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寒
假寒指病属热证而表现出寒的假象。参真热假寒条。
-
热厥证
真热假寒证为证候名。《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阳盛格阴证
真热假寒证为证候名。《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阳证似阴
概述:阳证似阴为证候名。辨证论治:《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为证候名。《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
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为治则。反治法之一。例如阳厥的病人在高热、出汗、口渴、脉洪大的热证表现中,出现了四肢厥冷,其中四肢厥冷是假象,是假寒,而大热、大渴、脉洪大是真象,是真热。针灸以具有泻热作用的穴位及方法(如透天凉手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常选合谷、外关、大椎、曲池、十宣等穴为主,针用泻法,并可点刺出血。
-
热极生寒
热极生寒是指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如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之阳明热证,由于出汗太多,或邪毒太盛,可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冷汗不止、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的寒证。亦有因热邪深伏出现热深厥深的假寒现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外寒内热
概述:外寒内热为病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参真热假寒:真热假寒为证候名。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之证。多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又伴见烦躁口渴、便秘等。
-
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筋脉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一说为里热之证。《医宗金鉴》作真热解,“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
-
热服
热服(administeredhot)为服药方法之一。是指汤剂乘热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
甚者从治
甚者从治为治则之一。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应顺其假寒或假热的表象,采用从治的方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反治: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假者反之
假者反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则。指假热、假寒的病证,应该用反治法去治疗。《素问·气交变大论》:“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
柴胡紫苏饮
处方:柴胡、连翘、苏子、川楝、青皮、苍术、玄胡索、泽泻、猪苓、赤芍药、木香。功能主治:内素有热,偶为外寒所束,致患假寒疝,脉左尺弦洪,挟湿洪弦而缓,挟风浮弦,按之洪缓;由七情所致(疒颓)疝,脏气下坠,肿胀急痛;号哭忿怒所致气疝,乍满乍减。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证治宝鉴》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