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瘀
行瘀为治法之一。祛瘀活血又称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用桃仁、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红花、三七、丹参等药。针灸常选膈俞、血海、三阴交为主,酌配具有补气、行气作用的腧穴,如合谷、气海、太冲等穴。局部可选阿是穴点刺出血。
-
滑石粉炒刺猬皮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
猬皮
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经炒后,由于高温的作用,使钙盐生成氧化钙,收涩之性大增。《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刺猬皮组方精选: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
-
刺猬皮
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经炒后,由于高温的作用,使钙盐生成氧化钙,收涩之性大增。《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刺猬皮组方精选: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
-
砂炒刺猬皮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
炒刺猬皮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
血瘀痿
血瘀痿的病因:血瘀痿多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治疗法则:痿证的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山大黄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通便,利尿,杀虫。《中华本草》·山大黄:出处: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ShānDàiHuánɡ别名:唐大黄、台黄、土大黄、峪黄、籽黄、北大黄、大黄、格西古讷、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苦大黄、华北大黄、祁黄、庄黄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经闭腹痛;
-
牛皮菜
概述:牛皮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莙荙菜之别名。它是藜科、甜菜属,一二年生草本,绿叶菜类蔬菜。根达菜、厚皮菜、光菜、观达菜来源及产地:藜科植物莙荙菜BetavulgarisL.var.ciclaL.的茎叶。性味归经:甘,凉。具有清热解毒,行瘀止血的功效。如剥取嫩叶梗则可选用白梗种。
-
二参消瘤丸
组成:紫丹参30g,石打穿30g,夏枯草20g,白花蛇舌草20g,炮甲片10g,山慈菇10g,茯苓30g,炒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川桂枝10g,皂角刺10g,红藤20g。功能:消癥散结,活血化瘀。桂枝、茯苓取意于《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茯苓甘淡性平,渗湿健脾,以助消癥之力,二药合之为佐药;
-
接骨木叶
《*辞典》:接骨木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iēGǔM Y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叶片。③《吉林中草药》:祛风,活血行瘀,止痛,利尿。附方:①治跌伤骨折:鲜接骨木叶一握,黄枝子五钱,和老酒或红糟捣烂敷贴。(江西《草药手册》)④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扭腰岔气,大骨节病:接骨木茎叶适量,煎水熏洗。
-
山大黄(波叶大黄)
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ShānD iHu nɡ别名:唐大黄(《中国药植志》),土大黄、台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峪黄、籽黄(《大同药用植物手册》)。②《内蒙古中草药》:泻实热,通大便,破积滞,行瘀血。(《大同药用植物手册》)②治黄疸性肝炎(湿热黄疸):㈠山大黄二钱,茵陈八钱,龙胆草三钱。
-
广东土牛膝
《中医大辞典》·广东土牛膝:广东土牛膝为中药名,出自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别名:多须公、六月雪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chinenseL.的根。分布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利咽,解毒,行瘀。1.治白喉,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
土蚕
概述:土蚕为中药名,出自《安徽药材》。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蛴螬之别名。性味归经:咸,温,有毒。功能主治:破血,行瘀,解毒。1.治癥瘕积聚,折损瘀痛,经闭,破伤风,喉痹,历节风。2.研末调敷或捣敷治丹毒、痈疽;取汁点眼治目翳。药理作用:水浸剂对离体兔耳血管、蟾蜍肺血管皆有收缩作用,大剂量有利尿作用。
-
心气虚血瘀
心气虚血瘀为证候名。指心气虚弱,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精神疲倦,面色紫黯,舌淡紫,脉弱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
叶抱枝
概述:叶抱枝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本草从新》记载的元宝草之别名。别名:对月草、对叶草、穿心草、穿心箭、叶抱枝。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肝、脾经。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行瘀,清热解毒。1.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月经不调,白带。2.捣敷痈疮疔毒,毒蛇咬伤,烧烫伤。
-
四叶对
概述:四叶对为中药名,出自《安徽药材》,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银线草之别名。别名:鬼督邮、独摇草、四叶对、四叶草、四块瓦。性味:辛、苦,温,有毒。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瘀解毒。2.捣敷治跌打损伤,蛇咬伤;E、苍术内酯(Atractylenolide)、银线草螺二烯醇、异秦皮定、银线草醇A及东莨菪素等。
-
对月草
