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氏女科证治
《叶氏女科证治》为书名。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托名清·叶桂撰,本书原作者及书名不详。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并有多种翻刻本。1913年鸿文书局将此书改叶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种复印本。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论述很少。
-
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
《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即《叶氏女科证治》。托名清·叶桂撰,本书原作者及书名不详。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并有多种翻刻本。1913年鸿文书局将此书改叶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种复印本。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论述很少。
-
血滞不孕
概述:血滞不孕为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妇人血虚经滞,蓄积不行,小腹疼痛,久不成胎,宜五物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肉桂)。”关于不孕:不孕又名无子、全不产、绝产、断绪。有因后天病理变化者,常见肝郁、血虚、痰湿、肾虚、胞寒、血瘀等引起冲任失调,难以摄精受孕。有禀赋微弱,气血虚损者;
-
心虚经闭
心虚经闭为病证名。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为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桔梗、枳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
-
一月经再行
一月经再行为病证名。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再行,宜用九味四物汤,更服三补丸(黄芩、黄连、黄柏)。气虚则可服补中益气汤。”
-
子痢
子痢为病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下痢,名曰子痢。”
-
痛胎
痛胎病证名。《邯郸遗稿》:“妊娠腹痛者,名痛胎。”《叶氏女科证治》:“妊娠初受妊时,即常患腹痛者,此由热之故,名曰痛胎。一时不能速愈,宜服栀芩汤(山栀、黄芩、当归、玄参、枳壳、苏梗、陈皮、白芍、杜仲)数剂”。
-
胎实不安
胎实不安病名。指因邪气盛实引起的胎动不安。若呕吐不止者,参橘汤,停痰加枳壳、半夏;食滞胀满者,小和中饮;肝气滞逆胀满者,解肝煎;怒动肝火者,化肝煎;脾肺气滞上攻作痛者,紫苏饮;气滞兼火者,枳壳汤,气滞加陈皮、茯苓。”
-
胎寒
病因病机:小儿在母胎时感寒所致的证候。治疗:治疗以温中祛寒为主。用理中汤。《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诃子、白术、陈皮、良姜、木香、白芍、炙草、陈米、姜)”。
-
妊娠瘫痪
妊娠瘫痪病证名。指孕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或因气怒痰阻经络,以致手足废用,体用不遂而瘫痪。《叶氏女科证治秘方》:“妊娠手足不能举动,乃痰闭气血也,宜乌药顺气汤。”阴血不足者,方用八珍汤。
-
妊娠白带
妊娠白带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称胎前白带。妇女一般在孕后白带较平时稍有增加,如超出正常现象,则称妊娠白带。本证多因孕后脾虚运化失职,湿浊下注,或胞虚寒冷,寒湿凝滞,伤及冲带二脉,以致白带量多。治宜健脾固摄法,方用闭白丸(龙骨、牡蛎、赤石脂、乌贼骨)合四君子汤,胞寒者加艾叶、炮姜。
-
经来如铜绿水
经来如铜绿水病证名。又名经来绿色。《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全无红色,乃大虚大冷也。忌用凉药,宜用乌鸡丸。”临床少见。
-
经来如牛膜片
经来如牛膜片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兼下物如牛膜片,昏迷倒地,乃血气结聚,亦成此症。症虽惊人,却无大事,宜服朱雄丸(朱砂、雄黄、白茯苓)。”临床少见。
-
固真饮
《叶氏女科证治秘方》卷二:固真饮:处方:蜜炙白术6克,黄芩6克,续断(盐水炒)6克,白莲须6克,芡实6克,广陈皮6克,山药6克,杜仲(盐水炒)6克,麦冬9克,白建莲3克。功能主治:养阴清热,益肾固精。主肾阴不足。主治:妊娠四月,内热体倦,腰腿酸痛,白带淋漓,小便频数,不思饮食。用法用量:天泉水或井华水煎服。
-
内吹乳
出《疮疡全书》。不红者,为气郁,宜逍遥散。亦名内吹、胎前乳肿、内吹乳。怀孕六七个月,因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以致乳房胀硬疼痛,寒热并发。宜舒肝、理气、清热,用清肝解郁汤(《证治准绳》:人参、茯苓、熟地、芍药、贝母、川芎、山栀、白术、当归、柴胡、丹皮、陈皮、甘草),并结合外治法。
