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脏
中脏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滋润汤
《证治汇补》卷一:方名:滋润汤组成:当归2钱,杏仁1钱半,桃仁、橘红、枳壳、厚朴1钱,苏子1钱,牛膝1钱半。《寿世保元》卷二:方名:滋润汤组成:当归2钱,生地黄2钱,枳壳(去瓤)2钱,厚朴(姜炒)2钱,槟榔2钱,大黄2钱,火麻仁2钱,杏仁(去皮)2钱,羌活7分,红花3分。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温服。
-
邪气藏府病形
《邪气藏府病形》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文着重邪中脏腑和病形问题的讨论,故名。内容讨论了邪气中人的部位,有中阴、中阳、中脏、中腑的不同区别。并指出进行诊察时,应色、脉、尺肤三者合参,不可偏执。接着叙述了缓、急、大、小、滑、涩六种脉象与五脏病证的关系,和六腑病证及取穴、针刺的大法。
-
脐风·邪毒中脏证
脐风·邪毒中脏证(tetanusneonatorumwithsyndromeofpathogenictoxinattackingzang-viscera)是指邪毒深入,内陷中脏,以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频繁抽搐,脐突肚紧,二便不通,身热汗出,痰涌气促,舌暗红,苔薄,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脐风证候。
-
血虚腹痛
阴虚阳旺者,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等方。《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风中府
风中府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荡阴救命汤
处方:人参1两,白术3两,熟地3两,肉桂1钱,附子3钱,山茱萸3钱,茯神3钱。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且肾中水火原不相离,用桂、附火热之药以回阳,未免肾中干燥,与其回阳之后,又补肾水以济阳,何如于用补火之时,而先为防微之为得哉。
-
加减牛黄清心丸
处方:人参、茯神、麦冬、山药、胆星、白术、雄黄、甘草、犀角、朱砂、牛黄、冰片、麝香、金箔、羚羊角。功能主治:中风。由于痰气逆冲,心主被障,神气昏瞀,不知人事,属中脏闭症者。用法用量:本方原名“加减牛黄清肺心汤”与剂型及治证不符,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改。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二
-
语言謇涩
语言謇涩亦称语言謇吃、口不能言。多因风邪乘袭,痰涎壅盛所致。《华氏中藏经·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万病回春·中风》:“其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謇涩,或瘫痪不伸,或舌强不语,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此皆中脏也。”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中腑
中腑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伤湿腹痛
伤湿腹痛为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蒋星墀
蒋星墀清代医家。江苏吴县人。初为痒生,后改习医。于相火之意多有心得,认为张景岳所言相火,是指相火静而守位时,而朱丹溪所言相火,是指相火动而燔灼时。因而撰《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一文予以论证。此外著有《升降出入说》、《寸口趺阳紧脉不同》、《中腑中脏辨》等论述,均被收入《吴医汇讲》中。
-
阴阳两救汤
概述:阴阳两救汤为方剂名,出自《医醇賸义》卷一方。熟地24克附子9克人参6克菟丝子24克(盐水炒)构杞12克茯神6克远志3克(甘草水炒)干河车9克(切)炮姜炭3克功能主治:治中风中脏虚证,四肢懈散,昏不知人,遗尿鼾睡。用法用量:水煎浓汁,频饮。
-
中风·中脏腑
中风·中脏腑(apoplexyinvolvingzangandfu-viscera)是指病在脏腑,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语,多有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证候。分中腑、中脏。
-
肾绝
五脏绝候之一。①肾气绝出现的危重脉证。《中脏经》卷上:“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溲便遗失,狂言;《脉经》卷四:“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②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遗尿面黑者,肾绝也。”
-
风气腹痛
风气腹痛为病证名。寒热,脉浮者,宜防风汤;《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参术桂附加熟地汤
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附子2钱,肉桂2钱,熟地5钱。功能主治:严冬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