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趼子
趼(jiǎn简)子病名。指手掌、足蹠处之皮肤局限性增厚者。脚垫按其生长部位和形状之不同,又可分为月牙垫、 垫、后垫等多种。疔则有垫疔和单纯性干疔之分,其名称亦颇多,如顶趾疔、盖趾疔、垫疔、蛇头疔等。其病因、症状可参见胼胝条。治法以外治为主,可用修脚术中的起法、分法修治,同时亦可配合药物外治。
-
拔疔毒新亚散
《青囊秘传》处方矿灰。制法用浓盐水泡化。功能主治拔疔眼。主干疔。用法用量涂疔上,变紫黑色。
-
拔疔红膏
《梅氏验方新编》七集处方银朱3钱(水飞,晒干),蓖麻仁2钱,嫩松香5钱,黄丹1钱(晒干),轻粉5分。功能主治拔疔。主疔疮、无名肿毒,已成脓或未成脓,已溃或未溃。用法用量以银针将疔头挑破,用红膏1小团安膏药当中贴之,疔即拔出;
-
追疔散
《仙拈集》卷四:方名:追疔散组成:患者耳垢、齿垢、手足指甲屑。主治:一切恶疔、须疔、红丝疔、白面疔。用法用量:和匀如豆大,放茶匙内,灯火上炙少许作丸,将银簪挑开疔头抹入,外用绵纸一层浸湿覆之。
-
过铸
过铸为清代医家。后数年中指复患疔,求治仍无效,因惧指再废,乃搜求治疗秘方,草泽铃医之方亦录之,并自治而愈。于是专门外科数十年,念疔证向无专书,遂汇集所得方剂,并自身临证经验,编成《治疔汇要》(又称《治疔大全》),于1896年刊行。另著有《过氏医案》(1896)、《喉痧至论》(1898)等书。
-
过玉书
过玉书即过铸。后数年中指复患疔,求治仍无效,因惧指再废,乃搜求治疗秘方,草泽铃医之方亦录之,并自治而愈。于是专门外科数十年,念疔证向无专书,遂汇集所得方剂,并自身临证经验,编成《治疔汇要》(又称《治疔大全》),于1896年刊行。另著有《过氏医案》(1896)、《喉痧至论》(1898)等书。
-
拔疔围药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处方苍耳子(捣烂)、霜梅肉。功能主治拔疔。主痛疽,发背。用法用量和匀。贴疔上。
-
砒砂雄黄散
《青囊全集》卷下:方名:砒砂雄黄散组成:白砒(炼成霜)5分,朱砂5分,明雄黄5分,生白矾5分,鲜蟾酥5分,上梅片2分,白公丁(麻雀屎笠起者,用2粒),巴豆仁3粒,硇砂(盐硇不可用)。用法用量:无论诸疔,用铍针刺开疔头,用此药条纳入疔内,用膏药盖之,1日1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黄蜡成条,收存听用。
-
痘疔
痘疔病证名。出《痘疹泄秘》。长于痘疮内的疔,其色紫黑,疔形坚实,随痘而出,多先见疔而后见痘形,生长较快。为热毒积于肌肉间,随痘而出所致。
-
鼻环疔
鼻环疔病名。系指鼻翼两旁生疔的病证。《疔疮要诀》:“此疔生在笑缝中。”参见鼻疔、迎香毒条。
-
棒疮疔甲膏
别名:棒疮疔痂膏处方:乳香3钱,没药3钱,孩儿茶3钱,雄黄3钱,轻粉1钱,官粉1两,黄蜡1两。制法:先将猪脂入锅炼出油冷定,却将诸药研成细末,入油搅匀,随将黄蜡化开投入一处,又搅匀,用油单纸摊成膏药。功能主治:止疼痛,收血水,消肿,去疔甲。用法用量:棒疮疔痂膏(《济阳纲目》卷八十八)。
-
伴场疔
伴场疔病名。生于主疔侧旁之疔肿。出《外科真诠》卷下。充沛与疔同。
-
驴马疔
驴马疔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其疔状如三角,疔顶有黑点,根角色赤而突起,身伴有寒热。因其与驴马相关,故当与炭疽病进行鉴别。
-
拔疔除根方
《梅氏验方新编》七集处方鲥鱼靥(用手刮下,不可见水,阴干,收贮)。功能主治疔疮。用法用量用时以银针拨开疔头,将1片贴上,以清凉膏药盖之,过1宿揭开其疔后连根拔出,用生肌散收功。
-
蚂蝗疔
蚂蝗疔病名。指上腭生疔,疼痛甚剧,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的疾病。多由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参见疔条。
-
喉疔
系指发于喉内两旁之疔。《增订治疔汇要》卷上:“喉疔,急证也。生于喉间,形如靴钉,尖而且长,紫黑坚硬,初起麻痒,旋即大痛。”本病多由肺胃火燔,邪热内侵,郁久化热,火毒上冲而结于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用凉膈散,也可外吹清凉散。
-
壁钉散
《卫生鸿宝》卷二处方银朱、灵磁石各等分(为末),壁钉虫6-7枚(潮湿处取,状如海狮,紫黄色,瘦而光滑,雨后多着墙上,连壳捣烂)。制法上和匀,阴干为末。功能主治诸疔。用法用量每用荔枝肉少许,捣烂和药,贴患处,膏盖。立时止痛,疔即拔出。
-
珍珠膏
《医统》卷九十一:方名:珍珠膏组成:珍珠15粒,豌豆49粒,发余(烧灰)不拘多少。主治:痘疔。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干胭脂,水调成膏。《眼科锦囊》卷四:方名:珍珠膏组成:虎肉2分,虎胆5分,冰片5分,珍珠1钱,蛇骨1钱5分,炉甘石2分5厘,银朱2分5厘。主治:内外二障及烂眼。
-
水蛇头
水蛇头为病名。指疔之一。又名水蛇头疔,有明亮黄色水疱者,治宜挑破去其恶水。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4.用白萝卜一段,挖孔入雄黄1g,蒸半熟套指,或取乌梅仁,嚼烂涂指敷之。即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肌腱炎。
-
缓唇汤
