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经尽
传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
-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即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循经传
循经传为病机,亦作巡经传。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经尽
经尽为病因病理学名词。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饮
悬饮是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饮癖
其状胁下弦急,时有水声。”饮癖又名癖饮,是痰饮的一种。《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积饮
积饮为病证名,指饮邪留蓄不散的病证。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涌水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又称水气。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再传
概述:再传即再经。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
-
阳病入阴
概述:阳病入阴为病机。通常是指外感病传变过程中,伤寒病由三阳经传入三阴经,或温热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的一种传变方式,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再经
概述:再经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
-
产后三审
产后三审(observingthreepostpartumitems)是指诊断产后病的三项观察内容。包括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张氏医通》卷十一:“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脉证相反,纵无危候,必多变端。”
-
伤寒五法
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救里:救里为治法。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医术名·《伤寒五法》:《伤寒五法》为医书名。
-
阳旦证
概述:阳旦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证兼见心烦口苦等里热证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证象阳旦。”《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症状:《外台秘要·伤寒中风方》:“古今录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太阴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