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牙痛
火牙痛为病证名。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因于虚火者,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
苦瓜根
《*辞典》:苦瓜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Kǔ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夏、秋采收。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附方:①治痢疾腹痛、滞下粘液:苦瓜根二两,冰糖二两。(《众集验方》)②治大便带血:鲜苦瓜根四两。
-
铁线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线莲:拼音名:TiěXi nLi n别名:山木通来源: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铁线莲ClematisfloridaThunb.,以根及全草入药。茎棕色或紫红色,有6条纵纹,节部膨大,被疏短柔毛。叶对生,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或具1-2裂片。小毒归经:归肝;虫蛇咬伤;2.《中国药植图鉴》:利尿通经。
-
马鞍藤根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MǎānT nɡGēn来源:为旋花科植物鲎藤的根。功能主治:治风火牙痛,关节风湿痛,流火,湿疹。③治流火(丝虫病引起淋巴管炎):马鞍藤干根一两,毛天仙果干根一两,老鼠耳干根一两。(②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⑤治外痔:马鞍藤根晒干,烧存性,研末,加三仙丹、冰片少许,冷开水调涂。
-
雾水葛
《全国中草药汇编》:雾水葛:拼音名:W ShuǐGě别名:粘榔根、啜脓羔来源:荨麻科雾水葛属植物雾水葛Pouzolziazeylanica(L.)Benn.,以全草入药。雌花花被壶状,长约1.5mm,上部2齿裂,被柔毛。瘦果卵形,长约1mm,先端尖,黑色。2.《生草药性备要》:散痈疳(疽)大毒疮,消毒,治乳痈乳岩,用根捶片糖敷之,又能凉血。
-
马桑根
性味:苦,凉,有大毒。《*辞典》·马桑根: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MǎSānɡGēn别名:乌龙须((草木便方》)来源:马桑科植物马桑的根,冬季采掘。"功能主治:治风湿麻木,风火牙痛,痰饮,痞块,瘰疬,跌扑损伤,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贵阳民间药草》)②治风火牙痛:马桑根、地骨皮,炖猪肉服。
-
腐婢根
《*辞典》:腐婢根: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FǔB 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疟疾,跌打损伤,风火牙痛,烧伤。(《福建中草药》)③治毒蛇咬伤:腐婢鲜根皮捣烂敷天庭穴及伤口。(《福建中草药》)④治烧伤:小青树根皮咸叶,晒干研成极细末,棉油或菜油调搽,每天一至二次。
-
风箱树叶
《中医大辞典》·风箱树叶:风箱树叶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天疱疮,研末调敷;原形态:风箱树,又名:水杨梅(《生草药性备要》),珠花树、鸡仔木、马烟木、水抱木、大叶水杨梅、假番桃。萼长约3毫米,外面被毛,裂片极短;里面有柔毛,裂片4,钝头;附方:①治对口疮:水杨梅叶,捣烂敷患处,并用其根煎水服。
-
大叶白头翁
《*辞典》:大叶白头翁: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D Y B iT uWēnɡ别名:一面青(《分类草药性》),山萩(《中国物图鉴》),大火草(《重庆草药》)。单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约8厘米,宽约1.5厘米,向上渐小渐尖,全缘,基部常抱茎,呈耳状,耳先端尖,叶上面绿色,下面白色,两面均被白色绵毛。
-
含漱法
含漱法主治病症:舌衄:舌衄含漱汤(《中医外治法简编》)木贼草30g,加水300ml,煎汤漱口,每日数次,3日为1疗程。3.风寒牙痛方(《中草药外治经验方选》)荜菝(杵碎)、辽细辛、露蜂房、公丁香(杵碎)各6g,将上药放入砂锅中,加清水300ml,文火煎至约剩汁200ml时过滤,瓶贮备用。功能醒脾化湿,清泻胃热。
-
水枇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枇杷:拼音名:ShuǐP P 别名:水东哥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水枇杷SaurauiatristylaDC.,以根和叶入药。聚伞花序通常具3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或老枝的叶痕腋部,被绒毛和钻状刺毛,分枝处有苞片2-3枚;花瓣5,粉红色或白色,基部合生,长约8mm,顶部向外反折;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
-
外踝尖
足两踝之一。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正坐或仰卧位,在外踝的最凸起处取穴。外踝尖穴主治病证:外踝尖主治淋病,卒淋,脚气,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牙痛,牙痈,口疮,风火牙痛,喉痹咽痛,白虎历节风痛,踝关节肿痛,小儿重舌,扁桃体炎,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刺灸法:刺法:点刺出血。
-
白毛藤根
功能主治:主治风火牙痛,头痛,崩漏带下,瘰疬,痈肿,痔漏。《*辞典》·白毛藤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BáiMáoTénɡGēn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性味: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②《重庆草药》:"治头痛,流涕。附方:①治火牙虫牙痛:白毛藤根,地骨皮、枸骨根、龙胆草、白牛膝。
