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性眩晕
40mg静脉滴注。3.内淋巴囊减压术1926年由Portmann创用,采取耳后切口,凿开乳突,将迷路后乙状窦前骨质尽量去除,暴露小脑前硬脑膜及内淋巴囊,确定囊壁后用纤刀纵行切开,为防止愈合需保持长久引流,可用银夹将切开囊壁夹持,或用特制之引流薄膜、小管等置囊腔内,可将内淋巴液引流到乳突腔或蛛网膜下腔内。
-
耳性眩晕前庭神经切断术
手术名称:耳性眩晕前庭神经切断术分类:神经外科/颅神经疾病手术ICD编码:04.0301概述:耳性眩晕又称梅尼埃病,其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逐渐减退。如在小脑桥脑角区无法看清裂面,即将内耳道后壁上的硬脑膜切开,应用高速微型钻磨除内耳道后壁。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
-
甲哌氯丙嗪
丙氯拉嗪说明书:药品名称:丙氯拉嗪英文名称:Prochlorperazine别名:甲哌氯丙嗪;普氯拉嗪;3.用于耳性眩晕病、急性偏头痛及其他非精神病的焦虑、紧张等。丙氯拉嗪的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专家点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但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吐作用。
-
丙氯比拉嗪
丙氯拉嗪说明书:药品名称:丙氯拉嗪英文名称:Prochlorperazine别名:甲哌氯丙嗪;普氯拉嗪;3.用于耳性眩晕病、急性偏头痛及其他非精神病的焦虑、紧张等。丙氯拉嗪的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专家点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但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吐作用。
-
普氯拉嗪
丙氯拉嗪说明书:药品名称:丙氯拉嗪英文名称:Prochlorperazine别名:甲哌氯丙嗪;普氯拉嗪;3.用于耳性眩晕病、急性偏头痛及其他非精神病的焦虑、紧张等。丙氯拉嗪的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专家点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但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吐作用。
-
氯拉嗪
丙氯拉嗪说明书:药品名称:丙氯拉嗪英文名称:Prochlorperazine别名:甲哌氯丙嗪;普氯拉嗪;3.用于耳性眩晕病、急性偏头痛及其他非精神病的焦虑、紧张等。丙氯拉嗪的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专家点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但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吐作用。
-
氯吡嗪
丙氯拉嗪说明书:药品名称:丙氯拉嗪英文名称:Prochlorperazine别名:甲哌氯丙嗪;普氯拉嗪;3.用于耳性眩晕病、急性偏头痛及其他非精神病的焦虑、紧张等。丙氯拉嗪的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专家点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但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吐作用。
-
丙氯拉嗪
丙氯拉嗪说明书:药品名称:丙氯拉嗪英文名称:Prochlorperazine别名:甲哌氯丙嗪;普氯拉嗪;3.用于耳性眩晕病、急性偏头痛及其他非精神病的焦虑、紧张等。丙氯拉嗪的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反应较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专家点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比三氟拉嗪弱,但有显著镇静作用和较强镇吐作用。
-
头旋眼花
头旋眼花为病证名。晕者,头旋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必来循宁
必来循宁;3.片剂:200mg/片萘呋胺的药理作用:为一种周围血管扩张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和外周末梢血管平滑肌,产生血管扩张作用,增加病变区局部血流量,亦可拮抗缓激肽和阻断血清素受体而产生抗血管痉挛作用和抗缺血导致的疼痛。2.静脉滴注时应缓慢。500ml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剂中滴注,每天1~
-
萘呋胺
必来循宁;3.片剂:200mg/片萘呋胺的药理作用:为一种周围血管扩张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和外周末梢血管平滑肌,产生血管扩张作用,增加病变区局部血流量,亦可拮抗缓激肽和阻断血清素受体而产生抗血管痉挛作用和抗缺血导致的疼痛。2.静脉滴注时应缓慢。500ml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剂中滴注,每天1~
-
萘呋胺酯
必来循宁;3.片剂:200mg/片萘呋胺的药理作用:为一种周围血管扩张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和外周末梢血管平滑肌,产生血管扩张作用,增加病变区局部血流量,亦可拮抗缓激肽和阻断血清素受体而产生抗血管痉挛作用和抗缺血导致的疼痛。2.静脉滴注时应缓慢。500ml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剂中滴注,每天1~
-
眩运
眩运为病证名。其状头眩目闭,身转而聋,如立舟车之上。”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翳明
概述:翳明为经外奇穴名(yìmíngEX-HN14)。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一般直刺1.0~翳明穴的配伍:翳明穴配承泣、鱼腰、丝竹空、睛明、攒竹、风池,治近视。翳明穴配四渎、风池、哑门、内关、太冲,治内耳性眩晕。
-
晕听区
晕听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上。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一般沿皮刺0.5~1.5寸。
-
缘中
概述:缘中(yuánzhōngAT2、3、4icentralrim)为耳穴名。或称脑点。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 屏切迹之中点处。缘中穴位于对耳屏尖与 屏切迹的中点。主治病症:缘中穴主治遗尿、崩漏、内耳性眩晕、阳痿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