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为治法。指用具有凉血清热功效的方药治疗血热炽盛证、血分证的治法。
-
赤芍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性味与归经:苦,微寒。
-
丹皮炭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丹皮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牡丹皮炭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丹皮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芍药地黄汤
《外台秘要》卷二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别名: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地黄汤、解毒汤、解毒散处方:芍药12克地黄30克丹皮9克犀角屑3克芍药3分,地黄半斤,丹皮1两,犀角屑1两。劳心动火,热入血室,吐血衄血,发狂发黄,小儿疮痘血热;方解:方中犀角清营凉血,清热解毒为君;
-
地黄
地黄的功能主治:地黄为眼科常用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1)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眼底出血,前房出血及白睛溢血等眼部血证。常与蒲黄、旱莲草、侧柏叶、藕节、黄芩炭等配伍组成凉血止血方剂。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蒡热,内热消渴。
-
白薇
概述:白薇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治阴虚内热,病后余热不清,产后虚烦呕逆,风温灼热,肺热咳血,瘅疟,温疟。3.治乳痈。(2)用于漏睛、胞睑疮疡、风赤疮痍等。木纤维长160~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
炒赤芍
还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药以醋炒”(《本草述钩元》)。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关于赤芍是否去皮进行了研究,认为去皮后芍药苷降低,皮部含量占2.54%,髓部仅含1.77%。
-
外科清热法
概述:外科清热法(heat-clearingmethod)是指用寒凉的方药,使内蕴之热得以清解的外科治法。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外科通里法的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时可同时运用。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
槐花炭
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槐花炭的炮制研究:本品主要含芦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A、B、C),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皂苷Ⅰ、Ⅱ、Ⅲ(KaikasaponinⅠ、Ⅱ、Ⅲ)等。
-
酒赤芍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
-
炒槐花
炒槐花外表深黄色。炒槐花的炮制方法: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炒黄黑色(《苏沈良方》)、炒焦(《史载之方》)、麸炒(《圣济总录》)、地黄汁炒(《产育宝庆集》)。研究首次发现槲皮素有止血作用,经含量测定,槲皮素确实有增加,国外学者测定炒炭品是生品的1.5倍,国内学者测定炒炭品是生品的3倍或10倍。
-
盐炙法
概述: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炮制方法称为盐炙法。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盐炙的操作:将食盐用清水溶解澄清,把药物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晾至微干,炒至微黑为度;
-
篦梳剑
《全国中草药汇编》:篦梳剑:拼音名:B ShūJi n别名:闩门草、矛叶蹄盖蕨、小石剑、蛇 草来源:蕨类蹄盖蕨科矛叶蹄盖蕨Diplaziumlanceum(Thunb.)Presl,以全草、根状茎入药。叶片长披针形,长10-25cm,宽2-3cm,两端渐狭,全缘或呈波状,亚革质至草质,侧脉明显,分离,叉分,或2-3次叉分。性味:苦;清热解毒。
-
清热解郁汤
处方:栀子(炒黑)6克枳壳(麸炒)西芎黄连(炒)香附(炒)各3克干姜(炒黑)陈皮各1.5克甘草0.9克苍术(米泔浸)2.1克制法:上锉一剂。各家论述:方中用生地、丹皮、茅根、赤芍凉血清热;山栀、竹叶引热下行;银柴胡可清虚热,有调节少阳的作用,可使血分之热邪转到气分而解。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凉血,疏肝解郁之功。
-
小叶眼树莲
拼音名:XiǎoYèYǎnShùLián英文名:SmallleafDischidia别名:上树木、瓜子金、纽扣藤、上鳖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小叶眼树莲的叶。副花冠裂片锚状,比合肥市蕊柱短,先端2裂面下弯;花粉块长圆状,直立,花粉块柄先端膨大;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谷中。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
-
清热解毒汤
《古今医鉴》卷七:清热解毒汤:处方:升麻30克干葛15克赤芍药15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黄连15克黄柏24克黄芩15克桔梗15克栀子15克甘草15克连翘15克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清热解毒汤组成:银花藤18g,板蓝根15g,一点红15g,旱莲草12g,地头胆12g,白茅根25g,野甘草13g。
-
地骨皮
地骨皮为眼科常用清虚热药,具有清热凉血,退虚热,泻肺热的功效:1)用于蟹睛,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等伴有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者,常与知母、鳖甲同用。化学成分:本品含枸杞环八肽、苦可胺等,还含甜菜碱、胆碱、苦可胺(KukoamineA)等生物碱以及桂皮酸、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和多量酚类物质。
-
犀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
-
清热解毒饮
组成:大青叶、金银花、半边莲、草河车、龙胆草(各)10~15g,生甘草6g。方解: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半边莲利水消肿解毒,草河车解毒消肿散瘀,龙胆草泻火解毒。全方共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效,用于温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腮腺炎(发热期),病在卫气,并有迅速传入营血之征者效果显著。
