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项
颈项为人体部位名。颈之前部称颈,后部称项,合称颈项。《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颈项又名脖项。古人把颈部分前、后两部分。
-
颈
概述:颈:1.人体部位名;或仅指颈项的前部,即舌骨以下,胸骨体以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古人把脖子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颈。《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主治病症:耳穴·颈主治落枕、颈项肿痛。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转脉瘘
颈项部痈疽形成之瘘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分颈部瘘为狼瘘、鼠瘘、蝼蛄瘘、蜂瘘、蚍蜉瘘、蛴螬瘘、浮疽瘘、瘰疬瘘、转脉瘘,此颈之九瘘也”。“转脉瘘者,因饮酒大醉,夜卧不安,惊欲呕,转侧失枕之所生也。”其始发,颈项濯濯,脉转身如振,使人寒热,其根在小肠。相当于颈淋巴结核形成之窦道。
-
练功十八法
练功十八法是庄元明副主任医师为防治颈肩腰腿痛而专门设计的一套自身锻炼功法。腰肌劳损可选择“叉腰旋转”和“展臂弯腰”二节动作,以加强腰部病变部位功能锻炼,来减轻症状,消除骶棘肌、腰大肌痉挛,松解腰肌粘连,恢复腰部肌肉活动功能,增强肌力。
-
颈肿
颈肿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有颈项肿痛,寒热头眩者,是气毒,宜加味藿香散;有颈项结核坚肿,色红渐热者,是热毒,宜连翘消毒饮。”颈前粗大,食欲增进,心烦心悸,夜睡不安,呼吸困难,性情急躁忧郁,为肝火肝气交郁,用达郁汤法加夏枯草、青黛、丹皮、海藻(见《中医临床备要·颈粗》)。
-
白㾦
颈项初生水疱,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因服氤氲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斛。《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曰白 ,其名种种不一。”
-
天柱骨倒
见《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小儿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的证候。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多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患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东医宝鉴·外形篇》:“项软者,天柱骨倒也。”
-
落颈喉风
落颈喉风病名。《喉科心法》:“不分左右,其肿痛腐烂,皆是在颈内,喉中并不现形,最为恶候。”其病因有二:一是正虚邪盛,蒙蔽脉络,不及透至部位而发。二是各种喉证不及清透,或误表而致毒气散漫至下陷颈项而成。治宜结合全身情况,可选服紫地汤。已成脓者,应刺破肿处排脓。
-
蹲鸱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蹲鸱丸:处方:香梗芋艿(净粉)10斤。摘录:《济世养生集》《饲鹤亭集方》:方名:蹲鸱丸组成:山芋艿(煮)4两,川贝2两,左牡蛎4两,昆布1两,海藻1两,橘红5钱。主治:禀赋不足,痰痹于阳明、少阳之络,以致颈项颠下耳之前后凝结痰核,大小不一,皮色不变,无论新久。
-
天柱倒
天柱倒为病证名,又名项软。《活幼心书》卷上:“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出自《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病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
-
颈痈·气郁化火证
定义:颈痈·气郁化火证(cervicalabscesswithpatternofstagnatedqi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气郁化火,以痈发于颈项一侧,来势较缓,渐渐肿大,至鸡卵大小,皮色渐红,肿胀疼痛,伴心烦胁痛、失眠易怒,口苦咽干,若肿块按之软而有波动,为脓成外透,穿刺之可出脓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颈痈证候。
-
消核散
处方:海藻90克牡蛎元参各120克糯米240克甘草(生)30克红娘子(同糯米炒胡黄色,去红娘子,用米)28个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化痰行瘀,软坚散绪。治颈项痰凝瘰疬。4.5克,酒调服,量人壮弱。注意:方中红娘子有剧毒,体弱及孕妇忌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牛皮癣·风湿蕴肤证
定义:牛皮癣·风湿蕴肤证(cattle-skinlichenwithpatternofwind-dampnessamassinginskin)是指风湿蕴肤,以皮损呈淡褐色片状苔藓样斑块,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苔薄或白腻,脉濡而缓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治法:牛皮癣·风湿蕴肤证治宜疏风利湿。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
-
重合疬
重合疬病名。颈项部瘰疬结肿重合之病证。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三。证见颈项部瘰疬重选相生,堆垒簇聚。尤如葡萄之成串重合而生者。初无痛痒。证治参见瘰疬条。
-
早晨发搐
早晨发搐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早晨潮热引起抽搐。由肝旺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寅、卯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颈项拘急。当补肾治肝。补肾,用地黄丸;治肝,用泻青丸。
-
首
