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遇
机遇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偶然的意外发现。意外性是机遇的主要特点,按照意外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部分意外、完全意外两类情况。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通过机遇实现的,如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巴斯德偶然发现免疫法,伦琴偶然发现X射线等.故进行科学研究要注意留心意外之事,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善于捕捉机遇。
-
铀后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92(即铀元素)的元素统称铀后元素。铀后元素大都是不稳定的人造元素,它们的半衰期很短,这给人工合成这些元素带来困难。仅在氟碳铈镧矿中发现有微量的钚244,在铀矿中发现微量的钚239和镎237。从93号镎到97号锫都已制得单质。它们都是银白色的脆性金属,易溶于稀酸,铀后元素有多种价态。
-
约翰·詹姆士·理察·麦克劳德
约翰·詹姆士·理察·麦克劳德(JohnJamesRichardMacleod,1876年9月6日-1935年3月16日)是一位苏格兰医师、生理学家。他在1923年与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因为发现了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发现胰岛素”"forthediscoveryofinsulin"
-
约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
约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AndreasGribFibiger,1867年4月23日-1926年1月30日)是一位丹麦科学家,曾经获得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语:CharlesLouisAlphonseLaveran,1845年6月18日-1922年5月18日)是一位法国医师。在阿尔吉利亚君士坦丁的军医院工作时,拉韦朗发现疟疾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疟原虫)造成,这是第一次发现原生动物具有造成疾病的能力。1901年,他描述了造成非洲昏睡病的锥体虫(trypanosomes)。
-
查尔斯·路易斯·阿方斯·拉韦朗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语:CharlesLouisAlphonseLaveran,1845年6月18日-1922年5月18日)是一位法国医师。在阿尔吉利亚君士坦丁的军医院工作时,拉韦朗发现疟疾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疟原虫)造成,这是第一次发现原生动物具有造成疾病的能力。1901年,他描述了造成非洲昏睡病的锥体虫(trypanosomes)。
-
沙克·奥古斯特·史丁伯格·克罗
沙克·奥古斯特·史丁伯格·克罗(SchackAugustSteenbergKrogh,1874年11月15日-1949年9月13日)是一位拥有罗姆人吉普赛血统的丹麦人,在1916年到1945年间,是哥本哈根大学动物生理学系的教授。他是生理学领域中许多研究的奠基者之一。1920年,克罗因为发现了骨骼肌里面的微血管调控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奥古斯特·克罗
沙克·奥古斯特·史丁伯格·克罗(SchackAugustSteenbergKrogh,1874年11月15日-1949年9月13日)是一位拥有罗姆人吉普赛血统的丹麦人,在1916年到1945年间,是哥本哈根大学动物生理学系的教授。他是生理学领域中许多研究的奠基者之一。1920年,克罗因为发现了骨骼肌里面的微血管调控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格哈德·多马克
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JohannesPaulDomagk,1895年10月30日-1964年4月24日)是一位德国病理学家与细菌学家。不过却由于纳粹政权的强迫而拒绝获奖,并于一周后遭盖世太保逮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forthediscoveryoftheantibacterialeffectsofprontosil"
-
吕克·蒙塔尼耶
GairdnerAward,1987年),和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3年,吕克·蒙塔尼耶与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等合作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2008年,吕克·蒙塔尼耶与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
-
吕克·蒙塔尼
GairdnerAward,1987年),和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3年,吕克·蒙塔尼耶与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等合作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2008年,吕克·蒙塔尼耶与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
-
新穴
新穴是指一般将新近发现的穴位称作新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医务人员在应用针灸防病治病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总结了许多新的穴位。这些穴位,有的是根据经络学说和解剖生理知识结合临床总结出来的,有的是在探查疾病反应点的基础上发现的;有的原是某些地区的民间用穴经过总结加以推广的。
-
亨利·哈利特·戴尔
