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应点
反应点是指近代对一些因病痛而在体表出现的压痛、敏感点称为反应点。
-
短刺法
临床上使用指切(押手)进针可准确锁定结节,针刺进入皮下深处后采用磨骨刺激手法,可松解肌筋膜黏连,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邵志刚和赵修照报道,以定向浮刺加短刺治疗棘上韧带劳损。靳建宁和周万宝应用短刺法配合牵引、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42例,在C4~C7华陀夹脊穴行短刺,松解颈神经根压迫造成的水肿与炎症。
-
空针疗法
空针疗法为针刺方法之一。指用空注射器刺入一定部位或穴位,徐徐抽出针柄,如此反复数次,刺激局部产生针感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待沉重感再消失时,再抽针柄,又出现沉重感,待沉重感再次消失即可拔针。此法主要用于四肢及腰椎关节扭伤(肌肉劳损)、风湿性腰腿病、风湿性偏头痛、牙痛、慢性胃痛、腹痛等疾病。
-
耳穴反应点
耳穴反应点统指耳廓上的低电阻点、压痛点、变色点(区)、变形点(区)、脱屑点、丘疹点。一是当整体某处发生病变时,会在耳廓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慢性器质性疾病的阳性反应点多呈白色点状或片状,或皮肤出现凹陷、隆起、白色丘疹,或呈片状、丘疹样充血,肿瘤疾病的阳性反应呈结节状隆起,暗灰色点状、片状形态出现;
-
压痛点
压痛点指按压体表时所发现的疼痛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后世亦称不定穴、天应穴等。
-
耳压疗法
概述:耳压疗法(earpressuretherapy)为耳针疗法之一。又称耳穴压丸法。指用胶布将颗粒状药物、磁珠或王不留行籽等物贴压于耳穴表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其适应证同对压法。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空
穴空即孔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耳穴诊断
耳穴诊断是根据患者耳穴的各种阳性反应点不同的表现,以不同方法对各种病症进行诊察的—种诊断法。常见的耳穴诊断法有视诊法、压痛法、压痕法、触诊法、电测法、染色法、电脑耳穴诊病法、耳穴综合诊断等方法。耳穴诊断安全可靠,无痛苦、无伤害,可以作为百余种疾病得到辅助诊断方法。
-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相应的经区穴位上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也可以按照三焦分布的部位对症取穴。对找到针刺反应点的,操作时用直刺法,以达到骨膜为度,不可太深;若反应点不明显,可按照经区进行横刺,由经区边缘进针,其深度不能超越所刺的经区界限。眼针的操作一般不用特殊手法,刺入后得气即可,留针5~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足部反射区
足部反射区是在人体的双足及小腿上有规律分布着与各系统、组织器官相对应的反应区或反应点。当机体发生病变时,可反映于其相应的反应区或反应点上。运用适当的手法刺激该反应区或反应点,能对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起治疗作用。足部反射区的实质,是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得出的机体在人体双足的全息投影。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压痛点选穴
概述:压痛点选穴即以痛为输。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穴位压痛选穴:穴位压痛选穴指选取有压痛的经穴、奇穴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四肢部的腧穴等。参见阿是穴: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输穴
2.五腧穴之一。腧穴(acupuncture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
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是针刺疗法之一。该法穴位以《灵枢·五色》中面部视诊部位为主要依据,并将之分为额区、鼻区、眼区、口区、耳区、颧区和颊区,每区均有面针专穴(或单或双)。l寸毫针徐徐刺入,针刺的角度和方向应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而确定,一般额、鼻、口旁多用斜刺或横刺,颊部可以直刺,并可根据需要采用透穴法。
-
不定穴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
胆石症耳压疗法
胆石症耳压疗法又称耳穴压豆排石法,具体方法是:经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后,以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一粒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紧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l~常用耳穴:胰、胆,肝、胃、交感,三焦、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十二指肠等。
-
阿是穴
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孙思邈就给他服药、扎针,但治了将近半个月,病却不见好转,他想,除了针十四经穴,是不是可以另寻新穴呢?