-
合萌根
《*辞典》:合萌根: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拼音名:H M nɡ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田皂角的根。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积,解毒。附方:①治血淋:田皂角鲜根或茎一两,鲜车前草一两。(《福建中草药》)③治小儿疳积:田皂角根(鲜)五钱至二两。水煎服,每口一剂。(《四川中药志》)⑤治风火牙痛:合萌根七钱。
-
黑塔子
拼音名:HēiTǎZǐ别名:金弹子[果]、野油柿子来源:柿树科黑塔子DiospyroscathayensisA.N.Stewar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除湿。主治痔疮,肠风下血,风火牙痛,肺热咳嗽。外用治疖肿,烫火伤。注意:体弱虚寒者忌内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金挖耳根
《*辞典》:金挖耳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JīnWāěrGēn别名:野烟头(《重庆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根及茎基部。功能主治:治产后血气痛,水泻腹痛,牙痛,乳蛾。血分通用。(《湖南药物志》)③治牙齿痛(火牙痛):挖耳草根捣如泥,调合甜酒(捞糟汁),外敷腮上(在药外面涂少许稀泥)。
-
苦瓜藤
《*辞典》:苦瓜藤: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Kǔ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性味:苦,寒。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治火牙痛,外洗疮毒。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凉粉藤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Li nɡFěnT nɡ别名:百解藤、寄山龙、山豆根(《广西野生资源植物》),青藤仔、蛤仔藤(《海南植物志》),金线风(《陆川本草》),金锁匙、廿四风藤、山苦参、铲箕藤(《广西药植名录》)。叶盾状着生,阔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2.5~花单性,雌雄异株;茎:止咳,祛痰,利大便。
-
簝叶竹根
《*辞典》:簝叶竹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Li oY Zh Gēn别名:簝叶根(《分类草药性》)。节间平滑无毛,圆筒形或基部一侧微具沟槽,长约5~生境分布:自生房屋周围,间有栽培。分布四川。熊笹(为日本九州岛岛岛岛产之山白竹)之水浸液小量能兴奋离体蛙心,大量则抑制之,并有降压、利尿、兴奋离体肠管之作用。
-
芦竹
拼音名:L Zh 别名:芦荻竹、芦竹笋、芦竹根、楼梯杆来源:禾本科芦竹属植物芦竹ArundodonaxL.,以根状茎及嫩笋芽入药。四季可采,将根头砍下,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性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风火牙痛,小便不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芦竹笋
《*辞典》:芦竹笋: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L Zh Sǔn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嫩苗。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治肺热吐血,骨蒸潮热,头晕,热淋,聤耳,牙痛。②《岭南采药录》:嫩笋捣烂能拔腐骨。治骨蒸潮热,火牙痛,头晕,火淋等。外用:捣汁滴耳。捣取汁加白糖服。
-
马鞍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马鞍藤: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MǎānTénɡ英文名:HerbofBeachMorningglory,Two-leavesMorningGlory别名:鲎藤、二叶红薯、狮藤、马蹄金、马蹄草、海薯、走马风、马六藤、白花藤、海薯藤、沙藤、沙灯心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鲎藤的全草。
-
马柳根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MǎLiǔGēn别名:小红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乌兰-布勒嘎苏(蒙名)。来源:为杨柳科植物乌柳的根和须根。花序轴有疏柔毛;苞片椭圆形或披针形,两面无毛;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区的河岸、固定沙丘及轻盐渍化沙地。附方:治急性腰扭伤:乌柳鲜根一把,地骨皮适量。
-
蔓斑鸠菊
别名:白狗称来源:菊科蔓斑鸠菊VernoniascandensDC.,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性味:苦、微甘,凉。功能主治:清热止痛。风湿骨痛,感冒发热,头痛,咽喉痛,肠炎腹痛,慢性肝炎:根0.5~风火牙痛:根1两,水煎含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七叶子
概述:七叶子为中药名。又名参叶子、定风草。清热,生津,利咽。治暑热伤津,口干舌燥,心烦神倦,咽喉肿痛,风火牙痛。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海南地黄连的枝叶。花瓣白色,合生为管状的部分长2.3cm,外被稀疏、平展的长柔毛,瓣片倒披针形,长约10mm,宽约3mm,沿中脉上被稀疏长柔毛;性味:淡;风湿骨痛;
-
茄叶一枝蒿
