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府逐瘀汤
除此之外血压增高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使动脉内膜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暴露内膜下组织,此时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在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赤芍煎剂对胃、肠、子宫平滑肌具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其所含芍药苷、牡丹酚可抑制胃酸分泌,有抗溃疡作用。红花水提液能清除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
活血剂
概述:活血剂(blood-activatingformula)是指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瘀血证的理血剂。复元活血汤与血府逐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但前者偏于荡涤胁下凝瘀败血,导瘀下行,主治跌打损伤,瘀留胁下为主;生化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而血虚有寒之证,是产后常用方。
-
中医内科急症
有人对新安宫牛黄针剂进行研究,认为与安宫牛黄丸、新安宫牛黄丸的镇静及抗痉厥作用强度相近,而其镇痛、解热作用更为明显。近年研究认为,心力衰竭乃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影响血脉的运行,久则瘀血阻滞,出现水气凌心的心悸,水饮射肺的喘促,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水肿,以及瘀血停滞之腹内痞块和唇舌紫暗之证。
-
通窍活血汤
主治暴盲。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2付,2-3日必全愈;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妇女干血劳或小儿疳证,都因瘀血内停,新血不生所致,必须活血化瘀,推陈致新。
-
身热夜甚
身热夜甚为症状名,即夜热。多因热入血室,或阴血不足,或血瘀所致。《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日热入血室,…宜泻血汤,退热汤。”《血证论·发热》:“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为内有瘀血所致,可用血府逐瘀汤(见《医林改错》)。
-
血瘀经闭
血瘀经闭的病因:血瘀经闭多因气滞、寒阻,经脉血行涩滞,瘀阻冲任胞脉,积久而成经闭。血瘀经闭的症状:血瘀经闭症见经闭不行,小腹疼痛拒按。血瘀经闭的治疗:血瘀经闭的治疗宜活血祛瘀,通经。方用膈下逐瘀汤。偏于气滞者,重用乌药、延胡索、枳壳、香附;兼寒者,加肉桂、炮姜。或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加减。
-
理血法
指用具有调畅血行、散除瘀血,以及止血作用的方药,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治法。血热妄行出血者,宜凉血止血,常用四生丸、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等;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者,宜益气止血,常用归脾汤、黄土汤、胶艾四物汤等。常用药如三七、白及、小蓟、藕节、白茅根、槐花、艾叶、阿胶、血余炭、棕榈炭等。
-
喜梦
喜梦病证名。系指睡眠多梦的证候。出《灵枢·淫邪发梦》。治宜以养心安神大法。《杂病源流犀烛》:“夫梦者,亦神不安之一验耳。又况七情扰之,六淫感之,心气一虚,随感而应。宜别离散、益气安神汤。”如因于阴血虚、心火炽盛者,用朱砂安神丸加减;因于瘀血者,王清任主张用血府逐瘀汤。参见不寐条。
-
瘀血发热
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瘀血在府,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又瘀血发热,证见下肢厥冷,少腹拘急,漱水不欲咽,脉涩者,宜用当归承气汤。
-
瘀呃
瘀呃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呃逆》。症见心胸刺痛,饮水即呃逆频发,多见微芤、沉涩之脉。《张氏医通·呃逆》:“有饮热、饮冷而呃,背微恶寒,目睛微黄,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属瘀血。”治以活血化瘀法,选用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并可加入和胃、降逆之品。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
夜不安
夜不安证名。入晚坐卧不宁之证。《医林绳墨·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参见不寐条。
-
神不守舍
神不守舍证名。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因七情所伤,痰火犯心,或心气不足等所致。证见精神错乱,妄言妄见,时悲时喜,举止失常,或思虑恍惚,作事多忘。治以顺气豁痰,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等法。选用半夏茯神散、十味温胆汤、归神丹、养心汤、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等方。
-
破瘀消癥
破瘀消癥为消法之一。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药物或穴位,消除瘀血积块的方法。如腹腔内瘀血肿块,推之不移动,痛处固定,舌有紫斑、脉涩。针灸常选用阿是穴、归来、三阴交、血海等穴。如腹腔或子宫积块,推之不移动,舌有紫斑,脉涩,用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抵当汤之类。
-
血瘀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血瘀不孕因情志内伤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被寒凝,以致瘀血停滞,内阻冲任胞脉不能摄精受孕。气滞血瘀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治宜行气理血,方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寒邪客于胞中者,兼见手足不温,小腹凉痛,治宜温经散寒,方用《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
泽兰山甲汤
组成:泽兰10g,炮山甲12g,桃仁10g,川芎10g,防风10g,菊花10g,白芷10g,蔓荆子10g,天麻10g,山栀10g,白蒺藜15g,甘草5g。功能:化瘀通络,祛风定痛。主治: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属于瘀血证型之顽固性头痛。方中泽兰、山甲、桃仁、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本草从新》言山甲“通经络,达病位”。
-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为病机。是指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形成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寿世保元》:“…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亦谓:“气结则血凝。”多由情志郁结或跌仆闪挫而致。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类。
-
化瘀明目
化瘀明目为治法。指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明目作用的方药治疗血行瘀滞或瘀血不散所致眼病的治法。《证治准绳·杂病》:“乃血灌睛中瘀塞不通,在睥则肿胀如杯,椒疮之患。2.仅指瘀血停滞胞睑皮下及白睛,“眼胞一环半块青碧隐隐,次后紫黑或满腔微肿,白睛亦赤元胀起,俨若老拳打伤”(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