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熄风
熄风为平熄内风的治法。内风主要表现为眩晕、震颤、发热、抽搐、小儿惊风和癫痫等病症,治分滋阴熄风、平肝熄风、泻火熄风、和血熄风等。熄风为治风法之一。指平息内风的治疗方法。即治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内风可见眩晕、震颤、筋惕肉瞤、抽搐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
-
中经络
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治法:祛风、养血、通络。选穴: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
经行瘾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故本病风疹块及皮肤瘙痒此起彼伏。本方集疏风、养血、清热、祛湿于一方,而特以祛风见长,既可疏散风邪使之外出,又可渗利湿热自下而去,上疏下渗,内清外解,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用,使邪气得去,血脉和畅,瘙痒自止。
-
经行风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故本病风疹块及皮肤瘙痒此起彼伏。本方集疏风、养血、清热、祛湿于一方,而特以祛风见长,既可疏散风邪使之外出,又可渗利湿热自下而去,上疏下渗,内清外解,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用,使邪气得去,血脉和畅,瘙痒自止。
-
肝阳头痛
指肝阳上扰,以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肝阳头痛的针灸治疗:方一: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方义:旨在平肝。
-
颤证
疾病科属:内科疾病概述:颤证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治法方药1、主方: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干地黄、麦冬、沙参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枸杞子15克,龟板、鳖甲、白芍、牡蛎各30克,甘草6克。
-
抽搐
又称搐搦。刺灸法:治则:熄风定惊处方:百会印堂水沟合谷太冲方义:百会、印堂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水沟为止抽搐之要穴;随证配穴:发热—大椎、曲池,神昏—十宣、涌泉,痰盛—内关、丰隆,血虚—血海、足三里。电针法:选穴:内关四神聪合谷太冲神门方法:毫针刺后通脉冲电,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
风牵偏视·肝阳化风证
定义:风牵偏视·肝阳化风证(wind-inducedsquintwithpatternofliveryangtransformingintowind)是指肝阳化风,以黑睛突然偏斜不动,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为常见症的风牵偏视证候。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太冲、太溪、合谷、肝俞、肾俞。
-
平肝剂
平肝剂的定义:凡以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平熄肝风内动的作用,治疗阳亢风动的方剂,统称平肝剂。由于热极生风,邪热亢盛,又易伤津灼液,煎熬成痰,故常配清热、滋阴养血以及化痰之品以为辅助。大定风珠为滋阴熄风之剂,适用于温病后期,热灼真阴,虚风内动,手足瘈疭之证。
-
脉络通
脉络通的主要成份:郁金、人参、黄连、三七、安息香、檀香、琥珀、降香、甘松、木香、石菖蒲、丹参、麦冬、钩藤、黄芩、夏枯草、槐米、甘草、珍珠、冰片、朱砂、牛黄等。夏枯草、钩藤、槐米、黄芩、黄连平肝熄风,清热解毒;人参、麦冬补气养阴;(2)眩晕:症见头晕头痛,胸闷胁胀,心烦口苦,失眠多梦等症。
-
罗布麻降压片
罗布麻降压片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uobumaJiangyaPian处方:罗布麻370g夏枯草80g钩藤80g泽泻70g珍珠母50g牛膝50g山楂50g菊花50g制法:以上八味,珍珠母、泽泻、钩藤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诸药相合,共奏平肝潜阳,熄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2.因罗布麻含有强心甙,故不可与强心甙类药物配伍,以防发生强心甙中毒;
-
强脑抗痫灵
《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方名:强脑抗痫灵组成:丹参240g,何首乌150g,七叶一枝花150g,天麻240g,钩藤150g,蝉蜕90g,地龙90g,石菖蒲90g,牛黄1.5g,麝香1.5g,珍珠1.5g,竺黄9g,石决明(孔脊部分)90g。各家论述:方中丹参活血化瘀,以营养脑神经细胞;天麻、钩藤、蝉蜕、地龙祛风止痉,舒筋活络,抗惊厥;
-
绿风内障·阴虚阳亢证
定义:绿风内障·阴虚阳亢证(greenwindglaucoma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yanghyperactivity),阴虚阳亢,以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蒙,观灯火有红晕,眼珠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则心烦失眠。详见绿风内障条。
-
暂短性抽动障碍
常3岁后起病,4~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症状较轻,一般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抽动症状评估: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外,常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抽动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包括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对每一类抽动的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及对正常活动或行为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
-
抽动症
常3岁后起病,4~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症状较轻,一般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抽动症状评估: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外,常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抽动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包括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对每一类抽动的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及对正常活动或行为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
-
一过性抽动障碍
常3岁后起病,4~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症状较轻,一般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抽动症状评估: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外,常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抽动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包括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对每一类抽动的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及对正常活动或行为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
