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连消毒饮
《疡科捷径》卷上:黄连消毒饮:处方:川连、连翘、山栀、生草、川柏、牛蒡、淡芩。《青囊全集》卷下:方名:黄连消毒饮组成:生黄耆1钱5分,防己1钱5分,泽泻1钱,连翘1钱5分,草节5分,陈皮7分,川黄连1钱,苏木5分,桔梗1钱,防风2钱,黄芩1钱,藁本1钱,全当归3钱,川柏1钱5分,羌活1钱,知母1钱,生地3钱,玄参2钱。
-
上腭痈
概述:上腭痈:1.上腭疮;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治疗:若壮热神昏谵语者,为邪毒内陷之候,舌苔黄、脉数有力。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丹毒发疽
丹毒发疽为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即丹毒发。出《外科大成》卷二。多因服丹石之类药物所致。发于背,初起细癗无数,形如汤火所伤,赤晕延开,烦渴思饮。治宜内服黄连消毒饮,兼服国老膏,或六味地黄汤徐饮;外用生牛肉薄片贴之,或香油调青黛,加冰片少许外敷。
-
肉蜒痈
肉蜒痈为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病蝦多因手、足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其症手背或脚背肿大有赤痕如蝦之状,疼痛不已。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或嫩桂七钱,生地三钱,冰片一分,捣烂敷之;如不消,再用蟾酥饼外贴。即手、足背的软组织感染。
-
悬痈
概述:悬痈为病证名。病因病机:上腭痈多由火毒炽盛所致。症状:上腭痈症见除上腭肿起、疼痛、色红,饮食吞咽均感不适外,或见身发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症。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也称海底漏、骑马漏。证属湿热下注。如病变波及泌尿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
-
玉顶疽
即百会疽。又名玉顶发、玉顶疽。玉顶疽的病因病机:多因火毒凝结上攻,生于百会穴者。玉顶疽的辨证治疗:初起形如粟米,根渐肿大如葡萄状,高坚红肿,焮热疼痛,身热畏寒,渴而思冷饮,便秘躁烦,脉见洪数者,宜服黄连消毒饮。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随证选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
-
清热消毒散
别名:清热消毒饮(《痘疹仁端录》卷十)、黄连消毒饮(《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处方:黄连(炒)山栀(炒)连翘当归各3克川芎芍药生地黄各4.5克金银花6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治痈疽阳症,红肿焮痛,发热作渴,内有实热,口舌生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
上腭疮
上腭疮为病名,多由脾胃三焦蕴热而成,症见上腭生疮如黄粟,疼痛,口中腥臭;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丹毒发
丹毒发为病名。多因服食丹药中毒引起之痈疽。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丹毒发疽。多因服丹石之类药物所致。发于背,初起细癗无数,形如汤火所伤,赤晕延开,烦渴思饮。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渴之剂。治宜内服黄连消毒饮,兼服国老膏,或六味地黄汤徐饮;外用生牛肉薄片贴之,或香油调青黛,加冰片少许外敷。
-
赤面疔
赤面疔的治疗:内治初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百会疽
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黄连消毒散
别名:黄连消毒汤(《卫生宝鉴》卷十三),黄连消毒饮(《医学正传》卷六)。
-
上腭悬痈
上腭悬痈为病名,即上腭痈。见《疡医准绳》卷三。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若壮热神昏谵语者,为邪毒内陷之候,舌苔黄、脉数有力。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上腭部喉痈
见《疡医准绳》卷三。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若壮热神昏谵语者,为邪毒内陷之候,舌苔黄、脉数有力。治宜解毒、泻热、消肿。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玉顶发
玉顶发为病名。即百会疽。多因火毒凝结上攻,生于百会穴者。初起形如粟米,根渐肿大如葡萄状,高坚红肿,焮热疼痛,身热畏寒,渴而思冷饮,便秘躁烦,脉见洪数者,宜服黄连消毒饮;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随证选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已溃可选黄灵药去腐,并用太乙膏盖贴。
-
颧疔
颧疔的治疗:内治初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颧骨疔
概述:颧骨疔为病名,是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颧骨疔的治疗:内治初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夹喉痈
夹喉痈为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结喉痈发项前中,肝肺积热塞喉凶,脓成若不急速刺,溃穿咽喉何以生。”指痈生于颈前正中,结喉之上,颏以下者。《证治准绳·疡医》卷三:“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