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论
热论①《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本篇对热病的概念、分类、成因、症候、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②古医籍,现已亡佚。《素问·评热病论》:“且夫《热论》: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
胸胁痛
出《素问·刺热论》。本症实证居多,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
胸胁满
胸胁胀满不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语,此为热入血室也。
-
胸胁苦满
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胸胁痛可由热入血室引起。
-
先
先①指病本,与“标”相对。《素问·贼风》:“先巫者知百病之胜。”《素问·六节脏象论》:“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灵枢·五变》:“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日者为病温。”
-
阴器
阴器指外生殖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其功能和发育与肾气盛衰有关。故阴器病症,多从肝肾论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为治则。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秋冬季节与肥人宜刺深等。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理论,并说“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颐
颐面颊。《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颐先赤。”修养,保养。《医说·食无求饱》:“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顺颐养也。”
-
遗热
指热病余邪未尽,因过劳或不慎于口腹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气血沸腾,而邪热遂还于经络而发热也,谓之遗热。”参见劳复、食复条。
-
遗
《素问·热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素问·徵四失论》:“妄用砭石,后遗身咎。”《灵枢·经脉》:“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③失禁,不自主地排出二便。见“遗失”、“遗溺”。㈡(wèi)见“遗遗”。
-
腰脊强
腰脊强证名。出《素问·热论》:“指腰脊部肌肉拘紧、强直。可见于高热病证、痉、痹、破伤风等病证。参见有关条目。
-
阳明主肉
阳明主肉生理学名词。因胃属阳明,为水谷之海,与肌肉荣养关系密切,故称阳明主肉。《素问·热论》:“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
咽干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症状:患者咽喉干燥而兼潮热,唇红颧赤,腰膝酸软,脉细数等。治法:治宜滋阴降火。方药治疗:可选用生脉散、养阴清肺汤等加生地、熟地、百合、麦冬等。
-
属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上膈属肺。”托会·属:属指通“嘱”。《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
-
谵语
谵语为症状名,同讝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素向·厥论》称谵言。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为主。
-
谵言
谵言证名。即谵语。指神昏妄言。《伤寒论》称“讝语”。《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详讝语条。
-
脏脉
脏脉①五脏之经脉。《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一说指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张志聪曰:“脏脉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②真脏之脉。详真脏脉条。
-
头重
多因外感湿邪、疫气或湿痰壅阻所致。《张氏医通》卷五:“湿热上攻,所以头重,秋、冬、春,俱宜羌活胜湿汤;若时行疫疠之时患头重者,败毒散加苍术、藁本;《古今医统·头重》:“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通
《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②指药物的宣发、疏散作用。见“通天”。⑥涌泄、宣发、疏散、祛瘀等治疗方法的统称。《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脏脉。”见“通因通用”。⑧指泻下法。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思
概述:思:1.七情之一;思,即思虑、思考,属于人的思维活动。思是脾的精气在精神活动中的反映,脾在志为思。思的致病特点是:思虑伤脾,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
首如裹
首如裹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多因外感湿邪、疫气或湿痰壅阻所致。《张氏医通》卷五:“湿热上攻,所以头重,秋、冬、春,俱宜羌活胜湿汤;若时行疫疠之时患头重者,败毒散加苍术、藁本;《古今医统·头重》:“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
-
肾热
概述:肾热:1.经外奇穴名;2.证候名。见《新医疗法汇编》。肾热穴的定位:经外奇穴肾热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肾热穴主治病证:经外奇穴肾热穴主治肾炎、尿路感染。刺灸法:一般直刺0.5~《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
-
舌卷囊缩
舌卷囊缩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所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伤
伤①伤害,损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灵枢·五变》:“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伤寒论·序》:“伤横夭之莫救。”《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甘入脾,脾能伤肾。”《本草纲目·木部·枳》:“枳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
-
热胀
见《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证治汇补·胀满章》:“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腹胀者,宜以苦寒药治之。《医学准绳·六要》:“有火盛阴虚,热乘血分者,其腹虽胀而不甚大,按之益坚,小便黄赤,大便秘涩,其脉数实细小,不可误作湿食治。盖消导则阴愈伤;参见胀病条。
-
热病
①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强
强㈠(qiáng)①健壮,有力,与弱相对。《素问·脉要精微论》:“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③强盛,亢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
囊纵
囊纵阴囊松缓。指囊缩之病象消除。《素问·热论》:“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
-
囊缩
《素问·热论》:“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中藏经》称为“卵缩”。指阴囊上缩。常与舌卷并见于危重病中。《证治要诀》卷二:“厥阴舌卷囊缩。”治疗时,若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之类。因寒邪直中者,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方。参见阴缩、卵缩等条。
-
囊
囊①盛物的口袋。《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②男性的阴囊。《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满
③指气口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灵枢·小针解》:“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骨度》:“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素问·热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六经
六经为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合称。最早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
-
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出《素问·热论》。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病势较重,《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成无己注:“表里同病者,谓之两感。”《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有回阳、温通、健运等治法,用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香砂二陈汤等主方。
-
禁
口噤不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丹溪心法》:“脾泄日久,大肠不禁,此脾已脱。”《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⑥古代祝由一类的方法。见《串雅外编》。
-
减
引申为消瘦。《素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热论》:“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灵枢·论勇》:“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
-
脊
脊背部:脊即脊背部。泛指人体背部包括脊柱、背肌等。《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脊椎:脊即脊椎,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统称。《素问·刺腰痛》:“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
红鼻
概述:红鼻为病名。即酒齇鼻。古名鼻赤。《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名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病因病机: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内服凉血四物汤或枇杷清肺饮。形成鼻赘时内服通窍活血汤或用手术切割。早期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搽。
-
汗
概述:汗:1.汗液;《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放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出汗·汗:汗指出汗。《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汗法·汗:汗指汗法。
-
寒胀
胀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胀多见于脾胃虚,脏腑偏寒者(《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寒胀,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宜温之。”宜温中祛寒,用中满分消汤、朴附汤、木香化滞汤等方加减。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烦满
烦满证名。心烦胸中闷满之证。见《素问·热论》。由邪热内盛,或痰瘀滞,或留饮瘀血内停所致。见于伤寒、肺痹、癫狂等多种病证。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骶
骶骶骨。《素问·刺热论》:“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
-
病暑
病暑病证名。指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之病证。《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鼻干
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鼻干的辨证治疗:风热:症状:头痛发热,鼻内干燥,脉浮。方药治疗:治宜辛凉解表,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肾阴亏损:症状:鼻干,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方药治疗:宜养阴润燥,用六味地黄丸加麦冬、玄参。阴虚肺燥:症状:口燥鼻干,呼吸不利,咽痛口糜,五心烦热,耳鸣目花。
-
嗌
概述:嗌为人体部位名:1.食管上口(咽腔);《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下络喉嗌”。喉咙·嗌:嗌指喉咙。《喉科金钥全书》卷上:“嗌者,口内总机关,统咽喉言也。”咽·嗌:嗌系指咽。《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喉证约精》:“咽之低处名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