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OM,GBE,FRS(SirHenryHallettDale,1875年6月9日-1968年7月23日),英国神经科学家。他研究乙酰胆碱,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与奥托·勒维一起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是化石类人猿。生存于500万-2000万年以前繁茂的热带森林中。其化石遗骸有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发现于西欧、埃及和印度的中新统和上新统地层中。森林古猿计有十余种,是现代黑猩猩、大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1956年后,我国云南开远也有发现,为牙齿十枚,定名为"开远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复原图森林古猿化石
-
生理性飞蚊症
概述:正常人注视白色物体或蓝色的天空时,可发现眼前有飘动的小点状或细丝浮游物,有时闭眼亦可看到,但客观检查却不能发现任何玻璃体的病变,此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飞蚊症。一般认为是由于玻璃体皮质的细胞或行走于视网膜血管内的血细胞在视风膜上投影所致。
-
显隐性定律
显隐性定律lawofdominance亦称显性定律。是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在杂种一代(F1)中二个相对性状中只显现其中之一,这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还发现虽在表面上F1所表现的性状和一个亲本完全一样,但与这个性状表现有关的酶和蛋白质的数量或性质却是双亲的酶和蛋白质的量或性质的中间类型。
-
澳抗
澳大利亚抗原是最初发现于澳大利亚本土人血清中的一种抗原物质,简称“澳抗”。后来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经常出现这种抗原,故又称为肝炎相关性抗原(HAA)。后经各国专家反复研究,发现HAA只出现在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无关。为避免混淆,经世界卫生组织肝炎专门会议正式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澳大利亚抗原
澳大利亚抗原是最初发现于澳大利亚本土人血清中的一种抗原物质,简称“澳抗”。后来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经常出现这种抗原,故又称为肝炎相关性抗原(HAA)。后经各国专家反复研究,发现HAA只出现在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无关。为避免混淆,经世界卫生组织肝炎专门会议正式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指犯罪人在作案现场遗留下来的反映其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踪迹。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旨在发现:(1)犯罪人作案的方式,技术和作案习惯;(2)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状态;(3)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常态还是变态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通过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比较完整地再现犯罪过程。
-
威廉·帕里·墨菲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fortheirdiscoveriesconcerninglivertherapyincasesofanaemia"威廉·帕里·墨菲生平威廉·帕里·墨菲1892年2月6日生于威斯康星州斯托顿。墨菲在俄勒冈大学读书,1914年毕业。在担任数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继续学医,1920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学位。
-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forhisdiscoveryofthetherapeuticvalueofmalariainoculationinthetreatmentofdementiaparalytica"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生平瓦格纳-尧雷格出生于上奥地利的韦尔斯(Wels)。1874年到188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
-
经穴探源
《经穴探源》为书名。该书的内容主要是对经穴名称所含深意做出解析,是对穴位名称深意的挖掘。作者在深入探索与研究及临床验证后发现了经穴的气血特征及所在三部九候的层次;发现了气血的流行出入运行特点、气衄的作用区域范围,对经穴所属的气血调节可治疗的疾病;以及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应该使用的相应治疗方法。
-
粗壮猿人
粗壮猿人为1939年G.H.R.vonKoenigswald在爪哇中部梭罗河上游三吉兰(Sangiran)的更新世遗址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仅保存枕骨和上颌骨。现在被列于直立人(Homoerectus)中,而上述学名,可与PithecanthropusⅣ通用。
-
左旋茶氨酸
左旋茶氨酸L-theanine即谷酰基乙胺。是从茶叶中发现的(Y.Saka-to,1950)。与谷氨酸同样机制合成。
-
半乳糖激酶
半乳糖激酶是催化半乳糖ATP→半乳糖-1-磷酸ADP的酶,可为Mg2(或Mn2)所激活。发现于应半乳糖的酵母和其他微生物以及动物组织(肝脏、肠、脑等)中。EC2.7.1.6。
-
氨肽酶
氨肽酶是一种蛋白酶。属于肽链端解酶,可使氨基酸从多肽链的N-末端顺序逐个地游离出来。在许多生物中发现了各种性质的这种酶。具有代表性的是亮氨酸氨肽酶,特殊的有仅作用于N末端为脯氨酸的脯氨酸亚氨肽酶以及只作用于三肽的氨基三肽酶等。
-
同等位基因
同等位基因是等位基因的一种,是仅在特殊的条件下,或应用特别的检验出方法,才可发现的不同的等位基因。
-
痛点
痛点亦称疼痛点。在皮肤上广泛地呈点状分布,特别是对痛觉敏感的部位。对其它的感觉也有同样的点状分布。在不被衣服所遮盖的裸露部位,分布得尤为稠密,在眼的角膜上也发现有痛点。
-
疼痛点
痛点亦称疼痛点。在皮肤上广泛地呈点状分布,特别是对痛觉敏感的部位。对其它的感觉也有同样的点状分布。在不被衣服所遮盖的裸露部位,分布得尤为稠密,在眼的角膜上也发现有痛点。
-
