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手散
《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佛手散:处方:当归川芎黄耆各30克北柴胡前胡各7.5克制法:上药哎咀。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二《跌损妙方》:佛手散:处方:当归、生地、川芎、白芍、荆芥、防风、钩藤、大茴、木瓜、五加皮、白芷、紫荆皮、羌活、槟榔、杜仲、故纸、五灵脂、威灵仙、乳香、没药、乌药、自然铜、牛膝、南星。
-
神验胎动方
别名: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卷十)、当归汤(《易简方》)、神妙佛手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芎归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止痛,安胎止痛,调益营卫,引血归经。主治:妊娠伤胎,胎动不安,腹痛出血,或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虚,恶露不绝,血崩;崩中、金疮、拔牙去血过多,昏晕欲倒者。
-
姜桂二合汤
处方:平胃散(苍、朴、陈、甘)合佛手散(芎、归)加乌药、枳壳、红花、桂心、炮姜。功能主治:临产催生。主孕妇双胎,一生一死。若同时坐草,而胎有一死一生,用朴消则伤生胎,去朴消则死胎不下,治法当以佛手散合平胃散,加肉桂、黑姜、乌药、红花、枳壳则无伤于生胎,而死胎可以随而出矣,不至有胀满难产之患也。
-
琥珀保生锭子
处方:琥珀(研极细)3两,肉桂2两,五灵脂(醋炒)3两,生蒲黄3两,丁香1两,延胡索4两,红花2两,香附(醋炒)4两,大黄(酒蒸5次,须黑色为度,再入饭甑上蒸3次)4两。主产后风冷袭于胞门,恶露不下,上逆冲心,发晕,额出冷汗,口噤牙紧,甚至不测。丁香辛温,开郁祛胀,治胃家呃逆;而血虚极者,煎佛手散,调化服之。
-
芎归汤
功能主治:《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芎归汤主治产后、伤胎、崩中、金疮等失血过多而致的昏晕欲倒;恶寒,加干姜、白芍药;摘录:《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芎归汤:别名:川芎汤组成:当归尾5钱,川芎5钱。主治胎前因事跌仆,子死腹中,恶露妄下,疼痛不巳,口噤欲绝;
-
芎䓖汤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煎去渣,稍热服。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之芎 汤主治产后、伤胎、崩中、金疮等失血过多而致的昏晕欲倒;《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四方之芎 汤:组成:川芎、炙甘草、川椒(去目)、当归、炒吴茱萸、松香各一两,炙桑根白皮、泽兰各二两,黑豆(研碎,入松脂内炒)一升。
-
加味佛手散
当归川芎黄耆(蜜炙)各30克柴胡前胡各45克制法:上药为粗末。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加味佛手散:处方:佛手散加蒲黄。功能主治:《羊毛温证论》方之加味佛手散主治羊毛温邪,新生产后毒火伏郁,神昏口渴,胸胀气阻,头痛身麻,烧热谵语,忽寒忽热,眩晕不寐,或腹中停瘀作痛。
-
死胎不下
概述:死胎不下为病名。病因病机:多因妊妇气血虚弱,胞宫无力娩出胎儿;治宜补气益血,佐以下胎方,用疗儿散。瘀血阻滞者,症见胎动停止,阴道流紫黑色血液,口气恶臭或临产胎死腹中,腰腹胀急,胸满喘闷,面色青暗,治宜行血祛瘀,方用脱花煎。另外,可根据产妇之虚实,病势之缓急,采用佛手散缓下,平胃散加芒硝峻下。
-
血瘀崩漏
血瘀崩漏的治疗:血瘀崩漏的治疗宜活血行瘀,方用佛手散合失笑散,或用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乌贼骨、龙骨、牡蛎)。关于崩漏:崩漏亦名崩中漏下。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以致冲任不固所致。
-
芎归桂朴汤
《医醇剩义》卷三:组成:川芎8分,当归2钱,桂枝8分,厚朴1钱,枳实1钱,广皮1钱,半夏1钱5分,茯苓3钱,天麻6分,菊花2钱,生姜3片。心下痞满,作哕头眩。各家论述:临产寒战发热,纵有风寒,非坐草时可一旦去也。故只宜肉桂以温经散寒,厚朴温中降气,而主以佛手散,辅以冬葵子、红花、枳壳、脂麻以行血滑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