处方:紫地丁1两,金银花8钱,桔梗3钱,生甘草3钱,白果肉20枚,知母3钱。功能主治:疔发于唇。用法用量:水煎服。已溃者,加当归。摘录:《治疔汇要》卷下
-
取疔散
《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验》:方名:取疔散组成:雄黄1钱,硇砂1钱,蟾酥1钱,信石1钱,巴豆10粒,轻粉10彔。主治:疔疮。用法用量:上将疔四畔用针刺破,醋调涂敷。疔落后用长肉拔毒膏药贴之。
-
颧骨
2.经外奇穴名。指眼下腮上突出的颜面骨。《黄帝内经灵枢·五变》:“颧骨者,骨之本也。”出《针灸杂志》。位于面部颧骨之高点。主治山根疔、牙咬疗、地合疔。一般直刺0.1~
-
烟油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烟油膏组成:烟杆中烟油。主治:疔。用法用量:厚敷四周,留头不敷,少刻疔破出水而愈。如有红丝者,用烟油离丝3寸处敷之,丝即不走。
-
鲥鱼鳞
《*辞典》:鲥鱼鳞: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Sh Y L n来源:为鲱科动物鲥鱼的鳞片。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鲥鱼条。功能主治:治疔疮,汤火伤,腿疮,下疳。用法用量:外用:敷贴、香油熬涂或焙干研末调敷。然后将鱼鳞边略略揭起,用力急揭去,疔根便带出。(《救生苦海》白龙丹)⑥治血痣挑破血不止:鲥鱼鳞贴之。
-
挑疔散
《医方考》卷六:方名:挑疔散组成:紫草、雄黄、巴豆各等分。用法用量:有痘疔、痘母者,用针挑破,以此药少许着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油胭脂调用。各家论述:紫草解毒利窍,雄黄解毒利气,巴豆化毒拔疔,乃挑疔之捷剂也。
-
黑疔
①系指牙龈生有黑色疔疮之病证。本病多由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薰蒸而成。也可外吹清咽利喉散。参见牙疔条。《外科正宗》卷四:“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多由火毒上炎致疔生于耳内。治宜解毒泻火,方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肝疔
肝疔病名。疔之生于肝经经穴部位而色青者。又名紫靥疔。《外科启玄》卷二:“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部位,足之大趾端,胁肋之次,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有火光感,口苦胁痛,小便难,面青,宜用小柴胡汤内加托里解毒之剂。”
-
四圣挑疔丹
《同寿录》卷三:组成:珍珠14粒,豌豆49粒(烧存性),乱发2钱(酒洗净,烧存性),干胭脂不拘多少。主治:痘疔。用法用量:点疔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化疔漏芦汤
处方:漏芦钱半,白蔹1钱,黄芩1钱,连翘1钱,犀角1钱,赤芍1钱,桔梗1钱,甘草8分(生)。功能主治:鼻内生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外科医镜》
-
印堂疔
眉心疔又名印堂疔、眉心疽、面风毒、印堂疽。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三。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治法见疔疮;若毒初色暗根平,肿硬疼痛,无脓黑陷者同疽,治同百会疽。
-
印堂疽
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三。眉心疔又名印堂疔、眉心疽、面风毒、印堂疽。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治法见疔疮;若毒初色暗根平,肿硬疼痛,无脓黑陷者同疽,治同百会疽。
-
面风毒
面风毒病名。即眉心疔。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详眉心疔条。
-
外科入门
《中国医学入门丛书》为丛书名。计有《诊脉入门》、《辨舌入门》、《药性入门》、《汤头入门》、《内经入门》、《金匮入门》、《伤寒入门》、《温病入门》、《女科入门》、《产科入门》、《幼科入门》、《痘科入门》、《外科入门》(附《疔科入门》)、《伤科入门》、《眼科入门》、《喉科入门》共十六种,内容浅近易懂。
-
虾蟆肝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虾蟆条。功能主治:治蛇咬伤、白屑疮、疔疮。附方:①治蛇螫人,牙折入肉中,痛不可堪:以虾蟆肝敷上。(《补缺肘后方》)②治小儿白屑疮:虾蟆肝十个,烧存性研末,加梅片三分,和麻油拌匀,敷患处。(福州台江区(险方汇集》)③治疔疮:虾蟆肝贴疔上。(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摘录:《*辞典》
-
中国医学入门丛书
计有《诊脉入门》、《辨舌入门》、《药性入门》、《汤头入门》、《内经入门》、《金匮入门》、《伤寒入门》、《温病入门》、《女科入门》、《产科入门》、《幼科入门》、《痘科入门》、《外科入门》(附《疔科入门》)、《伤科入门》、《眼科入门》、《喉科入门》共十六种,内容浅近易懂。