蜕皮抑制激素
这是F.A.Brown,Jr.和O.Cun-nigham氏于1939年通过克拉氏螯虾的柄眼(包括窦腺)摘出,而蜕皮的间隔缩短,以及将柄眼重新植入,而蜕皮又恢复原状等实验,而发现的。此激素是窦腺附近的X器官产生的神经分泌物,沿着神经轴突传递而贮存于窦腺,由此再向体液内释放。
-
外胚叶
外胚叶是禾本科的胚器官之一,但玉米没有外胚叶,而小麦的外胚叶是以细小的盾片形态存在于胚根的对侧。水稻的外胚叶则很发达,并且和胚根鞘组织相接,因而难于区分。也有把外胚叶解释为已退化的子叶器官(C·W·Wardlaw),但在前胚中部能发现胚形成时的残存部分。
-
韦伯定律
当刺激强度为I,对这发生感觉的辨认阈为±△I时,则△I/I=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E.H.Weber,1831)。已知在人体中几乎对所有形式的实验、所有性质的感觉,在中等程度刺激的一定范围内都符合这个定律(光感觉△I/I=1/100,音感觉为1/7),另外对各种生物感的刺激反应现象也完全适用。
-
味细胞
味细胞是构成味觉感受器的细胞。是在味蕾中发现的,由上皮细胞转化的次生感觉细胞,接受味觉神经末端的突触。
-
魏顿氏效应
魏顿氏效应是向由于群体饲养而延迟发情的雌小白鼠群中放进雄性时,便能恢复其有规律的发情现象,这是由W.K.Whitfen(1956)所发现的。推测这是由于在雄性尿中存在有信息素(pheromone),促进雌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所致。
-
稀释效应
放射线作用的稀释效应是在用放射线处理酶溶液和病毒并以其活性作指标考察射线的剂量-效应关系时,可发现因浓度不同而效应也不一样的事实,一般来说,失活剂量是随浓度的减少而降低,这可解释为由于失活过程与射线的间接作用相关引起的。
-
先证者
先证者是指在对某个遗传性状进行家系调查时,发现其家系中最初具有这一遗传性状的那个人。在遗传病的家系调查中最初在医院受到检查的患者就是先证者,普通每一家系中有一个人是先证者,但在检查地区内的全体人员的时候,则所有患者都是先证者。在谱系图上通常用箭头或手指图形来表示先证者。
-
细肌丝
细肌丝是组成肌节的肌动蛋白丝。生化分析表明细肌丝由三种蛋白组成,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它约占肌原纤维的总蛋白的25%。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所有细肌丝的极性相同,一端与Z线相连,另一端靠近肌节的中心,即()端靠近Z线。另两种蛋白是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
噬真菌体
噬真菌体又称真菌病毒。一类专性寄生于真菌细胞中的病毒,都是多面体形或球形颗粒,具双链DNA。已在50多属的真菌细胞中发现,如伞菌属、啤酒酵母、青霉、曲霉、毛霉中。在真菌孢子中也有病毒存在。
-
群体的杂合性
群体的杂合性(heterozygosity)是大多数群体遗传学研究时用以度量群体的遗传变异程度的指标。例如,计算人群中随机取样的100个个体的4个基因座的平均杂合性,发现这4个基因座上的杂合子人数分别为25人,42人,9人和0人,这样基因座1,2,3和4的杂合性就分别是0.25,0.42,0.09和0,平均数为0.19。
-
Core RISC
CoreRISC:是介导目标mRNA切割过程或者翻译抑制的最小的RNA-蛋白质复合物。在人和果蝇身上发现的分子量少于200kDa的RISCs可能就是coreRISC的重要代表。AGO蛋白质和CoreRISC密切相关。
-
DCR
Dicer(DCR):是RNAaseⅢ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切割dsRNA或者茎环结构的RNA前体成为小RNAs分子。对应地,我们将这种小RNAs分子命名为siRNAs和miRNA。Dicer有着较多的结构域,最先在果蝇中发现,并且在不同的生物体上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
-
不分区设计
不分区设计是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之一,亦称平衡不全分区设计。事先设计好方案,按设计执行。其优点是,可塑性比较大,可容纳较多的处理,尤其可以容纳任何数的处理(只要增加病人数),缺失资料虽然比拉丁方还难于弥补,但可及早发现,挽回损失。
-
楼柏良
楼柏良博士,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CEO在化学合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是该领域资深的化学家。之前任肯塔基州AdvancedSynTech药物公司化学部主任,主要负责药物发现、合成、高通量药物化学和计算机化学的工作。2004年,在楼柏良博士的发起下,成立了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
-
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多看效应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
-
赫氏错觉
赫氏错觉(Heringillusion)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E.黑林发现的一种方向错觉。两条平行的直线,被许多在平行线中间相交的直线分割后,看起来这两条平行线显得向外弯曲。黑林在1861年提出这种错觉,受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重视。
-
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如果你看准一个方向,你自己干,缺人手就招。不要轻易找同伴一做,否则你会发现,日子似乎越过越快了,事情越做越慢了。
-
马蝇效应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在你心满意足的时候,去寻找你的马蝇。这就是马蝇效应。
-
懒蚂蚁效应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这就是懒蚂蚁效应。
-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又称复制原则(CopyStrategy)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不要轻易跟风,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
-
复制原则
“羊群效应”,又称复制原则(CopyStrategy)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不要轻易跟风,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