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血
少血为病证名,指津血虚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王冰注:“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足,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
胁疽 肋疽 渊疽
疾病科属外科疾病概述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证见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着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
加减枳术二陈汤
处方:枳实(炒)5分,白术(炒)5分,陈皮(去白)5分,半夏(洗)1钱,茯苓1钱,甘草3分。功能主治:噎膈。用法用量:清痰,加竹沥、姜汁各5匙;开郁,加香附(米炒)、神曲(炒)、橘叶、青皮各5分;呕吐,加藿香叶、砂仁各3分;润气,加杏仁泥、麻子仁各5分;津少血虚,加当归、生地黄各5分(酒洗)。
-
枣仁地黄汤
《会约》卷七:方名:枣仁地黄汤组成:枣仁1两,熟地5钱,米2合。主治:心虚少血,烦躁不寐。用法用量:煮粥食之。
-
少阴
手少阴心经·少阴: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黄帝内经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
手足蠕动
手足蠕动为症状名。属虚风内动,为真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征象。参见虚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
-
二陈芎归汤
处方:半夏5分,陈皮5分,赤茯苓5分,甘草5分,人参5分,阿胶5分,五味子5分,细辛5分,白芍1钱,川芎1钱,当归1钱。功能主治: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炎肺。咳嗽咯血,及血不荣肌肉,动则毛寒咳嗽。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温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
肝经咳嗽
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木燥火生所致。证见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色青,筋急(《症因脉治·咳嗽》)。《丹溪心法·咳嗽》:“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或用丹青饮、泻青各半汤、柴胡饮子、加味逍遥散等方。
-
产后类中风
病因病机及症状:产后由于气血暴虚,百骸少血濡养,出现忽然口噤牙紧,项强,手足筋脉抽搐,类似中风证候,不可以真中风治疗。辨证论治:治宜养血和络,先服加参生化汤,后服滋荣活络汤(羌活、川芎、当归、熟地、人参、黄芪、茯神、天麻、炙草、陈皮)。《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类中风症,大多血虚,非真中也。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疾病别名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色素性绒毛滑膜炎,腱鞘巨细胞瘤,腱鞘纤维瘤,腱鞘纤维黄素瘤,腱鞘黄素瘤,giantcelltumoroftendonsheath疾病代码ICD:M68.8*疾病分类风湿免疫科疾病概述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villonodularsynovitis,PVNS)是滑膜的一种增生性病变,经常表现为局限的结节。
-
虚风内动
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
-
朱子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肘后方》:组成:生地黄汁5小合,羊肾脂1小合。主治:小儿三岁即患痢,初患脓少血多,四日脓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用法用量:先温肾脂令暖,分3-4服。用药禁忌:乳母须禁食。
-
夏枯扶桑丸
《惠直堂方》卷一:方名:夏枯扶桑丸组成:金银钝花2斤,百合1斤,真阿胶8两(炒),川贝母(去心)8两。主治:一切疮疡,内伤阴虚,痨瘵咳嗽,痰喘血症,及目疾等。用法用量:肺痿、肺痈,百合汤下;心颤,朱砂、麦冬汤下;久嗽,五味汤下;肠痈、乳痛,带壳瓜蒌仁汤下;阴疮不可言者,痛痒难当,车前子、牡蛎粉煎汤下。
-
经皮经肝门静脉化疗泵留置术
3.少血供型转移性肝癌经门静脉化疗。方法:1.门静脉置管:在B超引导下,整体了解肿瘤在肝内分布情况及门静脉走行情况,然后选定门静脉进针部位,使穿刺针道避开肿瘤和胆管,以便导管顺利进入门静脉主干。为防止局部皮肤和全身感染,经化疗泵化疗时必须严格无菌技术,穿刺局部以碘酊、乙醇消毒,穿刺点以无菌纱布覆盖。
-
化脓性腱鞘炎
概述:化脓性腱鞘炎大多由手指掌侧横纹部的刺伤引起,而血源性感染则较少见。化脓性腱鞘炎是手部一种严重的感染,发病迅猛,当鞘管内尚未形成脓液时,即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白细胞增高等。若发现肌腱已变性、坏死,则将坏死肌腱和鞘管全部切除,冲洗后伤口内填油纱引流,换药使伤口愈合。
-
秦鸣鹤
秦鸣鹤为唐代著名针灸家。唐高宗的侍医,妙于针术。据《谭宾录》载:“高宗患风脑头痛,目不能视,诸医不效,鸣鹤为刺百会、脑户出血,豁然痛止目明。”高宗患头风,头眩,目不能视,诏鸣鹤诊视。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可愈。”
-
肝伤
或因跌扑瘀血内停,或因大怒肝气上逆所致。《脉经》卷六:“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参见筋极、七伤条。
-
养血当归地黄散
别名:养血当归地黄汤(《活法机要》)、当归地黄汤(《慎斋遗书》卷五)。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保命集》卷中:方名:养血当归地黄散别名:当归地黄汤组成:当归1两,地黄1两,芍药1两,川芎1两,藁本1两,防风1两,白芷1两,细辛5钱。中风,少血偏枯,筋脉拘挛疼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二阴
概述:二阴:1.经络名,指少阴。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代号KI。
-
手颤
手颤为症状名。若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多属阴虚风动,治宜滋阴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息风、养阴生津。
-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为病证名。指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