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穴
气穴穴主治病证: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
子户
概述:子户:1.经穴别名;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
胞门
概述:胞门:1.经穴别名;关:关藏;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
气门
概述:气门:1.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旁开各3寸处)。主治妇人绝嗣不生、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子宫出血、膀胱炎、尿闭症、妇人崩漏。胞门、子户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妊子不成,若堕落,腹痛,漏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在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二寸名子户。”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游针之居
游针之居指施行针刺的处所。《素问·气穴论》:“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水俞五十七穴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57穴是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等5穴;加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盲、秩边;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大钟、复溜、阴谷;照海、交信、筑宾等左右共52穴,合前者为57穴。
-
气穴论篇
《气穴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气穴,即经气所注的穴位。本篇主要论述人体三百六十五个气穴的分布情况,故名。文中还叙述了孙络和溪谷致病的原因和治法。
-
水俞五十七处
水俞五十七处即水俞五十七穴。即肾俞五十七穴。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内:《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无此字)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
膺俞十二穴
膺俞十二穴指胸两旁的十二个穴位。即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1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支
支①分布。《素问·气穴论》:“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灵枢·经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素问·五脏生成》:“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见“支节”。
-
真数
真数精要的理论或技能。《素问·气穴论》:“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
-
丘虚
丘虚即丘墟。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针灸学》(南京)作坵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原穴。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现代研究:①针刺丘墟等穴,可显著提高头面与腰部的皮肤痛阈。
-
十脉
十脉为经络分类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王冰注:“……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会气
会气会,八会;气,气穴。八会的穴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气会闭而不通。”
-
瘄门
瘄门穴名。又名哑门,位于后正中线入发际半寸处,属督脉。《素问·气穴论》:“瘄门一穴。”
-
骸厌
骸厌指膝下外侧骨的狭窄处。《素问·气穴论》:“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壮。”王冰注:“骸厌谓膝外侠膝之骨厌中也。”
-
封固
封固气功内丹术术语。《慧命经》:“封固者,温养之义。停息而非闭息,乃用文火,将神气俱伏于气穴耳,随后火逼金行,待其有行动之机,则周天武火,自此起运也。”即封炉。见该条。
-
大谷
概述:大谷即溪谷:1.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2.泛指经络穴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胸俞十二穴
胸俞十二穴即俞府、或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1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身八邪
概述:身八邪为经外奇穴名。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本穴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
-
沈彤
沈彤为清代医家。字冠云。吴江(今属江苏)人。精研医学,尤长于骨科、针灸。撰有《释骨》《气穴考略》等书,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沈冠云
沈冠云即沈彤。沈彤为清代医家。字冠云。吴江(今属江苏)人。精研医学,尤长于骨科、针灸。撰有《释骨》《气穴考略》等书,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府输
概述:府输:1.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六腑的下合穴·府输: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俞度
俞度为五度之一,指度量病人脏腑经络的俞穴,用以诊断和治疗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病,为针灸治疗的重要步骤。《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等都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腧穴及其部位。
-
胸俞
胸俞指胸部第一侧线的腧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参见胸俞十二穴:胸俞十二穴即俞府、或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1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脐穴
《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所载“脐穴”即本穴。仰卧取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本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配灸足三里治痢疾;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用温灸或隔盐灸。
-
散穴俞
散穴俞为散处而未曾归经的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王注:“散穴俞……诸经脉部分皆有之,故经或不言。”
-
窗簧
窗簧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颈部,位于上,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侧伏或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提肌→头、颈夹肌。配风池、后溪治颈项痛;配外关、听宫治耳聋、耳鸣;配间使、通谷治暴痦不能言。一般直刺0.3~
-
谿
谿即溪。溪通谿。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
-
大䐃
大䐃为大块的肌肉。《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䐃。”
-
大牖
大牖(yǒu友)即天牖,是头面较大的穴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大筋外,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大牖当作天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少阳三焦经。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
-
孙
指络脉的分支。亦称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
-
小溪
概述:小溪即溪谷:1.人体部位名;2.经络穴位。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小痹
小痹为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溪谷
概述:溪谷:1.人体部位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作“谷”或“大谷”,相当十二经络循行的部位,小的凹陷处叫做“溪”或“小溪”相当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如《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又:“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泛指经络穴位·溪谷:溪谷泛指经络穴位。
-
溪
概述:溪(xī,音夕,又读qī,音七):1.通谿;2.泛指经穴部位。溪为人体部位名。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缝隙及凹陷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内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意
《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素问·离合真邪论》:“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素问·皮部论》:“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