-
参术二陈汤
《叶氏女科证治》:参术二陈汤:处方:人参白术(蜜炙)当归白芍陈皮半夏(姜制,炒黄)炙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主妊娠气虚,胎不能举,下压膀胱,尿闭腹肿者。摘录:《叶氏女科证治》《叶氏女科》卷二:方名:参术二陈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密炙)1钱,当归1钱,白芍1钱,陈皮1钱,半夏(姜汁制,炒黄)1钱,炙甘草1钱。
-
信期
信期妇产科名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一。指经期。详该条。
-
胎虚不安
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素体虚弱,孕后气血益虚而出现胎虚不安证候,宜补脾益气,养血安胎,以胎元饮为主方治之。若症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者,为肝肾阴虚,治以左归饮或固阴煎;若症见腹胀,肠鸣泄泻,倦怠畏寒,带下清稀,肢冷等症,为脾肾阳虚,宜温阳健脾,养血安胎,方用秘元煎或菟丝煎;
-
胎气攻心
胎气攻心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亦名孩儿攻心。多因孕妇嗜食辛辣,热积胎中,以致胎儿不安乱动而上冲于心。症见母体烦躁痛苦,两胁疼痛。治宜清胃热,佐以安胎。用调中和气散(大黄、石膏、槟榔、枳壳、黄芩、知母、黄连、黄柏、柴胡)。
-
胎气喘息
胎气喘息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病因孕后多食生冷,或有风寒客于肺胃,以致肺气失宣,气机不畅,发为咳嗽痰喘气急,夜卧不安。治宜散寒宣肺,平喘安胎。用紫苏安胎饮(紫苏、枳实、大腹皮、桔梗、贝母、知母、当归、桑白皮、甘草、五味子、石膏)。参见妊娠喘条。
-
数月行经
数月行经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指女子月经周期在三个月以上且不规则者。痰湿者,多见形体肥盛,带下量多粘稠,胸闷纳呆等,治以六君子汤加苍术、香附,兼服苍附导痰丸;肾虚者,兼见腰酸膝软、尿清便溏等,治以健脾益肾,方用助仙丹(茯苓、白术、白芍、陈皮、山药、菟丝子、杜仲、甘草)。
-
妊娠阴肿
妊娠阴肿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即胎前阴门肿。详该条。
-
妊娠霍乱
多因孕期摄生不慎,贪凉饮冷,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秽浊之邪,以致阴阳不和,清浊相干,卒发腹中绞痛,上吐下泻等症。《叶氏女科证治》:“妊娠霍乱,或邪在上胃脘,则当心痛而吐多;吐多伤气,利多伤血,邪击胎元,母命易殒,气血伤而无以养胎,子命易倾,此急证也。
-
妊娠耳鸣
多因孕妇平素肾虚,孕后更见肾虚精气不足,髓海空虚而耳鸣,兼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治宜滋阴补肾、方用补肾丸(猪肾一对,青盐少许,蜜丸酒下)主之;或有因肝胆火盛,肝火上炎则症见耳鸣而兼头痛目眩,口苦咽干,且耳鸣多见于午前,治宜清肝胆之火,方用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
-
临产血晕
临产血晕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三。指临产时由于产妇失血过多,以致昏晕,神识不清,故名。治以回阳救脱,方用独参汤。
-
经来小便痛
经来小便痛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小便痛如刀割,此乃血门不通,用八珍散不效,急服牛膝汤(牛膝、麝香、乳香)。”参经来小便痛如刀割。
-
经来吐蛔虫
经来吐蛔虫病证名。指妇女月经期间吐出蛔虫。见《叶氏女科证治》。王伯龙《养儿宝》:“经来寒热,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呕吐蛔虫,宜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
-
经来下肉胞
经来下肉胞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血胞,经如虾蟆子。《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忽下肉胞三五个,状如鸡子大,软如絮,用刀剖开,内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宜服用十全大补汤。”相当于今称葡萄胎,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
经来未尽腹痛
经来未尽腹痛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一半余血未尽,腹中作痛,或发热或不热,乃气血俱实也。宜服红花当归汤(红花、当归、牛膝、苏木、枳壳、三棱、莪术、赤芍、芫花),破其余血,而热自止。”参见气滞痛经、血瘀痛经、寒湿凝滞痛经等条。
-
经来如鱼脑髓
《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如鱼脑髓,双脚疼痛,不能举动,乃下元虚冷更兼风邪所致。当行气行血。宜服苏风止痛汤(天麻、僵蚕、紫金皮、乌药、牛膝、独活、川芎、当归、乳香、南藤、补骨脂、生姜、葱白)。酒煎,空心服。”
