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即肝阴虚。由于慢性耗损或血不养肝所致,也可因肾精不足而致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眼干、夜盲、烦躁失眠、经闭、经少等。治宜养肝阴或滋养肝肾为主。因肝阴虚而不能潜阳,每引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
肝阴虚
概述:肝阴虚(deficiencyofliveryin)为证候名。关于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肝阳上亢指因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导致的肝阳偏旺。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
-
内伤小便不利
内伤小便不利包括热结小便不利、偏渗小便不利、气虚小便不利、阴虚小便不利、阳虚小便不利。宜用清肺饮、黄芩泻白散、黄连枳壳汤、清胃汤等方。热在肾与膀胱者,小便不利而兼见腰痛骨蒸,两足心热,脉细数或大数。肺气不足者,用生脉散。肺阴不足则水无化源,肝阴不足则不能施泄,肾阴不足则水竭于下,都可导致小便不利。
-
阴虚小便不利
如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导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因肺气失宣、脾虚不运、肾关不利、三焦决渎失常等导致水湿失运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气、健运脾胃、温补肾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脉散加桔梗、实脾饮、八味丸、疏凿饮子等。
-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为证候名,又称肝肾亏损。肝阴和肾阴互相滋生,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也会使肾阴亏损,临床所见多具有阴虚内热的病变特点。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等。治宜滋养肝肾或滋水涵木法。
-
肝主筋
肝主筋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主要合于筋,因称。筋,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等,其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赖肝血的滋养。肝阴不足,可致筋痿不用;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筋脉拘挛抽搐,可见于肝风内动。
-
神衰汤
《千家妙方》引黄文东方:方名:神衰汤组成:石决明12g,珍珠母12g,钩藤10g(后下),菊花10g,丹参10g,赤芍10g,夜交藤12g,合欢皮10g,淮小麦12g,炙甘草4.5g,鲜竹叶10g。脉症合参,乃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心火偏旺,胃失和降。
-
内伤遗尿
内伤遗尿为病证名。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又称遗溺。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因热者,小便频数不能自制,尿色黄赤。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
-
肝阳上逆
肝阳上逆即肝阳上亢。指因肝阴不足而使肝阳升动太过而引起的症候。症见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口苦、烦躁、易怒、肢体麻木等。
-
清上止晕沐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上止晕沐方组成:明天麻2钱,薄荷2钱,甘菊2钱,桑叶1钱,炒蔓荆3钱,川芎2钱,藁本2钱。功效:清热散风止晕。主治:肝阴不足而兼有风热之眩晕头痛。用法用量:水煎,沐之。
-
肝癌·肝阴虚证
肝癌·肝阴虚证(livercancerwithsyndromeofliveryindeficiency)是指肝阴不足,肝不藏血,以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大,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肝癌证候。
-
遗精·肝火偏盛证
遗精·肝火偏盛证(spermatorrheawithsyndromeofliverfireexuberance)是指肝阴不足,虚火亢旺,以梦中遗精,阳物易举,烦躁易怒,胸胁不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遗精证候。
-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为病证名。指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
-
胁痛·肝火胁痛证
定义:胁痛·肝火胁痛证(hypochondriacpainwithliverfiresyndrome)是指肝郁化火,以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机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
-
新翳
概述:新翳(newnebula)是指黑睛混浊,呈灰白色,表面粗糙,边界模糊,具有发展趋势,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表现。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新翳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
-
水不涵木
水不涵木为病机。指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肾属水,肝属木。根据五行的滋生制约关系。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症。发生振颤、抽搐、强直等病症。表现为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为证候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导致上实下虚的病理变化。因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导致肝阳偏旺。症见头晕目眩、头痛、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目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肝阴
肝阴是指肝之阴气,与肝阳相对而言,肝之滋养、宁静、柔润的一面,并能制约过亢的肝阳。肝阴指肝的阴血和阴液。肝阴与肝阳相互为用,保持阴阳的协调。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肝阴不足,则可引起肝阳上亢。
-
调肝和胃膏
处方:党参3钱,生杭芍4钱,金石斛4钱,桑叶4钱,竹茹3钱,焦三仙9钱,广木香8分(研),枳壳2钱(炒),橘红1钱5分,生甘草1钱,生于术2钱。制法:共以水熬透,去滓,再熬浓汁,兑炼蜜收膏。功能主治:调肝和胃。主肝阴不足,脾胃不和之证。用法用量:每服5钱,白开水冲服。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手足蠕动
手足蠕动为症状名。属虚风内动,为真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征象。参见虚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
-
龟柏地黄汤
处方:生龟版4钱(杵),生白芍3钱,大熟地5钱(砂仁3分拌捣),生川柏6分(醋炒),粉丹皮1钱半,萸肉1钱,淮山药3钱(杵),辰茯神3钱,青盐陈皮8分。功能主治:清肝益肾,潜阳育阴。但肝强者脾必弱,肾亏者心多虚,故又佐以山药培补脾阴,茯神交济心肾,使以青盐陈皮咸降辛润,疏畅胃气以运药。
-
血随气逆
概述:血随气逆为病机。《金匮冀·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阳上亢又称肝阳偏旺,是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胁痛·胆腑郁热证
定义:胁痛·胆腑郁热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heatstagnationingallbladder)是指胆气抑郁,日久化热,以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手颤
手颤为症状名。若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多属阴虚风动,治宜滋阴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息风、养阴生津。
-
虚风内动
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