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热
假热指病属寒证而表现出热的假象。参真寒假热条。
-
真寒假热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阴盛格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戴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阴盛格阳
概述:阴盛格阳为病机。简称格阳。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阴阳格拒
概述:阴阳格拒(expulsionofyin-yang)为病机。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虚阳上浮
概述:虚阳上浮为病机。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虚阳上浮指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症见潮热、面色嫩红、口燥不渴,脉虚数等。
-
热水发干货法
热水发干货法是指将干货原料放在温水或沸水中,经反复加热,使其加速吸水,成为松软的半熟或全熟的成品的方法。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阻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木恶寒,其人面色赤…
-
热因热用
热因热用为治则。例如病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面颊浮红、烦躁、口渴不欲饮,其中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是真寒,面颊浮红、烦躁、口渴是假热,用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加猪胆汁煎汤冷服。其中脉微、下利、肢冷是内有真寒,面赤、口渴、烦躁是外有假热。针用补法,或进行艾灸(其中神阙宜隔盐灸)。
-
太阳汤
处方:白术9克干姜(炒)3~9克(势危者用生附子,湿纸包煨热用)甘草(炙)3克白芍(煨)4.5克生姜3克红枣3枚功能主治:治寒中三阴,战栗厥逆,呕吐昏迷,唇青囊缩。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吴茱萸7分(汤泡1次用),又须兼用华佗救阳法外治,乃妙。附注:华佗救阳法:治寒中三阴,阳脱无脉,昏倒强直等症。
-
通脉
概述:通脉为治法之一:1.温通阳气,振奋心脉;用治少阴病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表现为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色浮红的戴阳证。用补益气血作用的穴位,使乳汁充盈而下者·通脉:通脉是指妇女产后气血虚弱,无乳或少乳,用补益气血作用的穴位,使乳汁充盈而下者,亦称通脉。参见催乳:催乳又称通乳、下乳。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
外热内寒
概述:外热内寒为病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参见真寒假热:真寒假热为证候名。症见身热,但喜衣被;多见于素禀虚寒而感外邪,或劳倦、内伤所致虚阳外露,里寒格阳等证。症见发热无汗、头痛咳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胖,微黄浊苔,脉浮缓。
-
假者反之
假者反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则。指假热、假寒的病证,应该用反治法去治疗。《素问·气交变大论》:“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
寒极生热
寒极生热病因病理学术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阴寒之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有如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如寒证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现象。
-
疮疡阳气脱陷
证见畏寒头痛,咳逆呕吐,耳愦目蒙,小便短少,泻利肠鸣,里急腹痛,阳缩冷汗、牙齿浮动,肢体麻木,关节酸痛,四肢厥冷,或咬舌齿唇,舌根强硬等,属阳气脱陷之真寒证。或证见发热头痛,小便淋涩,自汗,便血,目赤烦喘,头晕体倦,气短热渴,含水不咽,身热恶衣,扬手掷脚,汗出如水等无根虚火之假热证。
-
护产汤
处方:人参、茯苓、附子(制)、白术(蜜炙)、当归、熟地黄、山茱萸、麦冬(去心)、牛膝。功能主治:产后半月后将至满月,少阴感寒邪,而在内之真阳逼越于上焦,上假热而下真寒,少阴证3-4日至6-7日,忽然手足倦卧,息高气喘,恶心腹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叶氏女科》卷三
-
加味术桂汤
处方:白术1两,肉桂1钱,甘草1分,人参2钱,丁香1钱。功能主治:格阳不宣,肾经寒邪太盛,上假热而下真寒,致1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饮1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用法用量:水煎,加人尿半碗,探冷服之。摘录:《辨证录》卷五
-
虚火
概述:虚火:1.真阴亏损引起的发热;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或阴虚劳损者。症见两颧潮红、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等。阴盛格阳引起的假热症状·虚火:虚火指阴盛格阳引起的假热症状。
-
曲囊丸
《千金》卷十九:组成:干地黄、蛇床子、薯蓣、牡蛎、天雄、远志、杜仲、鹿茸、五味子、桂心、鹿药草、石斛、车前子、菟丝子、雄鸡肝、肉苁蓉、未连、蚕蛾各等分。今以肾气失职,不能司闭藏之令,则膀胱亦不能秉气化之权,或时频数,或时不禁,故专取鹿茸、鸡肝、菟丝、蛇床以助氲氤之气;地黄、薯蓣济真阴,除假热;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甚者从治
甚者从治为治则之一。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应顺其假寒或假热的表象,采用从治的方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反治: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戴阳
戴阳证名。①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下真寒上假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急用参附汤、白通汤、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汤等。参见阴盛格阳条。《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面戴阳症,一因浮火所冲,一因阳气怫郁于表。其因阳气怫郁者,当发表,不可攻里,火郁则发之是也。”
-
附姜归桂汤
别名:姜附归桂汤处方:附子(炮,去皮脐)2钱5分,干姜(炮)2钱5分,当归2钱5分,肉桂2钱5分。功能主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虚,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显假热躁烦。用法用量:姜附归桂汤(《医方集解》)。各家论述: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寒邪,先伤荣血,故加归、桂驱荣分之寒,才得药病相当也。
-
附姜汤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5钱,干姜(炮)5钱。功能主治:腠理素虚,卒暴中寒,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阴盛于内,逼其阳亡于外,外显假热躁烦。用法用量:用水2大盏,煎至1盏,略加猪胆汁1蛤蜊壳,浸和温冷服。
-
增减地黄汤
《石室秘录》卷一:方名:增减地黄汤组成:附子1个,熟地2两,山茱萸1两,北五味5钱,麦冬9钱,茯苓1两,泽泻1两,丹皮1两,山药1两,肉桂3钱。主治:肺痨。上焦火盛,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凉,此假热真寒证。用法用量:上用水10余碗,煎至4碗。探凉与病人2日内服尽。
-
冷服
冷服(administeredcold)是指汤剂冷却后服药。即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解毒药亦以冷服为宜。
-
正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逆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附桂理阴煎
处方:熟地4钱,僵蚕2钱,制附片3钱,炮姜(炒)1钱5分,银花1钱5分,当归1钱,炙草1钱,肉桂8分(去粗皮,蒸兑)。功能主治:上假热下真寒证。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白喉全生集》
-
桂附杜仲汤
处方:肉桂3钱,附子3-4钱(急则用生附子),杜仲2钱。功能主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用法用量:热服。如上焦假热拒格,冷服。如膝冷而痛,加川牛膝2-3钱;如兼湿者,加苍术2钱。摘录:《会约》卷七
-
人参八味汤
《杂症会心录》卷上:组成:熟地3钱,山药3钱(炒),茯苓1钱5分,人参1钱5分,丹皮1钱,山萸肉1钱,川附子1钱,肉桂1钱,泽泻5分。主治: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现假热。症见壮热不退,口渴不饮,烦躁不宁,大便不解,舌黑如墨,小便如血,两脉虚数或沉细而数。痢症体虚,余邪不下,虚阳不敛。