藤黄科植物元宝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对月草:对月草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本草从新》记载的元宝草之别名。唇形科植物錾菜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对月草:对月草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本草拾遗》记载的錾(zàn暂)菜之别名。
-
湿热瘀阻证
湿热瘀阻证为证候名。指湿热蕴结,血行瘀滞,以身热口渴,头身肢体沉重刺痛,胁下痞块,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癃闭·瘀浊阻塞证
定义:癃闭·瘀浊阻塞证(dribblingandretentionofurine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andturbidity)是指瘀浊阻滞膀胱,以小便滴沥不畅,或尿如细线,甚或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方二:治则: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处方: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
-
多须公
概述:多须公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广东土牛膝之别名。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利咽,解毒,行瘀。1.治白喉,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感冒高热,麻疹热毒炽盛,肺炎,血淋。药理作用:酊剂或煎剂能减轻白喉杆菌对动物的伤害。
-
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
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是指气虚运行无力,血行瘀阻不畅,以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
-
小儿紫癜·气滞血瘀证
小儿紫癜·气滞血瘀证(infantilepurpura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机阻滞,血行瘀滞,以病程缠绵,出血反复不止,皮肤紫癜色暗,面色晦暗,腹痛剧烈,舌暗红或紫或边有紫斑,苔薄白,脉细涩为常见症的小儿紫癜证候。
-
化瘀明目法
化瘀明目法(resolvingstasistobrighteneye)是指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明目作用的方药,治疗血行瘀滞或瘀血不散所致眼病的治法。
-
血瘀崩漏
血瘀崩漏的治疗:血瘀崩漏的治疗宜活血行瘀,方用佛手散合失笑散,或用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乌贼骨、龙骨、牡蛎)。关于崩漏:崩漏亦名崩中漏下。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以致冲任不固所致。
-
血崩心痛
杀血心痛亦名血崩心痛、失血心痛。指妇女因血崩而出现心痛的病证。血崩心痛的症状及治疗:症见血崩心痛较甚,血色浅淡如水,小腹喜按。治宜收敛止血,用乌贼骨炒为细末,醋汤调服,再以补中益气汤升举之。若血崩色紫有块,心痛拒按者,为血瘀凝滞不散,治宜行瘀止痛,先用失笑散,后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
-
血崩腹痛
血崩腹痛为病证名。指因患血崩而兼腹痛。血瘀者,腹痛拒按,血块下后则痛减,治宜行瘀止痛,方用四乌汤加莪术,或用失笑散;血虚者,腹痛喜热喜按,治宜养血止血,方用胶艾四物汤。
-
下石疽
下石疽为病名,出自《医宗金鉴》卷七十。发于膝盖或两侧部的石疽,形如鸡卵,坚硬如石,活动时患部疼痛,皮色不变,无红热,难消难溃,既溃难敛。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血瘀月经过少
血瘀月经过少的病因:血瘀月经过少多因寒凝气滞,瘀血内停,冲任血行不畅所致。血瘀月经过少的症状及治疗:寒凝:因寒凝者,症见经行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凉而痛甚于胀,拒按,喜得温热,血块排出后则痛稍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少腹逐瘀汤,或用过期饮。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膈下逐瘀汤,七制香附丸等。
-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为治则。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应采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瘀血停积引起的血崩应采用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寒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例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大黄泻热祛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
贴熁
贴熁外治法之一。又称贴熁药、敷贴、箍围药、敷药。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其具体用法根据病情差异而有寒凉药与温热药之不同。其作用为截毒、束毒、拔毒、温化、行瘀、清热、定痛、排脓。如金黄散、回阴玉龙膏等。
-
室女经闭腹痛
室女经闭腹痛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由于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以致经闭,伴小腹坚硬有块,攻刺疼痛。治宜活血行瘀。方用通经散。
-
石痈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若久不愈,服黄芪当归散,外用阳和膏掺桂射散贴,促其消散。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干血痨
早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关于干血的记载,症状及治疗与本病一致。病因病机:病因五劳所伤,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津血不通外荣。症状:症见经闭不行,身体羸瘦,不思饮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等。治疗:治宜活血行瘀,清其积热,方用大黄廑虫丸;
-
敷药
敷药中医外科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外用药剂型。亦名敷贴、围药、贴(火办)、箍围药,俗称涂药。如属于阳证的,宜有寒凉药贴之,如如意金黄散;属于阴证的,应以温热药贴之,如回阳玉龙散;属于半阴半阳证者,应以平和药贴之,可用冲和膏等。《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名:敷药组成:人指甲、血余。或以泻肝汤每日早晚 服。
-
胞生肉沙