概述:首:1.头;指人体颈项以上的部位。手足三阳经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任脉、督脉、冲脉、阴蹻脉、阳蹻脉均上行至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肾邪
肾邪病因学名词。指位于肾脏的病邪。五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难经·十难》:“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
热痫
热痫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指内有积热所致的痫证,多见于小儿。症见口眼相牵,手足抽掣,腰背强直,口中吐沫,鼻里作声,颈项反张,壮热啼哭。多由乳食伤胃,胃肠积热,热甚则风盛痰壅所致。治宜退热除痫,用紫金锭、钩藤饮(人参、全蝎、羚羊角、天麻、钩藤、甘草)加减。
-
喉莽
喉莽病名。系指结核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的病证。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本病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致。治宜清热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
蜂漏
蜂漏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蜂瘘者,由饮食劳倦,渴乏多饮流水所得。或因蜂毒不去,变化所生也。症见颈项部为始发之处,或单发或多处生疮,溃烂成漏,肿及胸前,状如痈疽,此愈彼起,时有脓水。治宜内服五香散,已溃者外用露蜂房散,或用手术切除治疗。相当于颈淋巴结核。
-
风火喉
风火喉为病名。1.《喉科金钥》卷上:“风火随胃气上升,薰蒸肺管。不能食,…2.指一般急性的喉风,走马喉风的同义词。有头痛身疼,面赤口红,颈项肿痛,牙关紧闭,痰响若拽锯,声音即嘶哑,饮食汤药,阻隔不下,诸凶证。喉内之肿或见鲜红(风火也)或见红紫(毒火也)。”用犀角地黄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肺咳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
缠喉风外证
缠喉风外证病证名。系指患缠喉风颈项外面肿如蛇缠绕的病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外面症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症其肿紫糖色。”本病多由毒火炽盛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三黄凉膈散加减。
-
法斯通
药品说明书:成分:酮基布洛芬适应症:关节、肌腱、韧带或肌肉疼痛、扭伤、拉伤、挫伤炎症或损伤,包括关节炎、关节周炎、滑囊炎、半月板损伤、颈项僵硬、后背痛浅表层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以及皮肤红斑和炎症用量用法:每天应用一至两次,根据患病区域大小应用3-5cm或更多
-
丝状疣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丝状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如丝的小赘生物,俗称线瘊。诊断要点:1、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3、一般无自觉症状。辨证分析:丝状疣多因风邪搏于肌肤而发。本病因多为单发,且较浅表,治疗上一般采用外治法即可。辨证论治:1、推疣法2、结扎法参照寻常疣外治法。
-
化凤膏
处方:蓖麻子7枚,鸡子1枚。制法:蓖麻子去壳捻烂,用薄纸卷于中,插入鸡子内,纸封固,水浸湿,火煨熟,去壳,去内纸条。功能主治:咽喉、颈项结核成形及瘰疬。用法用量:只食鸡子,以酒1杯送下,每早晨服1枚,10日奏效。
-
马兰膏
《古方汇精》卷四:马兰膏:处方:马兰头不拘多少(冬季无叶,取根亦可)。并治大人两腿赤肿,流火,或湿热伏于经络,皮上不红不肿,其痛异常,病者只叫腿热,他人按之极冷。主治:痞积。制备方法:烧净水1大锅,熬5炷香,去根再熬至4-5碗,入铜锅,再熬至半碗,退火,加阿魏3钱,麝香1钱,搅匀为度,以瓷器收贮。
-
完舌围药
处方:芥菜子。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舌缩不能言。用法用量:以醋调敷颈项下。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
消疬丸
处方:夏枯草连翘蓖麻仁各120克制法:磨细,装入猪大肠一段内,两头扎紧,酒浸蒸烂,捣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肝散结,消肿拔毒。摘录:《疡医大全》卷十八《饲鹤亭集方》:方名:消疬丸组成:元参、土贝、左牡蛎各等分。主治:阴虚大盛灼液成痰,痹于络,致生颈项痰串,马刀瘰疬。制备方法:夏枯草汤泛丸。
-
山鸡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ShānJī来源:为雉科动物原鸡的肉。原形态:为家鸡的远祖,形似家鸡而较小,体长约60厘米。下背和腰转为红橙色;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色,而有金属绿色反光;头和颈项黑褐缀红;生境分布: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区的密林中。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滋养温补,强筋骨,入肝补血。治崩漏带下。
-
芎天麻丸
《御药院方》卷一:组成:芎2两,天麻半两。功效:清利头目,消风化痰,宽胃利膈。主治:心忪烦闷,旋运欲倒,颈项紧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体烦痛,皮肤搔痒,偏正头痛,鼻塞声重,面目浮肿。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半作20丸。
-
神效消核散
《医级》卷九:方名:神效消核散组成:全蝎30个,守宫1对(煅末),雄黄3钱(飞研),蛤粉1两,丝瓜筋3个(炒炭,研)。主治:妇人肝经郁火,注流颈项结核,久则成串。制备方法:先将全蝎纳胡桃壳内,用麻扎合,和黄泥作泥丸,火煅去泥,取炭合诸药末,研匀,瓷瓶收贮。
-
荏子桔梗丸
