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鳖甲煎丸
炙鳖甲十二分,炒乌扇(即射干)、黄芩、鼠妇(即地虱)、桂枝、干姜、大黄、石韦、厚朴、紫葳、阿胶珠各三分,柴胡、炒蜣螂(熬)各六分,芍药、牡丹皮、炒( 虫各五分,炒葶苈子、半夏、人参各一分,瞿麦、桃仁各二分,赤硝十二分,炙蜂房四分。水谷之气结,则大黄、葶苈、石苇、瞿麦可以平之;鳖甲入肝络而搜邪。
-
老疟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疟母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但寒不热的称“牝疟”;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母疟
又称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疟积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血癥
可选用沈氏血癥丸,化癥回生丹、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疗癥病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消痞
消痞治疗学术语。系消法之一。治疗痞积、痞满的方法。①胸胁下有肿块,坚实不移者为积,须消痞化积,如鳖甲煎丸。②胸胁胀满,痰食停滞者为痞满,须消痞化满,如失笑丸。
-
攻坚
攻坚治疗学术语。系消法之一。用软坚散结或消瘀的药物,消散或破削坚硬积块的治法。适用于血瘀、气结,或湿痰凝聚所致的癥块、肿核等。如肝脾肿大,用鳖甲煎丸之类。
-
人参鳖甲煎丸
概述:人参鳖甲煎丸即鳖甲煎丸,出自《金匮要略》方。组成:炙鳖甲十二分,炒乌扇(即射干)、黄芩、鼠妇(即地虱)、桂枝、干姜、大黄、石韦、厚朴、紫葳、阿胶珠各三分,柴胡、炒蜣螂(熬)各六分,芍药、牡丹皮、炒( 虫各五分,炒葶苈子、半夏、人参各一分,瞿麦、桃仁各二分,赤硝十二分,炙蜂房四分。
-
化痞
化痞为治法。即消痞。消法之一。治疗痞积、痞满的方法。1.胸胁下有肿块,坚实不移者为积,须消痞化积,如鳖甲煎丸。2.胸胁胀满,痰食停滞者为痞满,须消痞化满,如枳实消痞丸。
-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唇焦
口唇泛现焦黑色之证。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烟煤,此胃家实,多有此证急下之。”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用鳖甲煎丸等;热病宜清之,用冬瓜煮汤代茶煎药,或五汁饮加黄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