喘;
-
耳内吹粉疗法
耳内吹粉疗法,是指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布于外耳道内或鼓膜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2.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患耳稍向上偏。鼓膜穿孔小者也不宜用。注意事项1.吹药前,最好先将外耳道清洗干净(可选用淡盐水、3%双氧水、50%的白醋等洗涤),拭干后再吹药,防止药物堆积,阻碍脓液及分泌物排出。
-
蜘蛛线
《外科十三方考》卷下:方名:蜘蛛线组成:大黄2两,黄柏1两半,黄芩1两,归尾1两,大戟6钱,芫花6钱,甘遂5钱,地榆2两,槐角1两,防风1两,生地1两,连翘1两,土芩2两,巴豆5钱,白砒1两,血竭5钱,乳香1两,没药1两,白矾1两,香墨1两,花蜘蛛100枚(用麻布采取浆,入药水中)。
-
枣膏丸
《本事》卷二:方名:枣膏丸组成:葶苈(去芦,隔纸炒香)、陈橘皮(去白)、桔梗(炒)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5-7丸,米饮送下。陈橘皮气味苦辛温,入手、足太阴,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息贲令人酒淅寒热,喘逆而咳者,此肺家欲发痈疽之象,以泻肺之药,佐以枣之甘缓,不使药之下行他经,欲其专走肺也。
-
千金夺命鳖牙膏
主治:远年恶疮,疳疮,漏疮,无名恶毒疮。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每料使药末半两,先用清油3两,铫子内煮沸,入黄丹1两,不住以柳枝搅,候黑色,取离火。
-
药枕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保生要录》:方名:药枕组成:蔓荆子8分,甘菊花8分,通草8分,防风8分,羚羊角(屑)8分,犀角8分,石菖蒲8分,细辛6钱,白芷6钱,芎藭6钱,藁本6钱,白术4分,黑豆5合(拣择净)。主治:头风目眩。枕之日久,渐低,更入药以实之,或添黑豆,令如初,3-5月后,药气散则换之。
-
透膈散
《医学纲目》卷十四引《灵苑》:方名:透膈散别名:透格散、消石散组成:消石1两(不夹泥土,雪白者)。主治:五种淋疾,气淋、热淋、劳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如劳倦虚损,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煎汤调下,通后更须服补虚丸散;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沥,木通煎汤调下;水煎熟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