《千金》卷二十三:方名:荏子桔梗丸组成:荏子半两,龙骨半两,附子1两,蜀椒100粒,桂心1分,干姜1分,桔梗1分,矾石1分,独活1分,芎藭1分。制备方法:上为末,以大枣20个合捣,醋浆为丸,如大豆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荏子芳香遍达肺气,佐以桔梗升提胸膈,更兼椒、姜、桂、附辛温破结;独活、芎藭祛风活血;
-
清肝疏胆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名:清肝疏胆汤组成:冬桑叶、丹皮、柴胡、赤芍(炒)、料豆衣、玉竹、甘草(生用)、当归。主治:肿腮误服过辛散。《经》曰:颈项者,肝之俞。故用柴胡、丹皮以疏少阳,当归、赤芍以缓厥阴,冬桑叶、料豆皮能清风热,玉竹、甘草可生津液。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
-
小黄膏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小黄膏别名:黄龙膏组成:黄柏、黄芩、大黄各等分。颈项疮疡,石瘤。用法用量:以水调为糊,比前药(枯瘤方)大1遭贴之,3日1易。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黄龙膏(《卫生宝鉴》卷十三)。原书以枯瘤方与本方同时应用。
-
中石疽
中石疽为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生于腰胯间的石疽。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类似肿瘤。体实者治宜和营行瘀,散寒止痛。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阳毒喉风
即外缠喉风。即患缠喉风以颈项肿大等外症为主要表现者。病因病机:多由火毒上冲所致。症状:症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肿连腮项,胸闷气促,目睛外突,寒热大作。治疗: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气粗短促鼻搧张,主去痰涎方可治。”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胁下满
由肝经气血不利,或为邪入少阳而致。《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参见胁满、胁下支满条。
-
消疬
消疬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先以绳量取平结喉之颈项周长,此绳之一端齐大椎穴,其直下尽处左右旁开0.5寸处是穴。《针灸集成》:“瘰疬…又方,以绳子周回病人项,还至起端处截断,将此绳一头从大椎上垂下脊骨,绳头尽处点记,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中摺黑记横布脊点上,两端尽处,灸百壮大效。”艾炷灸3-7壮。
-
阴火疬
概述:阴火疬为病名。因阴火寒痰所引起之瘰疬。出《疬科全书》。病因病机:多因先天亏损,寒痰凝结而成。症状:颈部生核,大如卵形,质硬,或带小核数粒,生颈项一侧或两侧。或颈部单侧发者,亦有见于双侧者。治疗:宜固脾兼补肝肾,用加减六味地黄丸。治宜软坚温阳,固脾补益肝肾之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之类。
-
线瘊
概述:线瘊(verrucafiliformis)是指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的疣。线瘊的症状: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可自行脱落。数目少者,司用激光烧灼。
-
项太阳
项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颈项的部分。若头部出现症状时,可先在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治疗。《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
-
项软
项软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又称天柱骨倒。指颈项软弱,无力举头。多因肾气精髓衰损所致,属督脉病变。可见于小儿体虚,秉赋不足,老年阳虚精亏,虚劳,久病等。治宜补肾填精,强筋壮骨为主,方用健骨散、生筋散等。小儿体虚,久病后往往患此,属五软之一。
-
项似拔
项似拔病证名。颈项部如象要被拔出断裂。《素问·至真要大论》:“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
-
燕窝疮
系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的疮疡。相当于颈项部多发性毛囊炎。《外科启玄》卷七:“脑后项窝有疮,名曰燕窝疮。”本病多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所致。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平胃汤,外搽碧玉散。
-
注痰块
注痰块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证见患处起有大小不一,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数块。治宜审慎辨证,若形体壮实者,宜以芫花末、大枣去核为丸内服以补中祛痰;外治,可考虑以针烙法治之。
-
提痧
提痧推拿方法名。常施用于眉心、颈项等处。适用于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泻,食积,晕车,晕船,晕机,水土不服等症。《急救痧症全集》卷上:“苏、扬、杭、绍风俗,患痧者令仆人以指抉其咽喉两旁及项下胸前作菊花样,谓之提痧。”
-
强直
强直证名。多指身体某部肌肉之强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强直以颈项部尤为多见,亦可表现于周身肌肉。《内经知要·病能》:“强者,筋强;多见于痉、痫、破伤风等病。
-
捏法
捏法推拿手法名。与拿法相似,但需将肌肤提起。操作方法有两种:①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挟提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常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等症。捏法操作要领:捏法有三指捏和五指捏两种。捏法临床应用:捏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