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逆
血逆为病证名。《医学入门》卷五:“坠堕闪挫,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下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陈汤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指呕吐食物混杂血液。《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下满,食入即呕,血随食出,名曰血呕。
-
血厥
概述:血厥:1.郁冒;是指失血过多,神明失养或血随气升,上冲清窍所致的厥证。治法:活血顺气。平肝降逆,理气通瘀。血厥虚证的症状:常因失血过多所致,患者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女子逆经
女子逆经为病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女子逆经之证,乃血逆上行,冲灌瞳人,所致满眼赤涩。”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室女经闭成劳
室女经闭成劳病证名。未婚女子,由于忧思积虑,损伤心脾气血,以致经闭不通,常可出现诸虚劳损症状。如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败,经水先闭;脾虚则食少,肺阴虚而咳嗽,继之肾肝失养,发为多怒而毛发枯焦,筋骨痿弱等。治当益阴血,制虚火,切忌用凉血行血之药。宜先用柏子仁丸、泽兰叶汤等,并随兼证而作相应加减。
-
倾
引伸指人体正气不固。参“倾移”。《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调经论》:“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素问·评热病论》:“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
女子逆经赤涩
女子逆经赤涩为病证名,出自清·佚名《眼科易知》,即室女逆经。《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类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女人血气逆流
即室女逆经,指女子(本应指未婚者)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经从上逆
经从上逆病证名。指经期血从上逆,出现口鼻出血证状。曾鼎《妇科指归》:“经来时,忽从口鼻出者,因多食椒姜热极,火升血逆而上。治宜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参见逆经条。
-
柏叶汤
《金匮要略》卷中:柏叶汤:处方:柏叶9克干姜9克艾3克功能主治:治吐血不止者。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500毫升,取马通汁100毫升,合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薤白2寸,细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1日3次。《医方简义》卷三:方名:柏叶汤组成:侧柏叶2钱,生地1两,炒蕲艾5分。
-
返魂汤
《简明医彀》卷三:返魂汤:处方:当归(酒洗)、川芎、肉桂、干姜(炮)、赤芍药、甘草、黑豆(炒、去壳)、紫苏各等分。功能主治:妇人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者。流注,加独活;摘录:《医学入门》卷八《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名:返魂汤别名:姜盐饮、姜盐汤组成:盐1分,生姜(洗,切)1两。
-
活血四物汤
《医学入门》卷八:活血四物汤:处方:当归1钱半,川芎1钱半,芍药1钱半,生地1钱半,桃仁9个,红花1钱,苏木8分,连翘6分,黄连6分,防风6分,甘草6分。主治:跌扑伤筋,血气凝滞腰痛。加减:如痛甚者,加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钱,外用酒糟、葱、姜捣烂,炒热罨之;
-
降气制肝汤
处方:白芍1钱5分,当归7分,前胡6分,厚朴6分,陈皮6分,桂3分,苏子1钱,萝卜子1钱,甘草5分,桑皮5分。功能主治:大怒之后,血逆妄吐。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大枣2个,煎服。摘录:《方症会要》卷一
-
开迷散
处方:当归3克白术(炒)3克白芍药3克柴胡2.4克白茯苓2.4克甘草(炙)2.1克桃仁4.5克苏木3克远志(泡,去骨)4.5克生地黄4.5克制法:上药锉研。功能主治:治妇人血逆心包而作癫狂,歌唱无时,踰垣上屋者。用法用量:加生姜,用水煎服。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
莲花
《*辞典》:莲花: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Li nHuā别名:菡萏(《诗经》),荷花(《毛诗传》),水花(崔豹《古今注》)。化学成份:花含槲皮素、木犀草素、异槲皮甙、木犀草素葡萄糖甙、山柰酚、山柰酚-3-半乳糖葡萄糖甙、山柰酚-3-二葡萄糖甙等多种黄酮类。②《日用本草》:涩精气。⑥《山东中药》:活血祛瘀。
-
栀连四物汤
《医林纂要》卷八:方名:栀连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黄连2钱,栀子2钱。主治:挟暑挟热而经阻,或因怒伤经,血少目暗,或经期伤热,及郁怒气逆,相火并作,血逆上出者。
-
气病及血
气病及血为病机。指先发气病,然后累及于血的传变趋势。由于气的功能失常而影响及血,导致血虚、瘀血或出血。参见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失去互相协调作用的病机。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二和丹
二和丹为《杂病源流犀炷·脏腑门》卷四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杜先生方之来复丹。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胃气将绝,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治荣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
-
正一丹
概述:正一丹为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杜先生方记载的来复丹的别名。别名:正一丹、养正丹、黑锡丹、二和丹。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胃气将绝,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
-
血蛊
血蛊为病证名。因跌仆坠堕误行补涩所致。《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判、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单腹胀者为血臌。”治疗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湿,可用消瘀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加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等。如内热目黄,皮肤黄,治疗宜用茵陈汤合化瘀汤。
-
沉香万应丸
处方:沉香(另研)、没药(细研)、茯苓(去粗皮)、川芎、当归(去芦)、官桂(去皮)、白术、白芷、白薇、玄胡索、牡丹皮、赤石脂、藁本(去芦头)、赤芍药。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钱10丸。妇人妊娠伤寒,身浮肿大者,以麻黄汤送下;或难产,或血逆血运,以当归汤送下;恶物不行,以红花汤送下;
-
加减胶艾汤
处方:阿胶(炒成珠)1钱,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药(炒)1钱,地榆1钱,艾叶(炒)5分,甘草5分。功能主治:胎动漏血。用法用量:水煎,饥服。胎漏血多,起于气恼血逆火动之故,可加炒黄芩、炒香附、炒砂仁,研细同煎;气虚,加人参、黄耆之类;如伤堕多次,受孕后便宜服千金紫苏饮,及前加减法、汤丸相间,庶免再堕。
-
室女逆经
室女逆经病名。亦称女子逆经,女子涩经赤涩,女子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本病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可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相当于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
-
气血失调
气血失调为病机,是指气与血失去相互协调平衡的病理变化。人若有病,气病可影响血病,血病可影响气病。如气滞可致血瘀,血滞亦可致气滞,出现疼痛、血瘀等症;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秦椒剪红丸
《成方便读》卷四:方名:秦椒剪红丸组成:秦椒、大黄、三棱、莪术、干漆、木香、槟榔、贯众、雄黄。虫膈与血膈两端,皆饮食不下,皆有痛处,但虫则作止无常,攻动不一,或饥则盛,而稍得食则缓,血则口中自觉有血腥气,时作呃逆;方中行气破血之药,居其大半,而以杀虫之药辅之,用神曲糊丸者,助脾而复其健运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