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里水
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十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膀胱B超检查
操作名称膀胱检查(B超)用品及准备经腹壁检查用3.0-5.0MHz,经直肠检查用5.0-8.0MHz,经尿道检查用7.5MHz。在耻骨联合上作一系列横切扫查,直至膀胱顶部,超声束稍向足侧倾斜,然后在耻骨上膀胱区内,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作一系列纵切扫查。或从探头进水管注入驱气水50-100ml作间接检查。经尿道检查法①体位:取膀胱截石位。
-
超声波疗法与超声波药物导入疗法
国外还有用超声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报道。5.患者取合适体位,治疗部位皮肤涂以接触剂(油剂或乳剂)。(3)反射器法:在水下治疗时用反射器,以改变声束的投射方向,用以治疗声头不易直接投射的部位。(3)慢性盆腔炎治疗法:腰骶及下腹部,移动法,0.6~水下法时皮肤上不得有气泡。
-
温肾消水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温肾消水汤组成:人参3钱,熟地5钱,山药1两,山茱萸3钱,茯苓1两,肉桂2钱,薏仁5钱。主治:肺肾俱虚,气水不行,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不可以卧。用法用量:水煎服。
-
息粗
息粗证名。指呼吸时声音粗大。因肺热炽盛或痰气水饮阻遏气道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参见痰喘、水喘、火喘、齁喘等条。
-
癖黄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十水散
《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组成:葶苈子、泽漆、蜀椒、桑根、巴豆、大戟、荛花、茯苓、甘遂、雄黄各等分。先从口唇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医心方》卷十引《深师方》:组成:芫花3分,决明3分,大戟3分,石韦3分(去毛),巴豆3分(去心),泽泻3分,大黄3分,鬼臼3分,甘遂3分,葶苈3分。
-
十鼓通证散
《摄生众妙方》卷六:组成:大戟、甘遂、麻黄、乌梅、葫芦巴、葶苈、芫花、黑牵牛、细辛、汉防己、槟榔、海蛤、陈皮、桑皮。气鼓、食鼓、热鼓、风鼓、劳鼓、湿鼓、虫鼓、血鼓、疳鼓,胸腹肿胀,并四肢肿者。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2-3钱,五更用生姜汤调服。用药禁忌:忌盐、醋、酱一百日。细辛取气水;海蛤取肺水;
-
二氟一氯一溴甲烷
中文名称:二氟一氯一溴甲烷;二氟氯溴甲烷;fluorocarbon1211CAS:353-59-3分子式:CBrClF2分子质量:165.37结构式:性状:低毒性气体。熔点:-160.5℃沸点:-4℃生产方法:由二氟一氯甲烷与溴作用而得:二氟一氯甲烷和溴通过溴化器后进入反应炉,控制反应温度在500℃左右,生成二氟一氯溴甲烷粗品。
-
人工气胸器胸腔抽气术
操作名称人工气胸器胸腔抽气术适应症自发性气胸、创伤性气胸。2、患者仰卧位,手臂抱头,根据X线胸片选择最佳进针位置,通常在第2前肋间锁骨中线偏外处,或在腋前线第4-5肋间。3、按常规消毒皮肤及利多卡因局麻。嘱助手装上气胸针,检查气胸针是否畅通,然后将通路开关扭到“测压”位置。
-
防已茯苓汤
别名:木防己汤、防己汤、茯苓汤、防己加茯苓汤处方: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2.《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黄耆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