拼音名:QiéYèYìZhīHāo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岗斑鸠菊的全草。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2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部边缘具疏锯齿,下部近全缘,侧脉7-8对,弧状伸向边缘,细脉网状,叶脉在下面凸起,沿脉被短柔毛和树脂状腺体。性味:味淡;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山大刀
《*辞典》·山大刀: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ShānDàDāo别名:大丹叶、暗山公(《生草药性备要》),暗山香、山大颜、吹筒管(《岭南采药录》),刀斧伤(《陆川本草》),血丝罗伞、大退七(《广西中药志》),刀伤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金鸡爪、大罗伞、散血丹、假太竹(《广西中草药》)。
-
山大颜
性味:苦,凉。2.治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蛇咬伤,疮疡肿毒,下肢溃疡。《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大颜:拼音名:ShānDàYán别名:九节木、大罗伞、火筒树、盆筒、山大刀、暗山公、刀枪木来源:为茜草科九节属植物九节Psychotriarubra(Lour.根、叶: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伤寒,胃痛,风湿骨痛;
-
山马豆根
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云南野豇豆,又名:野马豆。两侧小叶阔卵形,不对称,小叶柄长约1.5毫米;苞片小,线形;生境分布:自生山坡、路旁、草丛中。功能主治:《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请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治风火牙痛,喉痛,肺结核,腹胀,胃痛,便秘,疮毒,小儿麻疹后余毒不尽,跌打关节疼痛。
-
石枫药
拼音名:ShíFēnɡYào别名:虾于草、红虾于草、箭头草、铁青草、札郎草、黄瓜米草、杉刺疙、硬杆白花、蛇舌草、鸡口舌、石耳风、石耳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花4数,无花梗,2-3朵簇生于叶腋,有2苞片,萼筒倒卵形,花冠白色,漏斗状,裂片长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风火牙痛;跌打损伤;
-
石瓜子
水龙骨科植物抱石莲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石瓜子:石瓜子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鱼鳖金星之别名。主治小儿高热,痄腮,风火牙痛,痞块,臌胀,淋浊,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疔疮痈肿,瘰疬,跌打损伤,以及高血压,鼻炎,气管炎。水煎外洗,可治小儿脓疱疮。
-
水榕木根
拼音名:ShuǐRónɡMùGēn英文名:bullockSyzygium别名:黑嘴蒲桃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黑嘴蒲桃的根。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同长。花期3-8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平地次生林。性味:味苦;清热利湿;主风火牙痛;风湿痹痛;湿热泄泻;劳伤咳血;跌打伤痛;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果实补虚寒。
-
水杨梅根
茜草科植物水杨梅的根·《中医大辞典》·水杨梅根:水杨梅根为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腮腺炎。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煎水内服。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4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侧脉稍有白柔毛。
-
铁脚威灵仙叶
出处:《南京民间药草》拼音名:TiěJiǎoWēiL nɡXiānY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黄药子的叶。小叶柄多卷曲;圆锥状花序,腋生和顶生;苞片小,披针形;瘦果扁卵形,橘黄色,两端狭尖,边缘稍突起,表面密被细白毛,顶端宿存花柱上也密生丝状长白毛。生境分布:生长于山林间或田岸旁。功能主治:治火牙痛,同醋打烂敷。
-
乌柳
拼音名:WūLiǔ别名:乌柳根、小红柳来源:杨柳科乌柳SalixmicrostachyaTurcz.,以侧根及须根入药。生境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顺气。风火牙痛:根适量煮水,凉后漱口。急性腰扭伤:根1把,地骨皮适量,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席草
别名:茳芏蒲草、短叶茳芏、咸水草来源:莎草科席草CyperusmalaccensisLam.var.btevifoliusBocklr.,以根、根状茎及花入药。生境分布:四川及南方各地。性味:根、根状茎:淡,寒。功能主治:根、根状茎:清热凉血,止血。吐血,尿血,风火牙痛,白带。花:主治疮痈,肿毒,睾丸炎。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虾子草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XiāZǐCǎo别名:红虾子草(《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长田野向阳处。功能主治:《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疝气,风火牙痛及妇女干血痨。③治妇女于病,虚火旺者:虾子草、酱耳木根各一两,石竹根二两,黄脚鸡五钱,大地棕根四两。