-
藕粉
2.通便止泻、健脾开胃: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藕粉的食疗功效:莲藕味甘、性平、生熟均可食用,主治热渴,散淤血,生肌;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频服则结粪自下,胃气自开,便能进食。
-
速效心痛气雾剂
喷出总量取本品3瓶,除去罩帽,精密称重,使内容物全部喷出,擦净,精密称重,两次称重差即为喷出总量。用法与用量:舌下喷雾吸入,一次揿吸1~速效心痛气雾剂的药理作用:牡丹皮性微寒,清泻瘀热凉血,又能散血行瘀;川芎活血化瘀,开郁止痛;主要见症为胸痹心痛者,以心胸闷痛灼痛,烦热口干,舌暗红苔黄,脉弦数。
-
余甘子
余甘子药典标准:品名:余甘子YuganziPHΜLLANTHIFRUCTUS来源: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没食子酸(C7H605)不得少于1.2%。性味与归经:甘,酸、涩,凉。归肺、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
-
千紫红颗粒
70℃)的清膏;(2)取本品5g,研细,加0.5%盐酸乙醇溶液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0.2ml,加1%三氯化铁溶液1~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C)。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赤白痢疾,暑湿伤及胃肠而发生的泄泻以及小儿脾弱肝旺之消化不良性腹泻。规格:每袋装10g贮藏:密封。
-
三子散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纤维束旁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或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川楝子)。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方名:三子散组成:真苏子(微焙)1两,白芥子(微焙)1两,韭菜子(微焙)1两。
-
肾炎灵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enyanli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2538-97处方:旱莲草71.6g女贞子43g地黄43g山药76.6g当归43g川芎14.4g赤芍28.8g狗脊(烫)143g茯苓43g猪苓43g车前子(盐炒)86g茜草43g大蓟71.6g小蓟71.6g栀子43g马齿苋172g地榆143g制法:以上十七味,将当归、川芎、栀子粉碎成细粉;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
化毒汤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方之化毒汤:处方:杏仁、牡丹皮(去心)、黄芩、虎杖、麻黄(去根节)、木香、芍药、柴胡、升麻、紫菀、贝母(去心)、连翘、荆芥穗、羌活各等分。用法用量:加糯米50粒,水煎,温服。附注:四妙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九)、化斑汤(《儒门事亲》卷十二)、化毒散(《寿世保元》卷八)。
-
犀角地黄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jiaoDihuangWan标准编号:处方:地黄15g白芍15g牡丹皮30g侧柏叶60g荷叶(炭)60g白茅根30g桅子(姜炙)30g大黄(炭)60g犀角(粉)1.5g水牛角浓缩粉27g制法:以上十味,除犀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外,其余地黄等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与上述犀角粉等二味细粉配研,过筛,混匀。功效:清热凉血。
-
赤芍—新疆芍药
赤芍—新疆芍药赤芍—新疆芍药RadixPaeoniaeSinjian-gensis(英)XinjiangPeonyRoot来源为毛茛科植物新疆芍药paeoniasinjiangensisK.Y.Pan的根。萼片5,卵形,苞片3~5,披针形;皮部窄,有时与木部分离,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时木部的放射状纹理间有裂隙。用于吐血衄血、经闭腹痛及冠心病心绞痛。
-
千紫红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anziho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2287-97处方:千里光200g大红袍200g钻地风200g紫地榆200g杨梅根200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浸渍30分钟后,煎煮三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2,加入2倍量乙醇,混匀,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泻。
-
犀角地黄汤加味
处方: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主风火热毒,伤其血络,营血瘀滞,淫于腠。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谭家兴方
-
板蓝根银花糖浆
处方:板蓝根100克银花50克甘草15克冰糖适量制法:将上3味加水600克,煎取500克,去渣加冰糖适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水痘及一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用法用量:每服10~20克,每日数次。摘录:《经验方》
-
降脂灵胶囊
降脂灵胶囊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gzhili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2550-97处方:普洱茶100g刺五加100g山楂100g莱菔子50g荷叶50g葛根50g菊花50g黄芪50g黄精50何首乌100g茺蔚子50g杜仲50g大黄(酒制)30g三七50g槐花100g桑寄生50g制法:以上十六味,黄芪、葛根粉碎成细粉,过筛;荷叶利湿化浊;(2)动脉粥样硬化。
-
贝母黄芩汤
处方:川贝母3钱,黄芩5钱,麦门冬3钱,茅根5钱,滑石4钱,瓜蒌仁3钱,罂粟壳4钱,青黛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清热止嗽主嗽血,脉象洪盛,血色紫暗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此方以川贝为君,川贝乃治热嗽之圣药;滑石、黄芩,清热散结;青黛、茅根,清热凉血;摘录:《医学探骊集》卷四
-
草还丹加减