-
针烙法
针烙法医疗技术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其方法与适应症各有不同。其一为切开排脓,用于深部脓肿,或慢性脓肿之排脓不畅者,或痈肿皮厚小口,脓水出之不快者,或疖肿皮薄内溃成脓者。其二用于消肿,凡鱼口便毒、横痃冷疔等不溃不消之顽证,针之以引毒外出。此法不宜用于治疗红肿热痛之急症。
-
手掌后臂间穴
概述:手掌后臂间穴即臂间。《备急千金要方》:“丁(疔)肿,灸掌后横纹后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掌后臂间穴。位置:位于掌后横纹正中直上五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能主治:主治疔肿。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疔疽
疔疽病名。系指鼻下及两腮焮肿生疮。因其症似疔形如无头疽故名。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火毒蕴结而发。证见初起时局部焮肿,疼痛剧烈难忍,质硬如钉着骨不移,严重者全身寒热,口噤如痉状,或恶心呕吐,烦躁谵语,易发邪毒内攻,以致昏迷不省人事者。治参疔疮,不可妄用刀针。
-
疮
皮肤感染与肌肤创伤等之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五常政大论》:“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外科启玄》卷一:“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②泛指皮肉外伤而言。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一止大概而言是也。”
-
白英散
处方:白英1钱(根茎叶并烧为霜),胡椒(烧为霜)3分,丁子3分(烧为霜)。功能主治:痈疔及诸热毒肿。用法用量:每服6分,温酒饮下。摘录:《名家方选》
-
足面疔
足面疔病名。生于脚背部之疔疖。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二。证见其状如粟米样,微肿痛痒,尤以痒为甚,宜速隔蒜灸之多效。
-
吸烟散
《续名家方选》:组成:辰砂1钱,硫黄1钱,甘松1钱,木香1钱,石膏2钱,沉香2钱,赤石脂2钱,生地黄2钱,当归2钱,明矾3钱,樟脑3钱,杉梢叶灰3钱,茶1钱。主治:霉疮结毒,淋疾痔疾,脱肛疥疮,风毒痈疔。用法用量:渍麻油,点火吸油烟。制备方法:上为末,盛纸袋,为7帖。用药禁忌:勿含口中,恐损齿舌。
-
胜金锭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名:胜金锭组成:人言、雄黄、硇砂、轻粉、麝香。主治:火疔,气疔。用法用量:用羊骨针拨开疮口,放药在内,用膏药贴之,仍用蟾酥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黄蜡熔化,和药成膏子,水浸少时取出,同时捏饼子,如钱眼大。
-
蚤休散
《青囊全集》卷下:方名:蚤休散组成:蚤休(即血山7兜)、飞天蜈蚣(草名红马鞭草,覆地形似蜈蚣者)、鲜水晶花苗、并(木兜)(均收存阴干听用)。功效:取汗解表。主治:一切恶疔。用法用量:水煎服。《药奁启秘》:方名:蚤休散组成:蚤休不拘多少(晒干,研末)。主治:疔疮肿疼。用法用量:上药用菊花露同蜜调敷。
-
牙咬
牙咬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杂志》。位于面部、颧骨后下缘凹陷与下颌角连线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眉燕疔。一般直刺0.2~0.3寸。
-
耳后静脉三条
耳后静脉三条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耳壳背面三条静脉处。主治目疔、目赤痛等。一般用针挑刺出血。
-
无应
无应为证名,出自《疡医准绳》卷二。疔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应候为疮疡诊法。出《外科启玄》卷二。即疔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疔疮有应候者易治;
-
内经入门
《中国医学入门丛书》为书名。计有《诊脉入门》、《辨舌入门》、《药性入门》、《汤头入门》、《内经入门》、《金匮入门》、《伤寒入门》、《温病入门》、《女科入门》、《产科入门》、《幼科入门》、《痘科入门》、《外科入门》(附《疔科入门》)、《伤科入门》、《眼科入门》、《喉科入门》共十六种,内容浅近易懂。
-
气疔
气疔为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疔疮的一种。因恼怒而生,其形或大或小,疔色白有疱。治法参疔疮,加疏肝解郁之品。忌气恼。
-
目内有丁
目内有丁为病名。丁亦作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肝之外候也。脏腑热盛,热乘于腑,气冲于目,热气结聚,而目内变生,状如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