-
经来成块如葱白色
经来成块如葱白色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成块如葱白色,或如死猪血黑色,头昏目暗,口唇麻木,此虚冷也。药忌寒凉,急服内补当归丸。”临床少见。
-
经来潮热气痛
经来潮热气痛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一半,遍身潮热,头痛,口渴,小腹作痛。此因伤食生冷,故血滞不行,内有余血,忌服补剂,宜服莪术汤(莪术、三棱、红花、苏木、牛膝)。”
-
肥人白带多痰
肥人白带多痰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一:“肥人气虚生痰,多下白带。宜服柴术六君汤(六君加苍术、柴胡、升麻、生姜),兼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枳壳、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上为末,姜汁和神曲为丸,柴术六君汤送下五十丸)。”
-
红花当归汤
《叶氏女科证治》卷一:红花当归汤:处方:红花3克,当归3克,怀牛膝3克,苏木3克,川芎1.5克,麸炒枳壳1.8克,莪术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主气滞血瘀。主治:妇人饱闷,手足心热,咽中有痰,《症因脉治》卷一:组成:红花、当归、红曲、赤芍药、牡丹皮、青皮、桃仁、郁金、楂肉、泽兰叶、黑山栀。
-
形瘦经少
概述:形瘦经少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因形体消瘦之妇女每多气血虚弱,胞脉血少则经行量少。治疗:《叶氏女科证治》:“形瘦经少,此气血弱也。宜服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香附、甘草、生姜、大枣)。”
-
胎热不安
胎热不安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多因孕妇素体阳盛,嗜食辛辣,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热,复因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更虚,阳热更盛,热扰冲任。其症或热、或烦、或渴、或躁、或漏血尿赤,以致胎动不安。治宜养阴清热安胎。方用保阴煎。潮热加地骨皮;肺热多汗加麦门冬、枣仁;血热甚加黄连。
-
胎热
2.临产两目失明。是指以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病因病机:《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将临月,两目失明,不见灯火,头痛眩晕,腮颔肿不能转侧,此肝经热毒上攻,由过食炙煿、火酒、辛辣等物,名曰胎热。”治疗:治宜天冬饮。
-
妊娠咽痛
妊娠咽痛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多因孕妇胃有积热,或有痰热上扰而致咽痛,或有咳嗽咯痰色黄。治宜清胃化痰,方用升麻桔梗汤,或东垣凉膈散(方见妊娠咽喉痛条)。
-
妊娠乳肿
妊娠乳肿病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名内吹、胎前乳肿、内吹乳。指妊娠乳痈初期。一般见于妊娠六七月时,因孕妇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瘀阻经络,乳管阻塞,以致乳房肿硬疼痛,寒热并发。治宜舒肝解郁、清热消肿,方用清肝解郁汤,并宜配合外治法。
-
妊娠遍身酸懒
妊娠遍身酸懒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遍身酸懒,面色青黄,不思饮食,精神困倦,形容枯槁,此血少无以养胎也,宜四物汤。”
-
妊娠遍身瘙痒
妊娠遍身瘙痒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多因风邪郁于肌表而遍身瘙痒。治宜祛风止痒,可用樟脑调洒,或用川椒、艾叶、透骨草、防风、荆芥煎汤擦洗之。
-
经来胁气痛
经来胁气痛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即经来胁痛。详该条。
-
妇女失志经闭
概述:妇女失志经闭为病证名。指由于所愿不遂而致之经闭。辨证论治:《叶氏女科证治》:“妇女情欲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宜服秘元煎(远志、山药、芡实、炒枣仁、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五味子、金樱子)。”
-
扁豆散
《叶氏女科诊治秘方》卷二处方白扁豆30克(生用)功能主治解毒行血。主毒药伤胎,败血冲心,闷乱喘汗欲死者。口噤者,撬开灌之。用法用量上以水6升,煮取2升,分服。《嵩崖尊生》卷八处方扁豆1钱,生姜1钱,枇杷叶5分,人参5分,白术5分,白茅根7分半,槟榔2分,贝母6分。用法用量生地汁、藕节汁、好墨汁调服。
-
一月再行经
一月经再行为病证名。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再行,宜用九味四物汤,更服三补丸(黄芩、黄连、黄柏)。气虚则可服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