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寒里热
表寒里热为证候名,是指表有寒而里有热的病理变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之证。多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又伴见烦躁口渴、便秘等。
-
寒热错杂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中医临证备要·上热下寒》:“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名之一。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之证。
-
外寒内热
概述:外寒内热为病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参真热假寒:真热假寒为证候名。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之证。多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又伴见烦躁口渴、便秘等。
-
溢饮
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为患,若饮郁化热,则可见饮溢体表,热郁于里之候。溢饮的症状: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若伴有发热、烦躁、苔白兼黄,为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可加石膏以清内热。
-
香石双解袋泡剂
香石双解袋泡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香石双解袋泡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散寒解表,解毒除湿,通腑泻热。因夏令感冒表寒里热所致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口干咽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平调寒热
平调寒热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药性平和,具有清热、祛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阴阳寒热不调病证的治法。通常选用寒热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药物组方,治疗往来寒热,或上热下寒、上寒下热,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类的病证,以期平调康复。如黄连汤、小柴胡汤等。
-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为治法,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虚、俱实、俱寒、俱热等。可用厚朴七物汤。针灸临床可用合谷、列缺、风门等穴解表,用天枢、丰隆、足三里、支沟等穴治里。可用三黄石膏汤。针灸临床常以点刺曲泽、委中出血为主,配泻大椎、曲池、合谷、内庭等穴。
-
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筋脉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一说为里热之证。《医宗金鉴》作真热解,“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
-
止嗽定喘片
1.31(60℃)],苦杏仁(去油)用85%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回收乙醇浓缩成膏[相对密度1.20~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片;功能与主治:辛凉宜泄,清肺平喘。用于表寒里热,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急性支气管炎。2.虚喘者忌用,其表现为咳声低弱,动则气喘气短,自汗怕风。
-
止嗽定喘丸
(2)取本品5g,除去糖衣,研细,加氯仿20ml,滴加浓氨试液数滴成碱性,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用于表寒里热,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急性支气管炎。主治:风寒咳嗽,胸满胁痛,恶寒发热,痰咳不爽,痰饮涎稀,气促喘闷,夜不能卧,喉如水鸡声,逢冷犯嗽,经年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