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空
3.两骨间的空隙部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所属部位:面四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 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直刺或斜刺0.3~0.3寸,局部酸胀;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夹荧疽
夹荧疽的病因病机:夹荧疽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而成。可用柴胡清肝饮内服,外敷乌龙膏。《外科医案汇编》:“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
肋疽
肋疽的病因病机:肋疽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而成。可用柴胡清肝饮内服,外敷乌龙膏。《外科医案汇编》:“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
第一空
第一空是在骶中嵴两旁各有四个骨空,即今称之“骶后孔”。四孔自上而下,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所在。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俯卧取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痉瘗反折、下肢痿痹、历节痛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中痒痛、不孕症、遗精、阳痿、淋证、尿闭、热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
-
鼽
2.鼻流清涕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面鼽骨空各一。”又有鼻鼽、鼽鼻、鼽水之称。《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鼽者,鼻出清涕也。”病因病机:鼽多因卫气不固,风寒外袭所引起。治疗:治宜疏风宣肺。可取风池、合谷、列缺、迎香等穴。鼻塞不通的证候·鼽:鼽系指鼻塞不通的证候。
-
流痰·阳虚痰凝证
定义:流痰·阳虚痰凝证(flowingphlegmwithpatternofyangdeficiencyandphlegmcoagulation)是指阳虚痰凝,以初起外形既不红热,又不肿胀,仅感病变关节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舌质淡,舌苔薄,脉濡细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为无头疽的一种。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
-
流痰·阴虚内热证
定义:流痰·阴虚内热证(flowingphlegm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internalheat)是指阴虚内热,以在原发和继发部位渐渐漫肿,皮色微红,形成脓肿,伴有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为无头疽的一种。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
-
流痰·肝肾两虚证
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
流痰·气血两虚证
定义:流痰·气血两虚证(flowingphlegm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流脓稀薄,日久不愈,伴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或虚大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为无头疽的一种。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
-
腕疽
定义:腕疽(tuberculousarthritisofwrist)为病名,是指发生于腕关节的流痰。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
-
胁疽
胁疽的病因病机:胁疽多因足厥阴肝经郁火积聚而发。需与胁疽相鉴别的疾病:胁疽应与肋骨结核、慢性骨髓炎所致之流痰、流注相鉴别。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
渊疽
渊疽的治疗:渊疽的治法同无头疽,若疮口有呼吸声出,此为内膜透,即灸阳陵泉,兼服护膜散(白蜡、白及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一钱,一日三次。《外科医案汇编》:“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
-
蜣螂蛀
生于手指骨节的一种流痰·蜣螂蛀:蜣螂蛀(dungbeetleerosiontuberculosisoffingerjoint)为病证名。蜣螂蛀的治疗:治疗蜣螂蛀,初期可服六君子汤,益气除湿化痰,外用离宫锭姜汁磨敷患处。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
-
穿拐痰
穿拐痰包括踝关节结核。穿拐痰的症状:穿拐痰初起可见踝部漫肿隐痛,跛行,关节活动受限、身热、食少、神疲;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
-
膏
概述:膏:1.人体部位名;3.用脂肪涂擦,起润泽的作用;心下的部位·膏:膏指心下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张介宾曰:“膏,脂膏也。”中药剂型之一·膏:膏指中药剂型之一。
-
成骨
概述:成骨:1.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腑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又臁胫骨者也。《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
-
臂阳
臂阳为人体部位名。指臂的外侧。《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
-
痨病
定义:痨病(consumptivediseasephthisis)是指以骨蒸潮热,消瘦,盗汗,或可检出结核杆菌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为无头疽的一种。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