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经
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
奇经八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修佛禅行者,用功较后阶段,内气由会阴穴起,通小腹胞中,经中脉过脐 ,破喉结过喉 入脑,再破眉心内 (不破时微细昏沉现起),达头顶囟会穴下端。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十四经发挥
概述:《十四经发挥》为中医针灸著作,同名古籍有2本。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是对元朝《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中有关十四经循行的文字详加考证,并有所发挥、补充;有明代复刻本,又被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
-
中医针灸临床手册
《中医针灸临床手册》为书名。石学敏主编。3章为十四经腧穴定位、主治、配伍以及针灸的刺法、灸法等临床操作方法及基本理论。17章详细介绍临床各科疾病实用有效的针灸疗法,计155个疾病。突出了作者丰富的诊疗技术,还从古今文献中发掘出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和相关经验,供读者参考或启迪思路。
-
针灸纂要
书中对针灸简史、学习方法、经络、穴位、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禁忌等均作了扼要的论述。上册论内景、阴阳、五行、诊法、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法及各种病症的针灸取穴法;
-
西法针灸
《西法针灸》为书名。顾鸣盛编译。日本·冈本爱雄原著。本书是根据西医解剖学及病理学知识整理针灸学的一种较早著作。第一章针术之沿革;第二章经穴解剖学(分论十四经的经穴解剖位置);第三章针灸学治病(消化器病、泌尿器病、神经系统病)。现有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初印本。
-
循经考穴编
《循经考穴编》为针灸经脉专书。下册署有“严振(漫翁氏)识”,故有谓严振所编。《循经考穴编》专论经脉流注,对经脉的流注与路线、经穴的位置与主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书无序文,引用书籍多属明万历(1573~书中内容按十四经顺序,随经列穴考注,较《十四经发挥》详细。后附奇经八脉及脏腑图。
-
针灸全生
《针灸全生》为书名。又名《铜人明堂针灸》。清·萧福安(学正道人)撰。成书于道光四年(1824年)。书中首载全身经穴及十四经穴图解、歌诀;《针灸全生》又名《同人针灸》。清·肖福庵撰。刊于1831年。首为周身经穴及十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
-
交会穴
概述: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针灸甲乙经》。简称会穴。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又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
严漫翁
严漫翁即严振。严振为明代针灸学家。《循经考穴编》下册署有“严振(漫翁氏)识”,有谓本书即严振所编。分上下两册。因此,本书有谓严振所编。书无序文,引用书籍多属明万历(1573~1620年)以前,故有谓明代之作。书中内容按十四经顺序,随经列穴考注,较《十四经发挥》详细。后附奇经八脉及脏腑图。
-
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
《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为书名。王野枫编订。1955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本书以表格形式,主要介绍十四经孔穴位置。
-
针灸经穴辞典
《针灸经穴辞典》为书名。戴源长编撰。自由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包括经穴图解、经穴索引、人体各部名称总目、经穴别名考、十四经总目、新人身度量衡、经穴部位分寸歌等。
-
针灸腧穴图谱
《针灸腧穴图谱》为书名。陆瘦燕、朱汝功编著。196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分全身经穴总图、十四经经穴分经图、经外奇穴图以及耳针、鼻针、面针图等六大部分。并以表格方式随图说明穴位的取穴、主治和针法。
-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为书名。元·忽泰必烈撰,其子光济诠次。刊行于大德七年(1303年)。书中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后载十四经流注,各加注释,列图于后。《十四经发挥》即以此为基础。原书已佚。
-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为书名。张晟星、戚淦编著。1984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主要载述十四经361个腧穴的穴名解释。并附中外穴名对照。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景昌先生自成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在放血治疗方面特别擅长。但他并不排斥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经常鼓励弟子学习传统十四经针灸手法,临床时也常以十四经穴配董氏奇穴而发挥疗效。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倡导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
天圣针经
《天圣针经》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代王惟一撰。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
-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即《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
-
平易方
《平易方》为方书名。清·叶香侣辑。刊于1804年。本书系作者选录曹绳彦《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一书中“平稳无害,简易可从”的药方,并参考其他方书中的简效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按疾病分类编次。卷一之首附述简要的医学总论和十四经经脉图。
-
同人针灸
《同人针灸》即《针灸全生》。《针灸全生》为针灸著作。又名《同人针灸》。2卷。清·肖福庵撰。刊于1831年。首为周身经穴及十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证的针灸取穴。内容简要。
-
重楼玉钥
概述:《重楼玉钥》为中医喉科著作。二卷(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主要内容:《重楼玉钥》上卷首列“咽喉说”等八篇咽喉病总论,详细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症状、治法、末为治疗喉风的方药,以及牙疳、喉间发白(白喉)等症。卷下为“喉风针诀”,包括喉科疾病常用的十四经命穴、行针手法、补泻和禁忌。
-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经穴图考》为书名。黄竹斋编著。本书参考《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六十多种文献,搜集有关针灸学资料归纳而成。内容以十四经为纲,365穴及奇穴为目,考证穴位位置、主治、刺灸法等,还引用了不少针灸医案,内容较为丰富。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
-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为书名。清·廖润鸿撰。卷一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三-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书。元·佚名氏撰,明·佚名氏补注节抄,黄龙祥、黄幼民整理,与《窦太师针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同收编,名为《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
本草汇
《本草汇》为药物学著作。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6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8列百病主治药;
-
人体经穴模型
人体经穴模型为针灸教学用具。一般采用纸浆、石膏或塑料制成。外形按健康成人或按比例缩小,上标经络、穴位,供针灸教学使用。模型可根据教学需要,按健康人体比例,制作大小不同的规格,表面显示取穴标志,标出十四经腧穴的位置和名称,小者只标常用穴的名称,供经穴教学使用。
-
董景昌
原籍山东。在台湾传授家传针法,因为由他传授的穴位并不在传统十四经穴所记载的范围内,但有疗效,因此被称为董氏奇穴。董景昌先生自成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在放血治疗方面特别擅长。但他并不排斥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经常鼓励弟子学习传统十四经针灸手法,临床时也常以十四经穴配董氏奇穴而发挥疗效。
-
严振
严振为明代针灸学家。《循经考穴编》下册署有“严振(漫翁氏)识”,有谓本书即严振所编。参见《循经考穴编》:《循经考穴编》为书名。分上下两册。因此,本书有谓严振所编。书无序文,引用书籍多属明万历(1573~书中内容按十四经顺序,随经列穴考注,较《十四经发挥》详细。后附奇经八脉及脏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