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少阴
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臂厥
是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臂厥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类经·十二经病》:“瞀,木痛不仁也。
-
臂少阴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少阴脉:循筋廉,出臑内下廉,出腋。其病:胁痛。手少阴为手少阴心经的简称。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
-
少海
少海穴主治心痛、臂麻酸痛、手颤、健忘、暴喑、肘臂伸屈不利、瘰疬、腋胁痛。少海主要用于心神及手少阴心经疾患:如头痛、目眩、健忘、心痛、精神病、胁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项强、臂麻、肘挛、手颤、腋下肿痛、瘰疬等。少海配天井,治瘰疬。针刺少海配神门,可使注射肾上腺素动物减慢的心率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
手少阴标本
手少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马莳注:“手少阴心经之本,在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标在背之心俞穴。”标在背俞,即心俞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导赤各半汤
功能主治:《伤寒六书》卷三方之导赤各半汤主治伤寒经证,心下不硬,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身无寒热,热传手少阴心,心火上而逼肺,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唇赤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用法用量:导赤泻心汤(《张氏医通》卷十三)、导赤泻心各半汤(《寒温条辨》卷五)。
-
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十五络穴的作用:络穴,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
-
络穴
概述:络穴为经穴分类名。后《类经图翼》加入胃之大络虚里而为十六络穴。络穴表: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
六经标本
六经标本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十二经别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卒心痛
《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医学入门》卷五:“热痛内因酒食积热,痰郁发厥,手足虽冷,而身热甚,则烦躁吐逆,额汗。古玄金散、三味川楝散、莎芎散。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手足温暖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
-
十一脉
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
-
茯苓补心汤
主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治吐血、衄血、便血并妇人下血过多致虚热者。《三因》卷八:方名:茯苓补心汤组成:白茯苓3分,人参3分,前胡3分,半夏(汤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紫苏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干姜半两,当归1两3分,白芍药2两,熟地黄1两半。
-
心小肠俱虚
心小肠俱虚为病证名。指心与小肠两经俱虚。《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小肠俱虚也。”心虚则少气畏寒而肢厥,小肠虚则分清别浊功能失常而洞泄肠澼。治以补中益气为主。
-
心小肠俱实
指心与小肠两经实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若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临床除上述见证外,尚可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治宜通腑泄热,或兼导赤清心。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手少阴之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脑
概述:脑:1.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位于颅腔,下通脊髓,由髓汇聚而成,为神明汇聚之所,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前脑包括大脑半球、嗅脑与间脑;
-
目
为视觉器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经“至目锐眦”,支者“至目内眦”,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经“连目系”;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
-
厥头痛
头痛因手经气冲逆所致,名为厥心痛。《灵枢·厥病》:“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由上可知,厥头痛可有不同的兼症,可以判析其属于何经之逆乱,而确立治法。
-
辰砂散
《苏沈良方》卷二:辰砂散:别名:朱砂酸枣仁乳香散、灵苑辰砂散、灵苑丹处方:辰砂1两(须光明有墙壁者),酸枣仁(微炒)半两,乳香(光莹者)半两。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引《聚宝方》《普济方》卷三八四:辰砂散:处方:朱砂1两,郁金1两,全蝎1两,雄黄1两,僵蚕1两,白附子1两,甘草1两,脑子1钱,麝香1钱。
-
黄耆防风饮子
处方:蔓荆子半钱,黄芩半钱,炙甘草1钱,黄耆1钱,防风1钱,葛根1钱半,细辛2分。功能主治:眼棱紧急,以致倒睫卷毛,损睛生翳,及上下睑眦赤烂羞涩难开,眵泪稠粘。各家论述:方以蔓荆子、细辛为君,除手太阳、手少阴之邪,肝为二经之母,子母平安,此实则泻其子也;黄芩疗湿热,去目中赤肿,为之使也。
-
解表消毒饮
处方:黄耆(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拌炒,下部盐水炒)1钱半,葛根5分,升麻5分,赤芍药5分,玄参5分,牛蒡子(炒研)5分,麻黄(去根节)5分,甘草5分,连翘1钱。足少阴,加独活7分;足太阴,加苍术7分;足厥阴,加柴胡、青皮各5分;手太阳,加藁本5分;足太阳,加羌活7分;手阳明,加白芷5分;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出自《灵枢-口问》。杨上善:“手足六阳及手少阴、足厥阴等诸脉凑目,故曰宗脉所聚。”又张景岳:“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二说可互参。
-
银花解毒方
《治疔汇要》卷上:方名:银花解毒方组成:玄参2两,甘草2钱,金银花2两,生地1两,当归1两,紫花地丁5钱,贝母2钱。主治:手心疔。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二经,湿火之毒,外形虽小,内毒有余,疮色明亮。用法用量:水煎服。
-
曲折
曲折即曲节,少海之别名。见《东医宝鉴》。少海为经穴名(ShàohǎiHT3)。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如头痛、目眩、健忘、心痛、精神病、胁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项强、臂麻、肘挛、手颤、腋下肿痛、瘰疬等。本穴配阴市、后溪、扶突治心疼手颤;一般直刺0.5~不宜直接灸。
-
血汗
概述:血汗(bloodysweating)为病证名。又名红汗、汗血、肌衄。《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血汗的治疗: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
-
心中风
指风邪入中于心经而致的病证。《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
心虚证
心虚证为证候名。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心实热
心实热为病证名。指心经实热。《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治宜清心泻火。
-
元神之府
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支膈
支膈为证名,指胸膈阻塞不适感。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类经·十五别络病刺》:“手少阴之络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别走手太阳者也。此经入心下膈,故邪实则支膈,谓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
白喉条辨
《白喉条辨》为喉科专著。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作者原撰有《白喉订正论》1卷,未刊行;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参酌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内容比较系统。建国后有排印本。
-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的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
小肠虚寒
小肠虚寒为病机。指阳气不足,小肠受盛化物功能低下,虚寒内生,清浊不分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肠鸣泄泻、少腹隐痛喜按,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治宜温通小肠,方用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心虚则少气畏寒而肢厥,小肠虚则分清别浊功能失常而洞泄肠澼。
-
锐冲
锐冲即锐中,神门之别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③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
丙丁
丙丁为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
经如
经如即经始。少冲为经穴名(ShàochōngHT9)。此为手少阴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端之冲要处,故名。如心痛、心悸、胸胁痛、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中风昏迷、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本穴配大陵治心悸、心烦、胸满;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上热衄血
上热衄血为病证名,指膈以上蕴热所致的衄血。亦可由肾经虚火,浮游上行所致,兼见腰痛、项背痛、头昏、足厥冷等症,宜用止衄散(生地、白芍、黄芪、赤苓、当归、阿胶)去黄芪,加骨碎补、怀牛膝、续断、玄参、葛根,续用地黄汤加天冬、阿胶、五味子之类以滋补肾阴(见《血证论·鼻衄》)。阳络指在上或属表的络脉而言。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脉绝
脉绝病名。血脉枯涩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参见脉极条。
-
交正
交正为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如寒热、头痛、目眩、项强、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等。配神门治神志病;—般直刺0.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正常人支正穴可显著提高背部皮肤痛阈。
-
头髓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季冬痹
季冬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二月之时,故名之曰季冬痹也。”详手少阴经筋病候条。
-
红汗
概述:红汗:1.鼻衄;又名汗血、肌衄。症状:《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辨证论治: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产后血汗,宜猬皮散。
-
核核
核核真诚可信之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手少阴核核然。”
-
汗血
《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辨证论治: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
-
风惊邪
由体虚风邪伤于心经所见乍惊乍喜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茯神丸、地黄煎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