处方: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桑叶12克,丹皮10克,杭菊花10克,白芷6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滋肾乌发。血热内蕴,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热偏盛,毛发失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元文方
-
除湿丸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除湿丸:处方:威灵仙30克猪苓30克栀仁30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连翘30克归尾30克泽泻30克紫草45克茜草根45克赤苓皮45克白鲜皮60克粉丹皮30克干生地6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主急性湿疹、牛皮癣、婴儿湿疹、单纯糠疹、多形红斑等。
-
地干丸
处方:槐角2两,当归身1两,黄耆1两,生地黄2两,川芎5钱,阿胶5钱,黄连1两,连翘1两,黄芩1两,枳壳1两,秦艽1两,防风1两,地榆1两,升麻1两,白芷5钱。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祛风宽肠。摘录:《古今医鉴》卷八
-
扶元益阴膏
处方:党参1两,于白术1两(炒),茯苓1两(研),白芍8钱(酒炒),归身1两(土炒),地骨皮1两,丹皮6钱(去心),砂仁4钱(研),银柴3钱,苏薄荷2钱,鹿角胶5钱(溶化),香附6钱(制,研)。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补肾阳。各家论述:益阴,则是凉血滋阴、调补肝肾。本方配伍稳妥,通补并行,可长服。
-
复方犀角地黄汤
处方:金银花15g,紫草18g,炒赤芍9g,大生地15g,炒丹皮9g,炒知母9g,木通6g,生米仁18g,白蔻仁2.4g(后下),鲜荷梗1枝,牛黄解毒片1包(分吞)。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化湿。主红细胞增多症,热毒蕴结血分,挟湿交阻,头晕口热,倦怠乏力,苔白中裂,脉弦细。摘录:方出《张伯臾医案》,名见《千家妙方》
-
旱莲车前汁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旱莲车前汁:处方:旱莲草车前子各等分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小便下血。用法用量:将二味捣自然汁,每日空腹时服200毫升。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从众录》卷三补。摘录:《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从众录》卷二:组成:旱莲草、车前子各等分。
-
冰麝散
功能主治:《中医喉科学讲义》(广州中医学院)方之冰麝散主治风热喉痹,红肿痛甚者。《中医喉科学》方之冰麝散:处方:黄连黄柏玄明粉各3克白矾甘草各1.5克鹿角霜1.5克煅硼砂7.5克冰片1.2克麝香0.3克制法:上药除冰片、麝香另研兑入外,余药共研细末,瓶贮密封。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喉癌。
-
加味凉血退斑汤
赵炳南方:加味凉血退斑汤:处方:鲜生地30克,鲜芦根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桑叶9克,白藓皮15克,赤芍9克,黄芩9克,生栀仁6克,滑石9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主治:温热结毒,约煎营血,冲于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红斑。
-
加味清胃汤
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一方之加味清胃汤功能清热凉血化斑。主治膏粱积热,胃火刑金,而致腋痛者。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加味清胃汤主治湿热伤胃,而致中消,面黄身肿,消谷易饥。摘录:《幼科释谜》卷六《育婴秘诀》卷三方之加味清胃汤:处方:黄连、当归、升麻、生地黄、牡丹皮、白芷梢各等分,细辛减半。
-
解毒清热汤
王旭方:解毒清热汤:处方:金钱草30克,柴胡10克,黄芩15克,葛根15克,白头翁20克,金银花25克,秦皮10克,黄柏15克,黄连6克,甘草6克。主热毒挟湿。紫花地丁解毒,长于治疔毒;大青叶解毒,清热凉血,常用于治疗瘟疫斑疹,丹毒等症;蚤休能解肝胆之郁热,熄上扰之火毒,善治上焦痈肿疮毒;佐以赤芍凉血活血散瘀;
-
芩术四物汤
处方: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黄芩6克,白术6克,白芍(炒)6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血调经。主阳盛血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金鉴》卷四十四:组成:四物汤加黄芩、白术。主治:经水先期,血多因热者。肝木乘土,热而挟湿,经血过多。
-
褐毛风毛菊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emaoFengmaoju英文名:HERBASAUSSUREAEBRUNNEOPILOSAE标准编号:WS3-BC-0121-95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褐毛风毛菊SaussureabrunneopilosaH.-M.1.2cm,总苞数层,被白色长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内层条状,紫红色,花冠长约16mm,先端5裂,基部联合成管状。苞片表皮细胞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4~
-
美容煎
处方: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主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
梅仁汤
处方:梅核仁49个(去皮、尖)大黄90克牡丹皮31克冬瓜仁120克犀角(镑)45克芒消75克制法:上六味,哎咀如麻豆大。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润肠通便。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秘涩。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以下脓血三两行为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
凉血四物汤
《丹台玉案》卷五:凉血四物汤:处方:当归黄连山栀香附槐花川芎各3克白芍生地各6克灯心30茎功能主治:凉血调经。治妇人血分有热,月信先期而来,紫黑色者。摘录:李元文方《金鉴》卷六十五:凉血四物汤:处方:当归1钱,生地1钱,川芎1钱,赤芍1钱,黄芩(酒炒)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红花(酒洗)1钱,甘草(生)1钱。
-
清金养血汤
处方:川芎1.8克,当归3克,白芍3克,香附(童便浸)3克,麦冬3克,白术3克,丹皮2.4克,地骨皮2.4克,生地2.4克,五味子9粒,炒甘草0.6克。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清热凉血。主阴虚内热。用法用量:水煎服,不拘时候服。摘录:《李氏医鉴》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