-
菌种
如常规筛选抗生素产生菌的方法是将土壤中分离所得的纯种,在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上培养后,用打孔器将菌块移至含有试验菌的琼脂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如在菌块的周围有透明的抑菌圈,则表明此菌种具有产生抑制试验菌生长的抗菌物质的能力。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
-
耳穴探测仪
耳穴探测仪用于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和导电性能并作为定穴依据的仪器。探测时,病人一手握住电极棒,医生手持探测头,在病人耳廓上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逐点逐穴顺序探测,当探测头触及敏感点(良导点)时,如电阻低的耳穴,可通过指示信号、音响或仪表等反映出来。运用耳穴探测仪来测定耳穴,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
三棱针术
操作名称:三棱针术适应证:各种损容性皮肤病,尤其是疮痈红肿之热证和血淤证等,粉刺、黧黑斑、酒渣鼻,失眠多梦,口眼歪斜,面肌抽搐,针眼,各种妇科炎症性疾病。2.散刺法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10~3.挑刺法局部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挑刺点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将针横向刺入穴位皮肤,挑破皮肤0.2~
-
脑皮质切除术
手术名称:脑皮质切除术别名: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癫痫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1.5930概述:脑皮质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灶性癫痫最基本的方法。对较大的额、顶、枕叶病灶应行部分脑叶切除:①额叶切除:在非优势半球,大块额叶切除的范围应限于中央前沟以前的部分,切除可分两个步骤(图4.9.1-8);
-
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
手术名称:脑皮质切除术别名: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分类:神经外科/癫痫的外科治疗ICD编码:01.5930概述:脑皮质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灶性癫痫最基本的方法。对较大的额、顶、枕叶病灶应行部分脑叶切除:①额叶切除:在非优势半球,大块额叶切除的范围应限于中央前沟以前的部分,切除可分两个步骤(图4.9.1-8);
-
非穴位压痛选穴
非穴位压痛选穴是指选取阿是穴来治疗疾病。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刺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
髎穴
概述:髎穴同窌穴。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天应穴
天应穴穴位分类名,即阿是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凡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这个穴位则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
-
经穴触诊
经穴触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经穴触诊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结合针灸临床,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
最新针灸疗法300例
《最新针灸疗法300例》为书名。苏燕燕、周光廓编。1999年6月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最新的针灸疗法300余例,其医案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正规穴位治好的病例;另一类是采用反应点治好的病例。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压敏点
压敏点即压痛点。针灸取穴,往往以压痛反应作为定穴的重要依据。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刺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
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机
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机,针灸仪器名。一种利用电子测定穴位并进行治疗的仪器。该机对体穴、耳穴、反应点可作较准确的定位,针感强,用途多,调节均匀,无剧刺痛感,操作简便,可用于针刺治疗和针剌麻醉。
-
热敏点
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喜热就是在艾条温和灸时患者感觉异常舒适,能即时减轻因病痛带来的不适感。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新穴
新穴是指一般将新近发现的穴位称作新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医务人员在应用针灸防病治病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总结了许多新的穴位。这些穴位,有的是根据经络学说和解剖生理知识结合临床总结出来的,有的是在探查疾病反应点的基础上发现的;有的原是某些地区的民间用穴经过总结加以推广的。
-
耳病
概述:耳病(eardisease)是耳部疾病的统称。为听觉器官。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
热敏灸
热敏灸是指在热敏点上施灸,称之。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腧穴形态学
腧穴形态学即应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腧穴的形态结构。近代学者通过尸体解剖,并联系针感与机能进行了许多综合性的观察,从经络学说或神经、神经体液学说等多种途径,运用实验形态学、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等新的科学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穴位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
可见的经络现象
可见的经络现象指沿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或循经出现的一些可见的皮肤反应,如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等。其主要特点是皮损或反应点的分布与古典经脉路线基本一致,宽度为0.3~参见循经皮肤病: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着经络路线发生的皮肤病。
-
经穴诊断法
经穴诊断法是指通过四诊及其他科学仪器对经络、穴位进行检查以发现病变部位,明确诊断的一种诊病方法。如呼吸系统有疾时,常在肺俞、中府、孔最等穴出现反应。这些具有诊断作用的反应点在治疗时可作为针灸选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