-
一过性抽动
常3岁后起病,4~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症状较轻,一般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抽动症状评估: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外,常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抽动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包括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对每一类抽动的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及对正常活动或行为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
-
前顶
前顶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瘈疭,高血压,鼻炎,眩晕,鼻渊,癫痫,颠顶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肿痛,中风,水肿,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头晕,目赤,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等。前顶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处。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沿皮刺0.5~
-
牛黄
游离胆红素:取本品粉末l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30ml,微温,放冷,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照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A),在45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70。精密量取上清液10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性味与归经:甘,凉。“目黄者曰黄疸。”
-
持续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概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抽动障碍的一般特征,可以有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的运动抽动,或仅仅出现发声抽动,而且症状累及广泛,除面部、颈项、肩部肌群外,常累及上下肢、躯干,症状发生频繁,并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氟哌啶醇(haloperon):氟哌啶醇口服有效率达75%~7天增加0.5~
-
窍阴
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吻合支及耳后动、静脉分支。足:足部;
-
Tourette 综合征
概述:Tourette综合征又称发生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delaTourette’s综合征,简称TS)。其他共存症状或共病的评估: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外,也常使用其他相关量表对共存的症状或共患的疾病进行评定,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SNAP-Ⅳ量表等。该药有效率达76%~7天增加0.5~
-
抽动障碍
5-HT假说依据是Tourette综合征患者色氨酸羟化酶活性低下。常3岁后起病,4~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症状较轻,一般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相关药品:多巴胺、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纳曲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氧、硫必利、可乐定、利培酮、肌苷、氯硝西泮、硝西泮、氯米帕明、氟西汀、舍曲林相关检查:色氨酸
-
抽动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Tourette综合征常共患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或情绪行为障碍,常见共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发育性学习障碍、品行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焦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睡眠障碍等。(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中使用比典型抗精神病药更为普遍,该类药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概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抽动障碍的一般特征,可以有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的运动抽动,或仅仅出现发声抽动,而且症状累及广泛,除面部、颈项、肩部肌群外,常累及上下肢、躯干,症状发生频繁,并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氟哌啶醇(haloperon):氟哌啶醇口服有效率达75%~7天增加0.5~
-
持续性运动抽动障碍
概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抽动障碍的一般特征,可以有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的运动抽动,或仅仅出现发声抽动,而且症状累及广泛,除面部、颈项、肩部肌群外,常累及上下肢、躯干,症状发生频繁,并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氟哌啶醇(haloperon):氟哌啶醇口服有效率达75%~7天增加0.5~
-
持续性发声抽动障碍
概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抽动障碍的一般特征,可以有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的运动抽动,或仅仅出现发声抽动,而且症状累及广泛,除面部、颈项、肩部肌群外,常累及上下肢、躯干,症状发生频繁,并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氟哌啶醇(haloperon):氟哌啶醇口服有效率达75%~7天增加0.5~
-
肝风
《太平圣惠方》治肝风筋脉拘挛,用羚羊角散。治疗方法:有平肝熄风、和血熄风、滋阴熄风、泻火熄风。症见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僵硬、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针灸常选泻太冲,补三阴交、脾俞、肝俞、膈俞为主,也可酌配阳陵泉、筋缩等穴。
-
绿风内障·风火攻目证
症状:绿风内障·风火攻目证发病急剧,患者头痛如劈,目珠胀硬欲脱,连及目眶,眼压升高,视力急降,抱 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诸药组方,共呈清热泻火,凉肝熄风,利窍明目之功。详见绿风内障条。
-
内风
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阴(血)虚风动:病机概要:阴(血)虚风动由阴亏血少,筋脉失养所致。