胞生肉沙病证名。系指胞皮内生红粒,状如碎沙粒,藏在胞皮之内、色红、日久不除,必致连累睛珠,多致昏瞆的病证。多为风热之邪侵袭太阳致使气血凝结所致。治宜疏风热,行瘀滞,方选桑菊饮加香附、当归、生地、丹参等。参见鱼子石榴证条。
-
大救驾
瑞香科植物黄瑞香的根皮或茎皮·大救驾:大救驾为中药名,出自《陕西中草药》。性味:辛、苦,温,有小毒。1.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半身不遂,感冒头痛,胃痛及各种神经痛。2.痰核流注、疔疽发背、皮肤痒症,制成软膏或硬膏贴患处。祖师麻毒素虽也有中枢抑制作用,但应认为是一种毒性成分。
-
虎力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liSan标准编号:WS3-B-1956-95处方:制草乌700g三七100g断节参50g白云参15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2)取本品约1g,加氯仿-乙醚(1:3)混合液10ml,再加氨试液1ml,用力振摇约20分钟,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挥干,加硫酸3滴,显深棕色,再加入少许间苯二酚,微热,变暗紫色。
-
虎力散胶囊
虎力散胶囊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lisanJiaonang标准编号:WS3-B-1957-95处方:制草乌700g三七100g断节参50g白云参15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装入胶囊,即得。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呈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壁稍厚,层纹明显。功能与主治:驱风除湿,舒筋活络,行瘀,消肿定痛。
-
补气解晕汤
处方:人参30克生黄耆30克当归30克(不酒洗)黑芥穗9克姜炭3克功能主治:补气养血。主正产气虚血晕。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黄耆补气,使气壮而生血;当归补血,使血旺而载气;荆芥炭引血归经;姜炭温经行瘀。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
-
代抵当丸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寒温条辨》卷四方之代抵当丸:组成:大黄(酒洗)4两,芒消1两,穿山甲1两(蛤粉炒),夜明砂1两(淘,焙),莪术1两(醋焙),肉桂1两(去粗皮),当归尾(酒蒸)1两,红花(酒炒)7钱,桃仁(不去皮尖,生用另研)70粒。若温病蓄血,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1两,牛膝1两,或止加干漆五钱。
-
防粘连汤
处方:乌药12克,川楝子12克,厚朴9克,元胡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枳壳9克,炒莱菔子12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功能主治:理气活血,通腑散结。主阳明腑实,气机痞塞,血行瘀滞与糟粕互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严凤山方
-
和气通经汤
处方:归尾(姜汁炒)、川芎、丹参、益母草(花茎叶根子全用)、延胡索、桂心、红花、青皮、莪术(醋炒)、香附(酒醋同炒)、乌药。或经闭,月事不来,疑为有孕,而有蓄血;或月事时下,疑为漏胎,投以补血安胎之剂,非徒无益,而反有害者。各家论述:蓄血宜下其血,肠覃宜逐大肠寒气,石瘕症宜温子门、散瘀血。
-
散结定疼汤
别名:散结安枕汤(《辨证录》卷十二)。处方:当归30克(酒洗)川芎15克(酒洗)丹皮6克(炒)益母草9克黑芥穗6克乳香3克(去油)山楂10粒(炒黑)桃仁7粒(泡,去皮、尖,研)功能主治:补血行瘀,散结止痛。治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愈疼。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
-
庵闾子
出处:《本经》拼音名:ānLǘZǐ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①《本经》: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②《别录》: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本草经集注》:荆子、薏苡为之使。(《圣惠方》庵闾子酒)②治产后腹痛:庵闾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
垂丝卫矛
《*辞典》:垂丝卫矛: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Chu SīW iM o别名:球果卫矛、五棱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青皮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小米饭、暖木(《中国经济植物志》)。②安徽《单方草药选编》:活血行瘀,通经逐水。③治阴囊奇痒有渗出粘液:垂丝卫矛茎皮,研末,加桐油调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
倒生莲
《*辞典》:倒生莲: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DǎoShēnɡLi n别名:倒水莲(《草木便方》),花老鼠、尾生根、石上凤尾草(《广西药植名录》),金鸡尾(《湖南药物志》),盘龙莲(《贵州草药》)。孢子囊群线形,每小羽片上1枚;治吐血,衄血,咳嗽痰多,黄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②《天宝本草》:强筋壮骨。
-
滇池海棠
拼音名:DiānChíHǎiTánɡ英文名:fruitofYunnanCrabapple,YunnanCrabapple别名:云南海棠、云南山楂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滇池海棠的果实。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800m的山坡杂木林中或山谷沟边。胃、肝三经功能主治:健胃消积,行瘀定痛。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痢疾,泄泻,疝气,产妇儿枕作痛。
-
火秧竻叶
《*辞典》:火秧竻叶: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HuǒYānɡL Y 来源:大戟科植物金刚纂的叶片。功能主治:清热化滞,解毒行瘀。治热滞泄泻,痧秽吐泻转筋,疔疮,跌打积瘀。②《本草求原》:解毒,洗骨痛,焙热治无名肿毒。(《岭南草药志》)②治蛇头疔:火秧竻叶捣碎,用冷开水洗去汁,取渣加蜂蜜或红糖捣匀外敷。
-
六月雪
菊科植物华泽兰的根·《中医大辞典》·六月雪:六月雪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广东土牛膝之别名。1.治白喉,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感冒高热,麻疹热毒炽盛,肺炎,血淋。毒蛇咬伤,捣汁服,药渣敷伤口周围。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