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苔黄边舌
白苔黄边舌指舌中见白苔,边见微黄苔的舌象。为湿热蕴结大肠之候,可兼见腹痛、泄泻或下痢,治宜清热燥湿(见《伤寒舌鉴》)。
-
悬旗风
悬旗风病名。系指发生于悬雍垂上的血泡。见《喉科指掌》卷三。症见悬雍垂尖端变圆形似黄豆、红若樱桃。其病多由胃火郁积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也可外吹朱黄散等。参见悬旗小舌条。
-
心热多惊
心热多惊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症见梦中呓语,烦闷多惊。由于小儿素有郁热,脏腑壅滞,气血不和,心神烦乱。治宜清热镇惊,用赤茯苓散。
-
元痈
元痈为病名,系指喉痈之生于高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双喉痈篇认为:“……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疫喉后下痢
疫喉后下痢病名。指多由疫喉邪毒未尽,内陷肠中而为痢。症见:下痢赤白兼脓血。治宜清热燥湿、凉血行气、化瘀止痛。方选黄芩汤、白头翁汤加减等。
-
阳证呃逆
阳证呃逆病证名。呃逆之属实热者。见《类证活人书·问咳逆》。《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呃逆阳症,发热口苦,胸满脉数。”治宜清热降逆,用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橘皮、竹茹。参见咳逆、呃逆条。
-
疹后失音
疹后失音病证名。出《治疹全书》。又名疰痖。麻疹没后失音,为热毒闭塞肺窍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儿茶散。
-
胎毒疮疡
胎毒疮疡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由胎毒引起的疮疡。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
颧疡
颧疡病名。系指发于颧部的痈。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本病多由风热而生。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宜内服仙方活命饮。参见外痈条。
-
螓舌
螓舌病名。系指舌上出血的病证。属舌衄。其病因多为心膈蕴积热毒上冲于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可选用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疗。参见舌衄条。
-
脐粪
脐粪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排出的粪便,一般呈青绿色。如果超过一天没排胎粪,多为胎热所致。治宜清热通便,用大连翘饮加减。
-
脑热
脑热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该书卷八十四:“夫小儿肺脏壅滞有热,上攻于脑,则令脑热也。”脑热则引起鼻干,口渴,心烦,不寐等。治宜清热养液,用黄芩、葛根、淡竹叶之类。
-
厚黄腻苔
厚黄腻苔病状名。指舌苔黄腻而厚。为体内湿热俱盛之象。治宜清热利湿。
-
风疮
风疮为病名。出《胎毒疮疥》。即胎毒疮疥。古人认为因胎毒而生疮疥,系胎热外达而生。其症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仙人活命饮之类。
-
飞伤喉痹
飞伤喉痹为病名。本病多因阳明火毒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或酒后怒火上乘所致。症见喉间卒然肿胀,迅速转大,红肿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粘子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痘疮难靥
痘疮难靥病证名。即痘疮干浆应收靥而不收靥。痘疮自见点、起胀、灌浆10-13天左右,应收靥结痂。到时而不收靥,为毒气太盛,内外热蒸所致。若失于治疗,则热毒入心,可变为险证。治宜清热败毒,用《证治准绳》犀角散。
-
春水杨波
春水杨波病名。出《目经大成》卷二。类似今之炎性角膜突出。多因火邪上蒸、胆火内逼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
羞明怕热症
羞明怕热症病证名。指羞明且惧热。属火燥血热之阳证。治宜清热泻火。方选龙木秘方密蒙花散或东垣泻热黄连汤加减。
-
梅花症
梅花症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发来满喉俱有,红黄白点似梅花,痰涎壅盛,舌硬面红,潮热作渴……”治宜清热解毒。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
麻出红肿
麻出红肿病证名。指麻疹透齐,疹子红肿太甚者。为毒火壅遏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去芥穗、豆豉,加紫草、紫花地丁。
-
烂乳蛾
烂乳蛾病名。系指乳蛾后喉核溃烂者。多因肺胃热毒,薰蒸咽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为主,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参烂头乳蛾条。
-
烂边舌
烂边舌病证名。指舌边溃腐。多因脾经湿热上攻所致、治宜清热燥湿,方选三仁汤加减。
-
惊啼壮热
惊啼壮热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小儿壮热惊厥而啼,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由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所致。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
-
经来色紫
经来色紫病证名。指经血呈紫红色。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火热灼血,以致经色紫红,质稠粘,症属实热。治宜清热调经。方用四物连附汤(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
积热喉痈
积热喉痈病名。见《喉科紫珍集》上卷。多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致使胃中积热上攻而成。症见悬壅垂旁红肿疼痛,似乳蛾。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方选牛蒡解肌汤或普济消毒饮加减。
-
积热
积热病证名。见《幼科全书》。指小儿表里遍身俱热,日久不止,颊赤口干,大小便涩。由于过食乳食肥甘,复因重被厚棉,炉火侵迫所致。治宜清热消积,用三黄丸下之,继用凉惊丸调之。
-
灰边紫中舌
灰边紫中舌为舌象。舌边淡灰,中根淡紫。见于瘟疫邪热入营。症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狂妄烦躁,或自囓舌尖而不知痛。治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营。
-
骨热疳痨
骨热疳痨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儿疳疾日久,肌肉消瘦,两脚纤细,无力行走,而伴有潮热。由疳热伤阴,骨髓被灼所致。治宜清热消疳,用青蒿鳖甲汤。
-
疳热流注
疳热流注病证名。指小儿疳疾,潮热生疮,发歇无已。治宜清热消疳,用猪肚黄连丸。
-
毒聋
毒聋病名。系指耳聋之因于脓毒瘀血壅塞耳窍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
初生便血
初生便血病证名。小儿初生七日内,大小便有出血者,一般多为胎气热盛所致。治宜清热止血,用地黄汤加减。
-
颧骨伤
颧骨伤病名。系指颧骨外伤而见青肿硬痛,甚者平塌或凹陷,嚼物艰难等病证。见《医宗金鉴》卷八八。多由跌打损伤所致。治宜清创、整复;可内服正骨紫金丹、云南白药等;外用海桐皮汤薰洗、荜拨散漱口。
-
逆经目赤
逆经目赤病证名。即室女逆经:指女子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似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治宜清热调经。方选调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