-
和血熄风
和血熄风为熄风法之一。针灸常选泻太冲,补三阴交、脾俞、肝俞、膈俞为主,也可酌配阳陵泉、筋缩等穴。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出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细等症。常用药物有白芍、生地、鸡子黄、天冬、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石决明、天麻等。
-
热痉
热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痉病之一。指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治宜清热熄风,用羚角钩藤汤。如壮热、大汗而烦渴、脉洪大者,宜清热保津,兼以熄风,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
-
滋阴熄风
滋阴熄风为熄风法之一。一般在热病晚期,真阴被灼,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神倦心慌,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等。针灸常选补太溪(或复溜)、三阴交,泻太冲为主,也可酌配阳陵泉、筋缩等穴。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治法。多由热邪久留,灼伤真阴。方如大定风珠。
-
蛇啮
严重者,面部失去表情,舌强不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抽搐,血压下降,粘汗无力,头项软瘫不能自由,最后瞳孔散大,晕厥而亡。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在伤口近心端处缚扎,以防毒素扩散,并用药筒拔法吸尽毒汁。用半边莲30克,车前草、白芷、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大蓟、白茅根各15克,蜈蚣、全蝎各4克。
-
时复目痒·血虚生风证
定义:时复目痒·血虚生风证(seasonaleyeitchingwithpatternofblooddeficiencygeneratingwind)是指血虚生风,以眼痒势轻,时作时止,白睛微显污红,面色少华或萎黄,舌淡,脉细为常见症的时复目痒证候。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弦细。治法:时复目痒·血虚生风证治宜补养肝血,熄风止痒。
-
小儿偏风
小儿偏风为病证名,又名偏风口噤。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证,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因脾胃气虚而风内动者,治宜培土熄风,用异功散加钩藤、桑枝;脾肺虚而外邪所乘者,用钩藤饮;津液不足者,治宜益胃生津,用白术散加减。
-
平熄内风剂
平熄内风剂(formulaforcalmingdowninternalwind)是指以重镇熄风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肝风内动等证的治风剂。
-
油风·血热生风证
定义:油风·血热生风证(alopeciaareatawithpatternofbloodheatgeneratingwind)是指血热生风,以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伴头部烘热,心烦,夜寐不宁,舌苔薄,脉弦为常见症的油风证候。肝郁化火则心烦易怒,急躁不安;治法:油风·血热生风证治宜凉血熄风,养阴护发。又名鬼舐头、油风毒、鬼薤刺、梅衣秃。
-
虚风
与“正风”相对,指时令所见的反向之风。《灵枢·论勇》:“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①见《婴童百问》。即慢惊风。②指血虚、阴虚内生的风证,亦称内风。症见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治宜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用大小定风珠、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等加减。
-
妊娠眼昏
妊娠眼昏病证名。指妊娠临月,忽然两眼视物不清,甚或失明的证候。多由孕后阴血亏虚,伏热在内,肝经热毒上攻于目所致。症状急骤,往往伴见头痛项肿,颈不能转侧等。治宜清热熄风,急以天门冬饮子治之。
-
麻证燥痒
麻证燥痒病证名。指麻疹后期全身燥痒。《麻证新书》:“麻证燥痒,乃是风邪外袭,皮肤燥裂之故。其证多在将收、收后时,因而得此燥痒,即用紫背浮萍加胆矾熏洗。”治宜滋阴活血熄风,可选用生地黄、白芍、菊花、蝉蜕、紫草等药。
-
惊风内钓啼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夫惊风内钓啼者,阴阳两证:阴者起于吐哯之后,胃气虚弱,精神昏愤,嗞啀不宁,或不乳,项硬反张,手足瘈疭,内钓啼叫也;阳者起于身体发热,惊悸大哭,精神伤动,恍惚不定,或睡或不睡,涎鸣气粗,手足潮搐,惊钓啼叫也。”治以镇惊熄风为主。阴者用沉香散,阳者用乳香丸。
-
凉血化斑汤
处方:水牛角粉30克(先煎),板蓝根20-30克,蚤休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30克,赤芍20克,白藓皮30克,苦参10克,土茯苓30克,全蝎6克,僵蚕12克。功能主治:凉血化斑,清热解毒,佐以除湿熄风。主血热毒盛,壅搏肌肤。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金起风方
-
惊风痰
惊风痰病证名。出《医学纲目》。指惊风而挟痰者。症见惊厥发作,同时眼黑而气短促。多因肺为火热所锢,痰气郁结,风木鸱张,所谓“金囚木旺”所致。治宜熄风豁痰,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
对叉疔药
《*辞典》:对叉疔药: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Du ChāDīnɡY o别名:飞蛾草、半边风(《贵州草药》),燕尾草(《云南中草药》),羊蹄草、半截叶、四方台(《广西植物名录》)。夏、秋季采,洗净,晒干。单叶互生,燕尾状杯形两裂,裂片长三角形,长5~治疔疮,刀斧伤出血,痧气腹胀窟,血尿,白浊,半身不遂。
-
钩蝉通灯汤
组成:钩藤(后入)10g,蝉衣5g,木通5g,灯心草2g。功能:清热止痉,安神宁心。方解:婴幼儿夜啼原因较多,或脾寒、或心热、或惊恐、或积滞。钩蝉通灯草汤方中钩藤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蝉衣疏散风热,熄风止痉;加味法:若腹痛者加乌药5g、白芍5g,烦躁面赤者加生地10g、甘草梢5g,惊惕不安者加朱砂0.1g、黄连1.5g。
-
骭鹃
骭鹃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全虫
概述:全虫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蜀重广英公本草》记载的全蝎的别名。1.治惊风,癫痫,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謇涩,破伤风,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淋巴结结核。化学成分:本品含蝎毒、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花生酸、正十七碳酸和多种氨基酸、卵磷脂及胆甾醇等。
-
治风剂
治风剂(formulaforwinddisorder)是指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证方剂的统称。分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等。
-
虚痉
虚痉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痉病章》。《医学正传·痉病》:“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症见四肢搐搦,头昏目花,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脉细涩。治宜益气补血熄风,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大营煎等方加钩藤、蝎尾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