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际
毛际(monspubis)为体表部位。又称阴阜。是指妇女前阴隆起的长有阴毛的脂肪垫。(毛际是指男女生殖器前阴上方的阴毛边际。)《黄帝内经素间·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
-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
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
-
足少阳
概述:足少阳:1.足少阳胆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伤湿腹痛
伤湿腹痛为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胁
胁为人体部位名。腋以下至肋骨尽处的统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伤暑腹痛
伤暑腹痛为病证名。《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胆足少阳之脉
胆足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膀胱气
①指小腹肿痛而不得小便的病证。见《普济本事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膀胱气,膀胱经病也。宜五苓散加茴香、葱白、盐。宜随用硼砂丸。”《奇效良方·疝门》:“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肠气、蟠肠气…或谓疝病之由膀胱经得病者,名为膀胱气,可用“毛际上小腹作痛”的症候(见《医碥·疝》)。
-
宣毒散
附注: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 拔毒散。主治:丈夫阴气盛,阳气微弱,风寒之气乘虚而客于肾经,阴囊湿痒而微热,或但痒而不湿,或在阴根并毛际痒,或湿而不痒,或无汗者,谓之毒气不泄;《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方名:宣毒散组成: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研)1分,牵牛子1两(半生半炒)。
-
栀桃枳楂散
《医学入门》卷六:方名:栀桃枳楂散组成:山栀、桃仁、枳核、山楂各等分。主治:阳明湿热传入太阳,恶寒发热,小腹连毛际间闷痛不可忍。用法用量:于砂钵内入姜汁,用水烫起,煎,热服。加减:加吴萸,治食积与瘀血成痛,及冷热不调疝气。制备方法:上为末。
-
血虚腹痛
阴虚阳旺者,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等方。《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小腹
小腹又称少腹,指下腹的中部,即脐下至耻骨毛际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
-
阴虱疮
概述:阴虱疮为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又名八脚虫疮。病因病机:因患处皮肤不洁,阴虱寄生所致。症状:生于前阴毛际,初起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破感染成疮,中含紫点。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或搽银杏无忧散。
-
足厥阴经别
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足背从足厥阴经脉分出,上行到外阴部,与足少阳经别相合而并行,构成六合中的第二合。《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语译】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
伤食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
-
气虚腹痛
气虚腹痛为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风气腹痛
风气腹痛为病证名。寒热,脉浮者,宜防风汤;《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之简称。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八脚虫疮
八脚虫疮为病名,即阴虱疮。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因患处皮肤不洁,阴虱寄生所致。生于前阴毛际,初起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破感染成疮,中含紫点。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或搽银杏无忧散。
-
虫积腹痛
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虫痛为病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