-
香构
《*辞典》:香构: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XiānɡG u别名:藤构、娃娃皮、野棉皮来源:为瑞香科植物小黄构的茎皮和根。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有时为簇生或单生的短总状花序;花被管状,外面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长5~果实卵形,成熟后紫黑色,先端被毛;生境分布:生于沟边、坡地和田埂上。性味:淡,平。
-
小红柳根
拼音名:XiǎoHónɡLiǔGēn别名:乌柳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红柳的根和须状根。原形态:灌木,高1-2m。雄蕊2,花丝和花药合生,苞片先端褐色,边缘被疏长毛,腺体1,腹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漠地区的河边或沙丘间低地。性味: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泻火;主风火牙痛;腰痛摘录:《中华本草》
-
小黄构
拼音名:XiǎoHu nɡG u别名:小黄钩、藤构、娃娃皮来源:瑞香科小黄构WikstroemiamicranthaHemsl.,以茎皮、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咳化痰。主治风火牙痛,哮喘,百日咳。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野豇豆
拼音名:YěJiānɡD u别名:野马豆、山豆根、山马豆、山土瓜来源:豆科豇豆属植物野豇豆Vignavexillata(L.秋季采,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腮腺炎,疮疖,小儿麻疹余毒不尽,胃痛,腹胀,便秘,跌打肿痛,骨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野马蹄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马蹄草:拼音名:YěMǎT Cǎo别名:直立席草来源:莎草科萤蔺ScirpusjuncoidesRoxb.[S.erectusPoir.],以全草入药。主治肺痨咳血,风火牙痛,目赤肿痛,尿路感染。苞片1,为秆的延长,直立长5-15cm,小穗2-5,聚成头状,长圆状卵形,长8-17mm,宽3.5-4.5mm,棕色或浅棕色,有多数花;煎汤当茶饮。
-
野猪胆草
别名:马料草、白石笋、山葱来源:兰科野猪胆草Liparisbicallosa(Don)Schlech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主治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跌打瘀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栀子根
拼音名:ZhīZi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性味:甘;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
珠儿参叶
拼音名:ZhūérShēnYè别名:参叶、参叶子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的叶。P.pseudoginsengWall.var.elegantior(Burk.)HooetTse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暑;
-
紫红獐牙菜
拼音名:ZǐH nɡZhānɡY C i别名:苦胆草、草龙胆、青叶胆来源:龙胆科紫花獐牙菜SwertiapuniceaHems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四川、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消炎。主治黄疸型肝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热淋,胆囊炎。3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香荷止痒软膏
香荷止痒软膏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香荷止痒软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驱风止痛,止痒。4.本品仅用于一般蚊虫叮咬,对黄蜂等螫伤或有全身症状者应去医院就诊。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万应莪术油
万应莪术油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万应莪术油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用于四时感冒所致的头痛头晕,风火牙痛,及腰酸骨痛,轻度烫伤,蚊叮虫咬。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京制牛黄解毒丸
京制牛黄解毒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京制牛黄解毒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风止痛。脾胃虚寒者禁服。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莪树油
莪树油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莪树油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祛风火。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3.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