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黄饮子
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为证治要点。石菖蒲有促进学习、记忆的能力,对东莨菪碱造成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不良以及乙醇引起的记忆再现缺失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所含α细辛醚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具有与氯丙嗪和利血平相似的安定、镇静作用,同时具有抗惊厥作用。同时肉桂还有利胆作用。
-
地黄饮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之地黄饮:处方: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30克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15克制法:上药锉碎。并蛴螬同煎至3升半,去滓,空心、食前分6次温服。
-
瘫痪病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半身不遂的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半肢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瘫痪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半身不遂的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饮子
饮子方剂学名词。指不规定饮服时间的汤剂。可频频呷饮代茶,亦可冷服。如《千金要方》的芦根饮子,《宣明论方》的地黄饮子等。
-
失声
概述:失声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因外邪乘肺,闭塞气道所致。治宜宣肺散邪为主,用三拗汤、桑杏汤等方。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
-
肾痿
痿证之一。肾痿的病因病机: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滋阴补髓汤、金刚丸、牛膝丸等方。
-
骨痿
亦称肾痿。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治宜滋阴清热,补肾填精,用虎潜丸、地黄饮子、滋阴补髓汤、金刚丸、牛膝丸等方。
-
风厥
是指风毒突致,扰乱气血,阴阳乖戾,阳气欲脱,以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肢厥脉微,皮肤瘙痒,神志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风厥的病因病机:肝气化风所致厥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张氏医通·厥》:“风厥者,手足搐搦,汗出而烦热不解也。”
-
口不能言
口不能言为症状名,指语言发生困难。《万病回春·中风》:“中经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为在中也。”《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语言謇涩…皆由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夹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謇涩,故亦不能言。”治宜养营汤、解语丹、涤痰汤、地黄饮子等方。
-
风瘙痒·血虚风燥证
定义:风瘙痒·血虚风燥证(winditching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肤干燥瘙痒,抓痕遍体,皮肤肥厚,迭起细薄鳞屑,或呈苔藓样变,伴面色无华,头昏目眩,心悸失眠,夜寐不安,或大便燥结,舌质淡,苔薄,脉细或弱为常见症的风瘙痒证候。
-
血风疮
又称“粟疮”。血风疮的病因:血风疮由于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病久风邪郁于肌肤,则耗血生火,瘙痒倍增,破流血水,心烦不寐,咽干不渴,大便燥结。血风疮的治疗:治疗血风疮初期可服消风散,若日久血虚风燥服地黄饮子。可外用雄黄解毒散水煎熏洗,再搽黄连膏或润肌膏。详见湿疮条。
-
和血益气汤
《兰室秘藏》卷上:和血益气汤:别名:地黄饮子(《东垣试效方》卷三)。处方:柴胡炙草生甘草麻黄根各0.9克酒当归梢1.2克酒知母酒汉肪己羌活各15克酒生地黄2.1克升麻3克杏仁桃仁各6个红花少许酒黄连2.4克石膏1.8克酒黄柏3克制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功能主治:治口干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水2钟,煎1钟,食远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