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为内科论著。又名《内外伤辨》。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
木香化滞汤
功能主治:《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方之木香化滞汤主治郁怒食滞,结于中脘,腹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六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木香化滞汤:组成:木香7分,槟榔1钱,人参1钱,陈皮1钱,泽泻1钱,黄连1钱,白术1钱半,枳壳1钱半(麸炒),厚朴1钱半(姜制),白芍药1钱半,茯苓1钱半。
-
木香枳术丸
概述:木香枳术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木香枳实(麸炒,去瓤)各30克白术60克制法:上药为末,荷叶裹饭捣为丸,梧桐子大。治食积气滞,胸闷腹胀,饮食乏味。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东垣试效方》卷一方之木香枳术丸:组成:木香1两半,枳实1两,白术2两,干姜3钱,陈皮1两,炒曲1钱,人参3钱。
-
三黄枳术丸
概述:三黄枳术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黄芩60克黄连(酒洗)大黄(湿纸裹煨)神曲(炒)橘皮白术各30克枳实(麸炒)15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功能主治:《保婴撮要》卷九方之三黄枳术丸主治伤肉湿面辛辣味厚之物,致填塞闷乱不快。制备方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
三棱消积丸
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下《育婴秘诀》卷四方之三棱消积丸:方名:三棱消积丸组成:三棱(煨)、莪术(煨)、半夏曲、枳实(麸炒)、黄连、吴茱萸(水拌炒)、陈皮、青皮、木香、槟榔、厚朴(姜汁炒)、川楝子肉、小茴各等分。香附调气解郁,治积之由来;延胡活血通经,治积之成就;木香调中气以解郁;
-
上二黄丸
概述:上二黄丸为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下。处方:甘草二钱,升麻、柴胡各三钱,黄连(酒洗)一两,黄芩二两(一方加枳实五钱)。黄芩60克黄连(去须,酒浸)30克升麻柴胡各9克甘草6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开水浸,蒸饼为丸,绿豆大。功能主治:主治伤热伤食,兀兀欲吐,烦乱不安。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方
-
升阳补气汤
概述:升阳补气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普济方》卷三九一方之升阳补气汤:组成:防风根3钱,羌活1两半,柴胡1钱,甘草3分,荆子半两,升麻半两,葛根半两,独活3分,黄耆半两,人参3分,当归身3分(酒浸),陈皮3分,黄柏3分(酒浸),生地黄3分(酒洗),地骨皮半两。
-
升阳顺气汤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附注:《杂病源流犀烛》亦有本方,但多牡丹皮,治脱营失精。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上《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方之升阳顺气汤:组成:黄耆2钱,人参1钱,半夏1钱,神曲7分半,当归5分,草蔻仁5分,陈皮5分,丹皮5分,升麻5分,柴胡5分,黄柏2分半,炙草2分半,半姜3片。
-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行令,湿热少退,体重节肿,口苦咽于,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丹皮、生地祛血中伏火,则阳明燥金不受伤,而水谷之气自能生律液以和营卫,月事必自通矣。
-
朱砂凉膈丸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活人心统》卷一方之朱砂凉膈丸:组成:川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天花粉、滑石、薄荷各等分。
-
曲麦枳术丸
用于脾虚停滞,脘腹痞满,倒饱嘈杂,不思饮食。3.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方之曲麦枳术丸:组成:炒神曲、炒麦芽、枳实各一两,白术二两。功效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曲麦枳术丸功在开胃健脾,消食化滞。主治气滞胸满,饮食不消,肚腹膨胀,两胁刺痛。
-
木香导滞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木香导滞丸:组成:大黄192两,黄柏20两,黑丑(炒)64两,青皮(炒)20两,厚朴(炙)16两,槟榔20两,枳壳(炒)32两,砂仁4两,三棱(炒)16两,莪术(炙)32两,神曲(炒)16两,当归16两,橘皮48两,香附(炙)16两,黄芩32两,山楂(炒)48两,木香16两。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麦冬清肺饮
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分作二服,水煎,食后服。功能主治:《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之麦冬清肺饮主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麦冬清肺饮:方名:麦冬清肺饮组成:牛子(炒)、石膏、马兜铃各等分。功能主治:《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麦冬清肺饮主治麻疹咳嗽出血,或呛哽食。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人参清镇汤
概述:人参清镇汤为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处方:柴胡、人参各一两五钱,生黄芪、半夏、炙甘草各七钱五分,青黛六钱,天门冬(去心)三钱,陈皮(去白)、五味子(去核)各二钱。制法:为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后温白汤送下。功能主治:治痰热咳喘痰多。
-
内外伤辨
《内外伤辨》即《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
血虚发热
概述:血虚发热:1.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证治汇补·发热》:“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治法用四物汤补阴血,而以炙干姜之苦温从治,收其浮散之阳,使归依于阴。”
-
东垣十书
《东垣十书》为医学丛书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医经溯洄集》、《外科精义》等7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现存多种明刻本,十几种清刻本,还有日本刻本和石印本。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手足烦热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手心热
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
手热
手热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手背热
《内外伤辨惑论·辨手心手背》;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木郁达之
木郁达之为治疗学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内外伤辨惑论》认为是肺金抑遏肝木。木郁,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症见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苔薄脉弦,用疏肝解郁如逍遥散之类治疗。
-
肌热
指肌表有发热感觉。《景岳全书·伤寒典》:“阳明经病,为身热,目疼,鼻干,不眠,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为此证。”《证治准绳·杂病》:“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为血虚发热,症似白虎,唯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必危,宜当归二钱,黄芪一两。”
-
寒中
2.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病因病机:由于暴中寒邪所致。症状:《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见《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及《内外伤辨惑论》等。病因病机: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传变而成。症状:症见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
-
拂拂发热
拂拂发热证名。即翕翕发热。《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翕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详见该条。
-
门冬清肺饮
附注:门冬清肺汤(《痘疹心法》卷二十)、麦门冬清肺汤(《痘疹全书》卷下)、麦冬清肺饮(《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广嗣纪要》方之门冬清肺饮:方名:门冬清肺饮组成:大冬1钱,麦冬1钱,桑白皮5分(蜜炙),杏仁5分(去皮尖),黄芩5分,五味子5分,阿胶5分,桔梗5分,甘草5分,苏叶5分,乌梅肉半个。
-
恶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证见胸腹痞满,恶心咽酸,噫败卵臭,恶食,头痛,发热恶寒而身不痛。轻则消导,重则吐下(《医碥》卷二)。虚者乃因脾胃气虚,兼见身体倦怠,面色萎黄诸证,用异功散,大剂参术以健脾和中。有伤食恶者,宜消化以助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